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亿年前,奇点的平衡被某种未知的原因打破,发生了巨大的爆炸,时间与空间由此诞生,同时带来的还有如今宇宙中所有的物质。
爆炸之初,物质只能以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的形态存在,50万年后,炽热的辐射逐渐冷却下来,背景温度下降到3000摄氏度左右,这时中性原子不再被电离,引力开始发挥它的主导作用。
此时宇宙中的主要成分为气态物质,其中氢元素占据了宇宙物质总量的92%,其余为氦元素与不到1%的锂元素,早期宇宙中的金属元素非常少,这也就决定了在那时诞生的恒星金属丰度会非常低,它们统称为宇宙的第一代恒星。
恒星因其质量的不同,毁灭时的剧烈程度和留下的残骸也不同,大于太阳8倍质量的恒星会在死亡后产生超新星爆发,这是当今宇宙中最强的能量释放活动之一,爆发一瞬间所释放的能量等于太阳一生中释放的能量总和,并且爆炸的物质会以光速的十分之一向外扩散,能够瞬间摧毁50光年之内的任何生物。
不过第一代恒星因其成分的特殊性,它和普通超新星爆发的机制和遗留物都有很大不同,同等质量下,第一代恒星中超新星爆发释放的能量是普通超新星的10到100倍,它们消亡的方式是当下的宇宙无法复刻的。
第一代恒星大多只存在于宇宙诞生后的1到3亿年左右,今天的宇宙中很难看到第一代恒星,因为它们早已消亡殆尽,但很难不代表不可能,通过空间望远镜向宇宙深处的窥探,我们也可以看见百亿年前的光芒。
天文学家使用北天双子座望远镜对一个十分遥远的类星体进行观察时,发现它周边的宇宙空间存在着一个奇特的星际云团,它的化学特征与当下常规云团有所不同。
类星体看起来很像恒星,它会散发超强的光芒,不过它并不是恒星,本质上它是一种星系,中心是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一般来说类星体的体积比星系要小,但黑洞吞噬物质过程中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威力足以达到普通星系的上千倍,使得望远镜在百亿光年之外也可以观察到它。
本次发现的类星体来自遥远的131亿光年之外,也就是说它发出的光在宇宙中走了131亿年才到达地球,而我们看到的它的样子是百亿年前的,那时距离宇宙创生仅仅过去了不到7亿年。
研究人员在对它周围云团进行观察时,发现云团中化学元素铁镁比例异常偏高,是常规状态下的10倍左右,据此推断,科学家认为这个云团是宇宙中第一代恒星爆发后的遗骸。
第一代恒星缺乏金属元素,所以只能通过p-p链进行核反应。这种反应链的产能效率比较低,恒星内核会持续收缩并升高中心的温度,较高的温度使氦的3a反应过程开始,合成少量的重元素,以此循环维持自己在主序星的阶段。
因此第一代恒星的内部温度和表面温度都会更高,光谱中的高能部分也会占比更大。
根据估算,这颗第一代恒星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300倍,临终时发生的大爆炸让它成为了一颗不稳定的超新星。
普通的超新星爆炸是内部核聚变停止,无法抵抗自身引力向内坍缩引发的爆炸,最后留下一颗中子星或黑洞,而不稳定的超新星则有所不同。
不稳定的超新星一开始同样也是向内坍缩,后面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塌缩造成核心过度的压缩,内部的光子衰变为电子和正电子对,超压力使核分裂失控,在数秒钟内就使核心的原子核完全燃烧,创造热核爆炸,整体开始急速崩溃,更多的热能释放超越了重力势能。
最后恒星完全地被毁灭,没有黑洞也没有中子星,所有残骸都被抛向了太空,成为一片扩散的云团。
根据现有理论来看,早期宇宙并不支持尘埃和重元素出现,倒是不稳定对超新星会在爆发时向外抛洒金属元素,这就意味着现在的一些远古星系都是第一代恒星的后代,它们中的尘埃和元素,都来自于第一代恒星超新星爆发后释放的能量。
早期的第一代恒星质量一般都比较大,内部核聚变反应也更加迅猛,因此寿命也相对短一些。
不过也有一些例外,形成一部分小质量的一代恒星,这些小质量恒星寿命有些可以达到百亿年,个别红矮星甚至拥有千亿年的寿命,宇宙中仍然有它们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