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庙又称福德庙、伯公庙,
是中国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庙宇。
其多为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
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建筑,
各地乡村均有分布,
以至凡有民众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地方。
汉口的土地庙数量曾经不少,
绝大部分都随着时代的更迭进步,
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偶然存留的,也算是对往日民俗民风的见证。
在江汉区大蔡家巷附近,
就有一个保存下来的小土地庙。
不同于由官府出资修建的城隍庙,
土地庙一般由民间出资修建。
虽土地的神格比城隍低,
但因为它属于旧时最为基层的迷信,
所以土地庙几乎无处不在。
在没有手机开导航的西游记世界里,
孙悟空几乎每到一处陌生环境,
就会召唤出土地公充当其导游。
也像悟空变化的土地庙一样,
土地住的位置一般都比较简陋,
好一点的用木构砖砌,
建成一个独立的小型建筑,
差一点的就用几块石头简单一垒。
往日在民间,
土地公范围内的男女婚嫁、生儿育女、建房迁居等等,
都归他管。
《左传通俗篇》载:
“凡有社里,必有土地,
土地神为守护社里之主,谓之上公”。
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爷”等,
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般称为“大伯公”。
土地神属于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
在1949年及其以前,
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
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
土地神源于远古人们对土地权属的崇拜。
土地能生五谷,
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因而人们祭祀土地。
土地庙作为人们集中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自然随之兴盛起来。
《荆楚岁时记》里记录:
到了祭土地那天,
乡亲们聚到一起杀牲献酒,
击鼓歌舞共享祭品,
后此民俗渐渐消亡。
“社日,乡里相聚杀牲献酒,
祭祀社神,在树下搭棚,
击鼓歌舞,尽情娱乐,
共享祭品,此俗后世渐泯。”
在今天,土地、土地庙以及土地神,
可以说都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
其折射的,
是曾经的百姓祈求安居乐业、
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体现了汉族人民对于土地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
土地庙的消失也成为了一种必然。
曾经,土地庙作为区域凝聚力的象征,
承载着当地居民的共同信仰和祈愿。
它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
也是人们交流、互助的平台。
但在当代,人们的居住方式、
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区的凝聚力不再依赖于宗教信仰,
而是通过多样化的社区活动、
公共服务和社会组织来实现。
土地庙的宗教功能逐渐被其他形式的社区活动所取代,
它的社会功能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逐渐减弱。
土地庙的消亡,
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
文化的形式和载体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但是其承载的精神内核,
还是会通过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的方式,
不断地将人们牢固地凝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