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伟及其文学作品
□余晖
我和学伟相识,是从他的作品开始的。他其貌不扬,但精干利索;言语不多,但幽默风趣;个头不高,但为人厚道,确为可敬可交之人,在他身上有着不凡的品格和气度,我们如今成了好兄挚友。
学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汴京人,也是一名军休老兵,曾经军旅生涯三十余载,而今居住古城长安。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出版了诗集《岁月如歌》和杂文集《凝思吟语》,均获得了"昆仑文学奖"。
在部队服役期间,他当过陕西省军区宣传处处长,抓理论研究、政治教育、新闻宣传、文化工作,成果丰硕,被《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多次评为"十佳特约记者",并荣获"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新闻宣传特别贡献奖"。任陕西省国防教育办公室副主任,工作务实,成绩斐然,被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原总政治部表彰为"全民国防教育先进个人"。还荣立三等功四次,先后被原兰州军区、陕西省军区、杨家村第二军休所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理论研究先进个人。2023年,在“陶渊明杯”中国文学艺术大赛中,过五关斩六将,夺得“中国十佳作家”称号。几十年来,其作品发表在军地报刊上,包括通讯、杂文、评论、散文、报告文学、诗词、论文等,约有两千余篇(首)。有些诗歌、散文被评为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
学伟的作品涵盖了多种文体,包括散文、诗歌、杂评。其散文作品,如《嵩山听禅》《走进琅勃拉邦》《相遇春天》等,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那年,我参军到部队》《悠悠军号情》《老营房》等,彰显了他对军旅岁月的记忆和难以割舍的情怀;《岳父别走,下辈子不一定遇见》《父亲的影子》《梦见母亲》等,表达了他对长辈的无限思念和情感。他的诗歌作品,如《红色的记忆》《信仰》《铁心跟党走》《志气•骨气•底气》等,阐述了他对党忠诚、军魂永驻的政治本色。此外,他还撰写了关于电影《长津湖》的评论,以及对雪对风对雨对云的感触与感知,道出了其对艺术和自然的敏锐洞察力。
学伟是陕西这片文化厚土的著名诗人,诗词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包括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人生哲理等,展现了丰富的蕴意和深刻的思考。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在陕西广受赞誉,也被《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百度》《今日头条》《易网》《顶端新闻》和《首都文学》《诗刊》《三秦文学》《环球经典文学》《拂晓哨位》《作家美文》等公众号广泛刊发传播,一些书法家还以墨为情,将其呈现在书法作品里,这说明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成就。
学伟的诗词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多样,以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兼而有之,包括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和词、曲等多种体裁,有田园、有边塞、有婉约,还有浪漫与现实,而且内容上也十分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精彩描绘,也有对历史文化的深度诠释,还有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例如,他的诗中,对雪的描绘充满了浪漫与想象,如"此花从古圣人栽,每到隆冬它就开。虽是无枝也无叶,不知何处自生来。" 还有他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如"千里山川雾色茫,万重酸楚断愁肠。孤身行尽天涯路,不晓何时归故乡。"这首诗,既抒发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此外,学伟的诗词还涉及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如"耸立城中数里长,塘垣斑驳诉沧桑。楼台峻秀门雄峙,历代风华镌入墙。"这首七绝,通过对古城墙的描写,展现了西安这座古城的沧桑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学伟的作品不仅在三秦大地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考的融合与深化,充分说明了他作为诗人的心智维度和深刻的人文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