1972年,94岁何香凝恳请不火化遗体,周总理含泪特批:不烧,不烧

历史不惧孤 2024-05-22 20:19:51

1972年8月31日,94岁的何香凝到了弥留之际。

周总理匆匆赶来,他轻轻握住老人家的手,目光中满是关切与尊重。

“您还有什么心愿未了?”

躺在病榻上的何香凝,断断续续地开口,提出了唯一的要求:

“我……我,不要火葬。我,我要去南京……”

周总理听后,心下了然。

他噙着眼泪,赶忙安慰:

“不烧,不烧。”

那么,何香凝为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恳请不将遗体火化、执意前往南京呢?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感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代女杰何香凝的传奇人生,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何香凝抱着儿子

01

“争得天足促成双清奇缘”

“只身入虎穴营救丈夫”

“送裙子羞辱蒋介石”

何香凝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个个潇洒的传奇。

1878年,何香凝降生于香港一个富商家庭。

她从小聪明有主见,坚决反对缠足这一陋习。

母亲给她缠一次,她就剪一次——把缠足布剪成了飞花蝴蝶。

父亲何炳桓对这个女儿深深宠爱,无奈地说:

“由她去吧!”

等到何香凝17岁,父亲更是特许她做了自己的经济助手,负责管理庞大的家族财产。

然而,尽管如此优秀,何香凝却因为一双“天足”,在那个旧时代一直没有媒婆登门提亲。

廖仲恺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冥冥中自有天意!

1896年,一个叫廖仲恺的归国华侨,对媒婆放话说:

“我不喜欢缠小足的女子,要娶一个大脚的小姐为妻。”

廖仲恺祖籍广东,比何香凝年长一岁。

他出生于美国旧金山,深知“缠足”是封建旧文化中的愚昧和糟粕,因此坚持要娶一个大脚姑娘。

他的坚持仿佛是天意的安排,与何香凝的不屈不挠形成了美妙的共鸣。

何炳桓喜出望外,很快托人促成了这段姻缘!

02

1897年,19岁的何香凝与20岁的廖仲恺喜结连理。

两人婚前没见过面,属于先婚后爱。

婚后,廖仲恺夫妇住在哥哥廖恩焘家,专门辟出顶楼的一间屋子作为新房。

在小楼寄居的日子里,两人白天共读诗书,挥毫泼墨;

夜晚则并肩赏月,诉说着彼此的过往与理想。

一个中秋节,皎洁的月光给这一方天地,洒下了一片清辉。

何香凝触景生情,提笔写下:

“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

廖仲恺欣赏至极,从此将这间顶楼小屋命名为“双清楼”。

在双清楼,这对夫妻志趣相投,感情日笃。

他们彼此敬爱彼此欣赏,成为一对美满的夫妻伴侣。

不管在哪里,无论任何时候,两人始终是夫唱妇随。

何香凝一家四口

因为廖仲恺常常谈及时事,遂也加深了何香凝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认识。

1903年,廖仲恺强烈地渴望赴日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一天,他对妻子沉痛地说:

“我想东渡求学,结交革命贤豪共图大业。惟学费无着,奈何?”

何香凝听了,爽快地说:

“你尽管放心,我可把我的嫁妆变卖助你成行!”

她毅然决然地卖掉了陪嫁的金银首饰、细软及家具等,连同自己的私蓄凑得3000余金,资助丈夫出国留学。

廖仲恺感激涕零: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就这样,1903年1月,廖仲恺暂别妻子,东渡扶桑。

三个月后,何香凝做出了一个令族人吃惊的决定——

她又把家里仅剩的所有杂物都卖掉,追随丈夫到了东京。

因为,她和丈夫一样追求新学、渴望进步!

孙中山与廖仲恺

03

1905年,这对夫妻双双加入同盟会,从此并肩走上革命之路。

两人一路追随孙中山,走过了壮烈的辛亥革命和坎坷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而廖仲恺任财政部次长。

1922年,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武装政变,并将廖仲恺幽禁。

在何香凝探望的时候,廖仲恺递给妻子两首诀别诗:

一首给何香凝;一首给一双儿女——廖承志、廖梦醒。

其中有:

“后事凭君独任劳,莫教辜负女中豪!”

丈夫的绝笔诗让何香凝大恸!

为了营救出丈夫,她决定冒死赴白云山面见陈炯明!

1922年 8月18日上午,何香凝顾不得大雨,坚定地向山上迈进。

当她出现在陈炯明的会议厅时,军事会议正在紧张进行。

在场的与会人员望着衣衫湿透的何香凝,都惊愕无比!

众目睽睽之下,陈炯明假惺惺地嘘寒问暖:

“廖夫人,你身上衣服湿了。叶举有家眷在此,你换一件干衣服吧……”

何香凝厉声打断他:

“雨湿有什么要紧,我今次来,还打算血湿呢!”

紧接着,何香凝痛斥陈炯明对孙中山、廖仲恺恩将仇报的无耻行为。

说完,她霸气地要一个准话:

“对于廖先生,我也不一定要你放他。但我今天要你一个决断的答复:就是放他或者杀他。你做事要磊磊落落,要杀仲恺就随你的便,要放他就叫他和我一同回家,不要押到白云山来,押上白云山是明放暗杀!”

