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是中国的一大“奇迹”,发电量超千亿千瓦,却饱受争议!

云景史记 2024-10-18 15:04:13

“只是“面子工程”,遭人惦记,让很多下游湖泊干涸,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这是很多人对我国人造“奇迹”—三峡大坝的评价。

三峡大坝每年发电上千亿千瓦,给附近的地区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同时还有效遏制了洪水的泛滥。

但是随之而来的污染、生态等问题,也让这座世界第一大坝饱受争议。

三峡大坝的建造,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饱受争议

首先,大家都知道三峡工程,造成了大规模的移民潮。

在这次大移民中,有120多万人被迫离开家园,我们国人是恋家和忠于故土的,这里生养了我们,也埋葬了祖辈,离开家园无疑是很难受的。

虽然当时为他们安置了新的居所,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被打断,移民们面临着重新适应新环境的巨大挑战。

有些人或许会说,为了国家大计,移民们做出了牺牲,这很光荣。

但我们不能忽视,在这个过程中,移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有些年纪大的移民,很难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有些家庭,因为生计和孩子上学问题发生了矛盾;

还有一些人,因为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地而陷入困境。

这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移民,绝不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那么的简单。

其次,三峡工程的建造,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冲击。

600多平方公里的陆地被淹没,动植物的栖息地被破坏。

虽然已经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但仍有不少濒危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

此外,大量的水位变化,也影响了长江中下游的水文环境。

河道的泥沙淤积和水质恶化等问题,都可能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

再者,三峡大坝工程量巨大,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性后果。

一些专家指出,大量蓄水,很有可能引发地震,如果三峡大坝因此遭到破坏,将引发特大洪灾,可能造成数百万人的伤亡,并导致数万亿元的经济损失。

除此之外,还有可能成为其他国家的潜在打击目标,先不说大坝抗打击能力如何,一但被毁,后果就不堪设想。

由于三峡大坝位于多山的内陆,一旦发生事故,救援工作将面临巨大障碍。

你可能会说,三峡工程采取了各种先进技术和安全措施,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但是,大家大多不了解这些专业的知识,只是一个“万一”,就让大家感到了后背发凉。

毕竟,三峡大坝的规模和重要性都是世所罕见的。

最后,三峡工程耗资2000多亿元,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当年这是一笔巨款。

很多人不明白它的重要性,只知道在当时一切百废待兴的时候,用这笔钱去做些对经济更有利的投资不好吗?

这部分人认为,不如把钱用在改善民生、发展实体经济,等更紧迫的领域。

既然大家怎么看都不划算,为什么当时还要建造这座大坝呢?

奇迹的诞生

首先要说,要从为什么建造三峡大坝来说。

这要从长江这条母亲河说起。

长江流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沿江两岸人口稠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地。

到了现代,流域两旁的城市,更是聚集了众多的工厂,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区。

但长江的江水也是凶猛的,洪水无情,隔三差五就会肆虐一次。

而三峡大坝的最初目的也就是为了治理洪灾。

1954年的那场特大洪灾,一下子夺去了超过30万人的生命,直接导致经济损失高达100多亿元。

后来1998年的大洪水,虽然没有1954年那么惨烈,但同样造成数千人伤亡,上亿人受灾。

所以,治理长江、防洪抗旱,就成了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在治理长江的设想中,三峡工程无疑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一环。

通过在三峡地区,建造一座超大型水利枢纽,不仅可以蓄洪防涝,还可以发电、改善航运,还能实现长江流域的综合利用。

这个设想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当时孙中山先生就曾倡议修筑一个大坝,但是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连西方国家都不可能做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三峡工程寄予厚望。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就组织了大量的科研人员,对长江流域展开大规模的勘测考察,为三峡工程的决策和施工做准备。

1992年5月,在反复的调研和审慎的评估后,三峡工程获得了正式开工的批准。

1994年12月14日,这项万众瞩目的超级工程,正式拉开了建造的帷幕。

很多人也许会好奇,建造一座超大型水利工程,难在哪里?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难在规模太大,因此对施工工艺和设备、材料供应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需要修建的三峡工程横跨长江,大坝长度达2335米,高185米,这就需要使用2700多万立方米的混凝土,相当于修建12个大型体育场那么多。

施工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采用大型机械设备,还得去国外引进学习,最先进的施工技术。

比如当时借鉴的“滑移浇筑”工艺,以每天超过5米的速度,将大坝身一次成型浇筑成功,这一下创造了世界纪录。

造福长江流域

首先,大家都知道,三峡大坝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发电。

自2012年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后,三峡电站年发电量就超过了1000亿度。

这相当于减少了标煤消耗量约6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亿吨左右。

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能源问题一直是个大难题。

三峡大坝每年都能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提供这么大规模的清洁电力,对于缓解能源短缺、改善空气质量都是一个重大贡献。

更值得一提的是,凭借这笔“绿色电力”,沿江地区的工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很多高耗能的企业如水泥厂、钢铁厂等,都迁移到三峡大坝电力覆盖区,来享受优惠电价,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当然,三峡大坝的另一大功能就是防洪。

根据统计,自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它已经挺过了10多次大洪水,累计拦洪量超过2000亿立方米。

要知道,长江流域是我国主要的人口聚集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一旦发生重大洪灾,将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有了三峡大坝这座“上游墙壁”,就能很好地遏制洪水,为中下游地区扫除了这一重大隐患。

2020年的长江特大洪水,就是三峡大坝防洪能力的一个例子。

当时,三峡来水流量高达7.17万立方米枚秒,是有记录以来的最大规模洪水。

但凭借三峡的拦洪调节,最终仅有4.57万立方米每秒的洪水进入下游,才没有酿成更大的灾难。

除了防洪水,三峡大坝还有防旱的功能。

一但遇到降水变少,进入干旱的时候,三峡大坝就会开闸放水,缓解下游地区的旱情,防止影响生产以及人们的生活。

除了发电和防洪,三峡大坝还改善了长江的航运条件。

大家知道,长江在重庆以上的地区水道曲折,并且落差很大,再加上干旱期的影响,使得船只难以通行。

三峡蓄水后,形成了660多公里的深水航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沿江地区的产品,从内陆就能直接运往上海等沿海城市,而沿海地区也可以将货物,直接运到上游,对当地和全国的货物流通都是一个极大促进。

根据统计,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年货运量增加了20%左右。

更不用说,这还带动了沿江城市的房地产业、旅游业等快速发展。

相比以前,三峡大坝为沿江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除了以上这些,三峡大坝还为我们创造了新的应急水资源。

大家知道,随着气候变化,我国一些地区的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有了像三峡这样的大型水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剂水资源,补给缺水地区。

实际上,三峡大坝每年都会为中下游,输送200亿立方米的“生态补水”。

当然,三峡大坝也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福音。

那些大桥、瞭望台、水下遗址游览等,每年都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

更重要的是,三峡工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科学技术的认知。

从防渗漏技术、隧洞施工,到水文测量、地质勘探,无一不是引领世界水准的。

三峡工程简直就是一所大学校,培养了大批精通该领域的专家学者。

结语:

最后,我还要说的是,三峡大坝虽然辽阔壮观。但它的存在远非一座简单的“水利枢纽”那么简单。

它所代表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道路上,攻坚克难、永不止步的钻研精神。

在未来,我们一定还会遇到更多更大的挑战,而三峡经验将永远启迪我们前行的脚步。

总之,虽然三峡工程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但不可否认,它已为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作为一项伟大工程,它功在千秋,注定将载入史册。

0 阅读:2

云景史记

简介:心存善念,时光定会温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