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一个阴冷的午后,清华大学几千人的会场上,鸦雀无声。忽然,一个女生站起来,用手指着杨绛大声说:“她上课时,只教我们谈恋爱!”
顿时,几千双眼睛齐刷刷地看向杨绛。杨绛坦然地抬头看了看这个女学生,发现自己并不认识她。
后来,杨绛被剃了“阴阳头”,被罚去扫厕所。她用整个通宵给自己做了个假发套,清晨,她收拾齐整、带着发套照样去菜市场买菜。
这个瘦弱的女子,体内蕴藏着多大的能量!
众所周知,杨绛是才女,而她之所以被称为“先生”,是因为她的成就,更是因为她独有的坚韧品格。
01
杨绛的祖籍是江南无锡,从小,她最得父亲钟爱。
她排行老四,出生时,瘦瘦小小的样子,稍稍长大后,在几个兄弟姐妹中,也是个头最小的。然而,父亲却最看重她。
她很幸运,有开明的父母,家里的兄弟姐妹接受同样的教育。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杨绛聪慧好学,父亲喜欢猫,常常以猫喻人。他笑眯眯地看着杨绛说:“猫以矮脚身短者为优!”
杨绛在北京读书时,和钱钟书相遇在清华园。
那年,清华园里的紫荆花开得好美!清雅出尘的杨绛,被钱钟书看进了眼里、记在了心上。
清华园里的同学们,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二人鸿雁传书了很久,得到双方父母的应允后,一同到英国留学。
朝夕相处之后,杨绛发现,钱钟书这个名满清华的大才子,在生活中经常闹笑话。
他不会划火柴、不会系鞋带、也分不清左、右脚,认不清方向。而且,二人刚刚到英国,钱钟书就和英国的土地来了个亲密接触:他磕掉了大半个门牙!
杨绛甘愿学着做“灶下婢”,她做饭、洗衣,照顾钱钟书。
去英国第二年,杨绛生了女儿钱媛,小名叫“圆圆”“阿圆”。钱钟书煮了鸡汤,剥了嫩蚕豆煮在汤里,这碗“鸡汤蚕豆”让杨绛又惊又喜。
二人一起抚育女儿,把阿圆养得白白胖胖的,很快就“从一个小动物长成了一个小人!”
三年后,钱钟书学业有成。夫妻二人带着女儿钱媛,踏上了归国的邮轮。
02
回国后,二人的日子并不好过,特别是在那个动荡的年月。
有一次,正在开大会,一个女生公然污蔑杨绛说:“她只教我们谈恋爱!”杨绛愕然,她发现,自己并不认识这个女学生。
在现场几千个人的注视下,杨绛只得坦然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就当她是在说别人。
会后,杨绛的领导悄悄地问她:“你真的说了吗?”杨绛淡然地笑了笑说:“您认为呢?”她没做任何解释,对方却已了然于胸。
对于了解自己的人,是不需要解释的。
杨绛收拾利索,还涂了淡淡的口红,提着篮子照常去菜市场。人们看到她,窃窃私语者有之,不屑一顾者有之。
然而,还是有相熟的人,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和她打招呼、聊天。
不久之后,这件事竟然堂而皇之地,刊登在《北京日报》上,其中,包括那个女学生对杨绛的点评。杨绛心想:“这下惨了,工作保不住了!”
可她不仅没被停课,课时还加了很多,听课的学生也更多了。这是不是该感谢报纸对她的“宣传”呢!
要知道,在那个黑白颠倒的年月,很多学者都被迫殒命了!
让人非常痛心的是,老舍先生自沉太平湖;傅雷夫妇双双自尽;杨绛和钱钟书的好朋友,高崇熙先生也饮鸩而亡。
杨绛用淡然、不纠缠的态度来面对污蔑,反而安然度过了风雨飘摇的岁月。
03
没过几年安生日子,又一场风暴来临了。
杨绛被戴上高帽,胸前挂着牌子,上面是她亲手书写的自己若干“罪名”,去游街示众。
不忍心、也无法想像她当时的感受。这个江南才女、出自名门的大家闺秀,是如何面对那么多异样的目光、面对那许多的屈辱!
更有甚者,不知深浅的小青年,竟然强行把她的头发剃掉了半边,成了“阴阳头”!她却笑着和钱钟书说:“我常常羡慕小弟的光头,如今,我也有了一半!”
