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声‖“正常”有时非“正常”(福外09刘文博)

星火书院课程 2024-05-03 11:38:38

【 编者按】本来这是一篇课堂“应制”文章,却写出了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心声。尽管个别论据不是很恰当,但作为一个初中生,能有这样的思维逻辑,能写出这样文从字顺的文字,能发出这样的心声,想必也是“鱼鲠在喉,不吐不快”了。也许在成年人看来,此文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作为中学生作者来说,若干年后回头看这段文字,一定会有许多感慨,因为这是一段历史,一种曾经的生活形式。编者之所以发出这篇文章,就是想无论现实怎样,但得让大家说话,这不就是写作的真谛吗?

“正常”有时非“正常”

深圳市福田外国语学校九年级 刘文博

上了初三,学习的压力也倍增许多,就如同一段断崖,上去了就再也下不来了。“学习是一条不归路,你只有珍惜当下,才能有更好的未来,我们父母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你好吗?”这类似的话也时常入耳,但话说回来,万千家长所看重的学习越多越好就一定是正常的吗?

作为学生,一名初三学生,我们确实也应该拥有一定的紧迫感和压力。这种压力就犹如一把鞭子或警钟,在我们放纵懈怠的时候警醒我们。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压力,也就失去了求知欲,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动力。我们的生活中从不缺少此类压力,老师的教诲,同学之间的攀比,家长的恨铁不成钢……不得不承认,这些压力的确推动着我们向前进步。

但正如道家学派所言,万物都会遵循着自己的规律运作,物极必反。现在的学生,在中考压力和“双减”“内卷”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影响下,已经把“周内上课,周末补课,假期补课”视作为常态。家长亦同,“报课越多,学的越多,成绩来的更快”的思想已经变成他们心中永不能倒下的理念。如果我把其比作一个物理公式,那他们的思想理念应该就是---F压=F动,F压与N机械效率永远成正比,没有F压就没有F动,N必定会小。

但,我觉得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将我们比作一个机器,过多的课外压力与期望、指责终将成为F阻。F阻越多,消耗的额外功就越多。总功是定量的,那有用功有怎能增加呢?

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将一些习惯视为正常的,比如,现在的中学学生一定习惯不了没有电子产品的生活吧?或者说他们把自己的一些行为想象成那是思想前卫,跟随时代潮流,或是时尚。当你问他们这样做正常不正常时,肯定有人会说:“大家都这么做,那不正常吗?”

假如一个人吸D,我们定然会说他是行为不端,品行不正。那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在吸D,你还会坚定地说吸D是错误的吗?大家都在做的,就是对的,就是正常的,这就是现代人的“从众心理”。即使其中可能有一两个清醒之人,大家也会把他们视作“另类”,视作不正常。那么这些人即使人100个理由,在“大家都在做,你不做,就是你另类,走极端”的挡箭牌面前,就也无济于事了。

鲁迅曾经说过:“从来如此,便对吗?”是啊,从来如此,就一定是正确的吗?那如果真如此的话,世界永远都不会进步了!当初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竟敢违背教会的“地心说”,但经过时间的推移,真相终于是水落石出,哥白尼也会人类天文学进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再说回现在,学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如果家长或同学或老师只是一味的为中考为高考而学习,那我觉得这是对学习的亵渎和侮辱。

生活中看似所谓的正常,并非所有时候都是正确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当我们跳出生活的莫比乌斯环(闭环)时,往往才能看到真相。“你所认为的废物”有可能是一件珍宝,只是你没有用正确的方式打开它。我们要透过这些生活中种种的“正常”,看到里面的端倪,去找到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应该因外界的因素影响到自身,物极必反,适可而止,才能发现生活的真谛。

学生,应是压力与快乐交织,而并非被压力缠身,与快乐失之交臂。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如果生活是迫于压力而前进的,那一切都失去了他本来的意义。学习,是生活中的“正常”,如果超出了临界点,那将必定变得不再“正常”了。

(指导老师 星火燎原)

0 阅读:2

星火书院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