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蒙古族,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了就是草原、牛羊和蒙古包。
作为蒙古族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蒙古包几乎可以被视作是蒙古族的标志性符号。
蒙古包其实就是用木材和毛毡建成了可移动房屋,方便牧民在草场上放牧生活。
多数情况下,一个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几乎都要住在一个蒙古包里。这时,就出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那就是如果是新婚夫妇的话,和家人一起住在蒙古包里,难道不会不方便吗?
除了忍耐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当地人道出了实情。
一、蒙古包为什么能存在这么多年?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乃至于文化,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几乎都处于逐渐衰落的状态。
民族建筑所谓兼具地域性、独特性和民族性的存在,原本应该是最先被抛弃的。
但是蒙古包却随着所有蒙古族人的繁衍生息留存的下来,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直到今天,蒙古包和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的生活需求仍然非常适配。
时代的发展让蒙古包里面出现了越来越多家用电器,带着蒙古包转移的工具也从原有的骡马,变成了更加耐用高效的汽车。
但是无论如何,蒙古包本身的结构基本上是没有太大的变化。对于牧民来说,蒙古包是他们从小住到大的地方。
他们习惯于这种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让他们放弃本民族传统的难度,基本上就等同于移风易俗。
很多牧民从小就跟着父母学着拆建蒙古包,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几乎等同于本能的生活技能。
如果选择其他的居住方式,比如移动板房、房车等,必然要增加他们学习成本。
而且草原的气候变化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很多现在应用范围较广的可移动式住宅,其实都无法和牧民的需求完全匹配。
因为蒙古包最大的特点就是移动比较便捷,而且对运力的需求相对较低。
以移动板房为例,虽然它也属于移动式建筑的一种,但是这类板房本身是为了长期停留存在的。
它的拆卸和搬运都不如蒙古包方便,也无法充分适应草原温差大、风大的气候环境。
没有亲自去过蒙古包的人对蒙古包的大小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
草原上的大多数蒙古包并非和帐篷一样,只能供一两个人睡觉和居住。
它其实是一栋的房子,能够供一个家庭居住的蒙古包,里面的可用面积是非常大的。
有些蒙古包的面积甚至能够和城市高楼的两室一厅相媲美,比这更大的蒙古包也是存在的,蒙古包的面积其实是足够一家人居住的。
草原的新婚夫妻居住在父母的蒙古包里,和与城市父母同住一个屋檐下的白领小夫妻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新婚夫妻和家长住在一起多少都会有一些不方便,但是将这种情况当做是生活条件恶劣的现象,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结论。
蒙古包能够存在这么长的时间,肯定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的。
二、蒙古包中的新婚夫妇如何避免尴尬?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大家要明白这个尴尬不仅仅属于新婚的小夫妻,也属于居住在这栋蒙古包中的其他家庭成员。
所以为了家庭的和谐,大部分家庭成员其实都在有意识地避免尴尬的情况出现。
根据当地人的说法,其中最有效的措施莫过于是将小夫妻的生活空间和家长的生活空间隔离开来。
家庭条件比较好、蒙古包面积比较大的家庭,会直接在蒙古包内部为新婚夫妇隔出来一个小隔间。
这种小隔间和其他家庭成员休息的地方是有一定距离的,这样既能够隔音,也可以避免让想要亲密的小夫妻,感觉到紧张或者尴尬。
即便是在家庭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家长们也至少会给小夫妻准备一道帘子。
其实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各地住房都比较紧张的时候,一家五六口人挤在一个房间里的情况比比皆是。
除了人工创造出私密空间之外,蒙古族的同胞们也会对新婚夫妻的住所进行有意识地回避,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出现比较尴尬的情况。
不过虽然一家人“共处一室”确实会有些尴尬,但是这样的生活方式能够长期存在,说明它也能带来一定的好处。
草原上牧民的生活和内地比起来是比较艰苦的。
牧民们需要按照时节和草场的情况,带领牲畜在不同的草场中轮转,以便给草场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
因为需要不停地移动,所以牧民家庭的类似于家电、家具一类的固定资产是比较有限的。
固定资产太多会影响转场的速度,也会额外增加打理的负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家人居住在一起能够有效地节省日常生活成本。
新媳妇也可以借着共同生活的机会尽快地融入新的家庭,有了更多的交流沟通的机会。
目前牧民的整体收入较之前是出现了显著提升的,只要有条件家长们也愿意给小夫妻一个单独的蒙古包。
换言之,所谓的尴尬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
即便是住在一起,家里人对于新婚夫妻也都秉持着善意包容的态度,会特意为他们留出足够的空间。
这种现象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少,毕竟生活空间很多时候和个体的收入水平是成正比的。
而且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隐私问题更加看重,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蒙古包不会消失,但是蒙古包中的人会越来越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蒙古包这种居住形式仍然会存在。
只要游牧民族的放牧方式和生活环境没有太大变化,蒙古包就是最适合蒙古族的居所。
不过以后蒙古包中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少,一个大家族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场景也会逐渐成为历史。这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
如同前文讲过的,大家庭式的生活方式不太符合年轻人的需求。在收入较为可观的情况下,蒙古包肯定会演化为小的家庭单位。
也就是说,以后一个蒙古包里基本上就是父母带着孩子一起生活,长辈们和兄弟姐妹都会生活在他们自己的蒙古包里。
即便是蒙古族也同样存在年轻人外流的情况。义务教育的普及让更多的蒙古族家长意识到了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
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在为了让自己的后代走出草原而努力,比起风餐露宿的放牧生活,在城市里工作显然是更加舒适的选择。
在城市里工作收入上更加稳定,事业上也更有发展空间。
城市里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乃至于公共基础设施,都要比草原上更加的充足优越。
牧民成为市民也开始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内蒙古地区很多城市的房价不低,也佐证了这个观点。
为了更好的资源和未来,肯定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草原,走出祖祖辈辈居住的蒙古包,在钢筋水泥铸造的城市中生活。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新婚夫妻和家人居住在一起的尴尬情况,恐怕也会成为一段旧时的回忆。
未来草原上的蒙古包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民俗旅游景点,或者是供在外游子思乡的标志性建筑。
现在我国的内蒙古草原上就有很多建在蒙古包里面的饭店和宾馆,供远道而来的游客使用,这也是为当地创收的一种方式。
蒙古族的新婚夫妇面对的尴尬问题,其实是有很多种处理方法,而且这个问题也正在解决。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外界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尽可能不要妄加评论。
这样既不尊重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也会暴露出自身的浅薄。任何民族习惯的形成其实都是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
想要解决由此引发的问题也只能从客观方面下手。
为了能够让蒙古族的小夫妻们在甜蜜生活中不再尴尬,必须要大力发展当地经济,提高牧民们的收入,通过收入的改变促进思想方面的改变。
过去那种大家族的生活模式除了能够节约生活成本之外,还可以最大程度集中家族的力量,用于生产和生产资料的保卫。草原上的人和动物,都有可能成为资源的掠夺方。
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哪个行业,对于人力的需求其实都是下降的,畜牧行业也是如此。
结语当家庭对劳动力的需求开始减弱的时候,家庭这个集体就会逐渐开始以夫妻为核心,分裂成更小的生产单位。
综上所述,在过去的时代,亲人用自己的尊重和隔断门帘,为新婚的小夫妻创造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
如今很多小夫妻则受益于经济发展,获得了独立的蒙古包。很多旧时代的问题都在新时代得到了解决。
既然大多数人受益于此,自然也要接受旧时代大家族的温暖一去不复返。
少数民族的文化值得珍惜和保护,但是当它们成为被保护对象的时候,就说明他们已经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