傍晚,她回家后,找出了女儿剪掉的两条大辫子,熬了通宵,给自己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清晨,她戴上发套去上班、买菜。
路上,调皮的孩子对着她起哄、嘲笑她,伸手揪掉了她的发套,露出了让人难堪的“阴阳头”。
然而,苦日子还没完。
杨绛被罚去扫厕所,她用了几天时间,亲手把污浊不堪的女厕所,打扫得一尘不染、光可鉴人。然后,她拿了本书,坐在马桶上读。
有人不免奇怪,说道:“这厕所,从未这么干净过!”她却笑笑说:“我把这儿当成了书房!”
那段岁月,她和钱钟书相互扶持、相互鼓励。
艰难的岁月中,杨绛从未唉声叹气、向别人哭诉自己的不幸,也从未愁眉苦脸、黯然神伤,她每天收拾得整齐清爽,用乐观迎接挑战。
可敬的杨绛先生,她是那段苦难岁月中的一抹亮色!
04
俗话说:“风水轮流转”,此言不虚。
杨绛游街示众时,曾被人用柳条狠狠地抽打后背,以至于她的后背伤痕累累、惨不忍睹。其中,有个名叫冀元璋的下手特别狠。
没想到,这个人后来也被抓起来。
大家都知道他曾经的恶行,心想:“这回,杨绛该好好出口气了!”没想到,杨绛却轻易地原谅了他。
不仅仅是原谅,她还帮助了这个人。
冀元璋的家在遥远的农村,他是家里唯一有收入的人,一大家子的开销都要指靠他。而且,父母年迈体弱,常年卧床,妻子务农。
他被关起来,一家人的生活也没了着落。杨绛得知后,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每月按时寄到他老家。
杨绛帮助的,不仅只有冀元璋。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月,游街示众的不仅是杨绛,还有一大批人。其中,有个叫郑士生的年轻人被恶劣对待,情绪消极。
有一天快下班时,郑士生走进杨绛的办公室,默默地交给她一个纸包,就出去了。杨绛一看,原来是还给了她75元钱,这是郑士生借她的。
“说好的还钱日期,还没到啊!”杨绛满腹狐疑地这样想着,忽然,她脑中灵光一闪,联想起郑士生低落的情绪、灰败的面容,“不好!”她赶紧写了一个纸条,追了出去。
杨绛把纸条和钱交给郑士生,让他拿钱去买日用品,这贴心的举动和纸条上温暖的文字,成了这个年轻人的救赎。
后来,郑士生成了莎士比亚研究学者。
05
杨绛也有发怒的时候。
有一阵,她家搬进了一对小夫妻,和杨绛一家同住。
那时候,钱媛的丈夫自尽而亡,她回家和父母住在一起。这对刚搬来的小夫妻明知故问:“钱媛,你爱人怎不来看你?”弄得钱媛很囧,只得答道:“他过世了!”
没想到,这对小夫妻明里暗里叫钱媛“臭寡妇!”
因为一点生活琐事,这对小夫妻竟然动手,抽了钱媛一个嘴巴!杨绛见女儿挨打,急忙扑了上去,被这对小夫妻摔在地上。
此时,钱钟书举着一块大板子,劈头盖脸地砸向这对恶毒、无礼的小夫妻!二人看杨绛一家要拼命的架势,只得偃旗息鼓,不再找茬。
艰难岁月中,这相依相守的一家三口!
1997年,钱媛患了脊椎癌,在病痛折磨中,一直是杨绛陪在爱女的身边,她就像是这个家的定海神针。
最后,是她亲眼看着女儿沉沉地睡了过去,停止了呼吸。
第二年,钱钟书在对爱女的的思念中也离世了。
杨绛先生送走了世间两个最亲的人。她开始整理钱钟书留下的大量文稿、笔记,并开始动笔写《我们仨》,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让多少人泪目!
她把对亲人的爱与思念都倾注到了文字中,这本书,记述了他们一家三口60多年的风风雨雨、和相互间的守护。
先生96岁时,用饱含智慧的笔墨,娓娓道来,写下了《走到人生边上》。这本散文集是许多人的枕边书。
06
而今,那个动荡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会记得,走过坎坷岁月的杨绛先生,眉宇间依然写满风调雨顺。
杨绛先生,用她105岁的人生经历,用她温婉坚韧、豁达宽厚的品格,滋养着身处喧嚣的现代人。
作者:王海雁
编辑:赵华
参考资料:《听钱钟书讲文学》李莫谦
《杨绛传》夏墨
《控诉大会》杨绛
《我们仨》杨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