何香凝的当众质问,把陈炯明逼得无法应对。

最终,他顾忌廖仲恺的声望,怕贸然杀害失去众望,勉强同意释放廖仲恺。

就这样,何香凝救出了丈夫,使廖仲恺幸免于难。

何香凝

1924年3月8日,何香凝发起和组织“妇女节”,这是中国妇女第一次参加国际劳动妇女节纪念运动,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开创了新纪元。

与此同时,何香凝将绘画作为革命武器。

何香凝 虎

她擅长画“猛虎”和“寒梅”,常将虎啸比作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振兴,将菊花傲雪斗霜暗喻革命者的风骨和品德。

何香凝 松菊图

没错,除了革命家,何香凝还有一个同样享誉世界的身份:

画家。

何香凝 山水

她一生从事艺术创作长达70年,留下画作不下千幅。

何香凝与廖仲恺

04

都说民国爱情,十有九悲。

何香凝曾以无畏之姿从虎口中救出丈夫,然而仅过了3年,命运再次对他们无情地出手。

1925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恺竟在光天化日之下遭人暗杀!

“头部受一枪,右胸受一枪,右腹部受一枪,肺部亦受一枪,子弹皆从背入。”

随着一阵枪响,廖仲恺应声倒地!

何香凝反应迅速,她一边大喊“快些捉人呀”,同时疾步冲向丈夫,俯身护着廖仲恺。

当时,廖仲恺已不能言语。

“把仲恺架了起来,只见满地殷红。他衣服上的鲜血,还点点往下滴。那时我的心里,说不清是悲痛还是愤恨,但没有惧怕。”

在紧急送往医院的路上,浑身是血的廖仲恺,在妻子的怀里停止了心跳,终年48岁……

何香凝悲愤交加,她写下“精神不死”四个大字悬于家门口,并把两个孩子叫到身前,问他们:

“三年前,你们的父亲被叛军囚禁的时候给你们写的诀别诗,你们还记得吗?”

姐弟俩齐声背了起来:

“女勿悲,儿勿啼,阿爹去矣不言归。欲要阿爹喜,阿女、阿儿惜身体!欲要阿爹乐,阿女、阿儿勤苦学……”

何香凝

廖仲恺遇害后,蒋介石一跃成为国民党中最权势滔天的人物。

接下来,国民党当局虽表面上纪念廖仲恺、定都南京后还将其墓从广州移到中山陵侧,但却不再追查主使人,让这起惊天血案的内幕永远成为了历史谜团。

面对这样的局面,何香凝拍案而起!

她毅然辞去一切职务,并公开发表声明:

“不再与汪、蒋为伍”

而何香凝的两个子女,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

何香凝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然而,面对着日本的侵略行径,蒋介石的“名言”竟是“攘外必先安内”!

这令何香凝愤慨至极,她直接给蒋介石寄去一条裙子,并附诗骂道: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

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抗日战争期间,何香凝辗转于香港、桂林等地,通过卖画募捐的方式积极支持抗战事业。

1942年,蒋介石给她送来一张100万元的支票和一封请她去重庆的信。

何香凝坚决退回了钱和信,并且怒怼道:

“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

何香凝

05

1949年10月1日,何香凝受中共中央的盛情邀请,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后,她长时间主持国家“侨委”工作,被誉为“华侨慈母”。

并且,她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统一战线建设,为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大业,及为推进全国妇女解放运动都做出过重要贡献。

周恩来与何香凝

多年来,何香凝一家和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周总理还认了何香凝的外孙女做干女儿,他常常说:

“我和廖家已有三代交情。”

87岁以后,何香凝开始逐渐从繁忙的工作中退下来,颐养天年。

她有一个四世同堂的和睦家庭,晚年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何香凝

1972年初,何香凝因肺炎住进医院,病情很重。

病中的何香凝,仍然牢记自己早年与廖仲恺发过的“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誓言,以及那副“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再;儿女债,两人共负一人完”的挽联。

到了8月31日,她到了弥留之际。

周总理闻讯,急赴医院探望。

何香凝躺着病床上,气息微弱,断断续续地向周总理提出:

“我……我,不要火葬。我,我要去南京……”

她不愿去世后被火化,她希望与丈夫廖仲恺合葬于南京。

彼时,正值特殊时代,周恩来又是20世纪50年代主张火葬的第一批倡导者。

但出于对廖仲恺和何香凝的敬重、感动于这对革命伴侣的深情厚意,他点头答应道:

“不烧,不烧。您放心吧,我们一定照办!您和廖先生永远在一起。”

周总理的承诺,让何香凝感到极大的安慰。

1972年9月1日凌晨3点,何香凝在北京安详去世,享年94岁。

在追悼大会结束后,何香凝的灵柩由专车运往南京与廖仲恺合茔,实现了这对革命伉俪生死相随的愿望……

参考书籍:

【1】《伉俪革命家:廖仲恺与何香凝》——周兴棣

【2】《历史大相册:何香凝》——尚明轩 李志奇

38 阅读:14048
评论列表

历史不惧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