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五征漠北使黄金家族号召力急剧下降,鞑靼战斗力不复昔日

史海撷英 2024-08-27 16:01:01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漠北蒙古阿鲁台部再次率兵侵犯大明边境,在大同、开平一地劫掠一空。得知消息后的朱棣立马再次集兵北伐,结果阿鲁台部却再度望风而逃,哪怕朱棣深入答兰纳木儿河流域,依旧没有找到阿鲁台部主力。无奈之下,朱棣宣布东征兀良哈,这是朱棣这一生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北伐,在征讨兀良哈班师途中,朱棣病崩于榆木川。

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朱棣前前后后北征了五次,其中四次是为了征讨漠北的阿鲁台部,可以说朱棣晚年彻底和阿鲁台部杠上了,但到驾崩都未能彻底征服。

为何朱棣要执着于征讨漠北蒙古呢?换句话说,漠北蒙古为什么非打不可?因为不打,大明说不定要因他们而崩溃。

元朝不是被灭了吗?哪还有实力入主中原?说实话,明初蒙古人势力依旧很强,别看朱元璋时期在捕鱼儿海击溃了北元朝廷,但消失的只是元这个统一的政权罢了,蒙古人可没有被彻底打败,虽然分裂成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但其势力依旧盘踞在草原上。

而且其势力不仅仅是在漠北草原上,事实上,从东欧大草原到漠北,到处都有蒙古人的身影。一旦打不过,他们就跑,沿途吸收其他蒙古部落,休养生息后,又卷土重来,比如阿鲁台部的永谢布十营就是从西边带回来的可以说蒙古人根本打不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继续发展壮大。

明初形势图

当然朱棣也可以等,让他们互相内斗后再出手。但问题是在明初,北元的号召力依旧存在,这种情况下,基于黄金家族的旗帜号召下,一旦某个枭雄真的一统蒙古,那必然是大明的绝对威胁,而后必然南下。所以,与其等蒙古重新被一个枭雄整合难以对付,不如趁他们还是比较松散的时候,枪打出头鸟,压住任何枭雄出现的可能,最好让蒙古势力向进一步零碎发展。

当然,这只是外部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明初对于北方统治的薄弱。

明初虽然重夺北方中原之地,但这里长期脱离宋朝统治几百年,尽管被武力统一,但有大量残元势力盘踞着,且朱元璋为了消灭元朝,又允许不少归附的蒙古各部住在这里,可谓是错综复杂。

而朱元璋时期,南北割裂其实很深,“南北榜案”就是南北割裂的一次明面上的冲突,结果朱元璋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至驾崩都未能彻底消化北方。因而明初时期,北方经常爆发各种叛乱,这帮人明军来了就是大明的忠臣,蒙古人来了又是元朝的忠臣,因而每次平定不久又会卷土重来。因而需要时间进行对北方地区消化,比如迁都,比如将归附的蒙古各部强行迁移到南方,然后大量迁居汉人在这里居住。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间也叛乱不断,直到朱棣驾崩前,都未能彻底消停下去。

这种情况下,朱棣怎么能等蒙古人势力整合好南下呢?万一归附的蒙古人当内应,北方岂不是要乱上天?所以要打,而且必须在他们势力未整合的时候打,打到他们彻底没有威胁为止。

那么没有其他办法了吗?还真没有,朱棣以前的王朝对北方草原都没有很好的治理方式,唐朝搞出了一个安北都护府,但只存在于唐太宗后期和唐高宗时期,后面就基本没有存在感了。

朱棣

这还是中原王朝,至于游牧民族自己?他们从草原来,也没法好好管理草原,比如元朝。别看元朝皇帝顶着蒙古大汗的名头,但他们的基本盘都是在关内,对于蒙古草原依旧还是粗放式的管理,草原势力时不时冒头,也没好的解决办法。所以,按照朱棣的认知,自然是学汉唐巅峰时期那样,趁着国力强盛的时候,不断出兵,打散他们的战斗力,最好就是促使他们内部的分化,只要北方草原势力无法整合,哪怕中原王朝衰落了,也能自保。

只是朱棣前前后后打了五次,还未彻底灭了阿鲁台部,是朱棣战斗力不行吗?这倒不是,前两次北征,鞑靼和瓦剌彻底领教了朱棣的实力,因而每次得知朱棣北征,都吓得直接逃跑了。因而真正困扰朱棣的其实是遥远的行军,毕竟当时漠南在明初已经彻底沦为无人区,想要和蒙古人决战,只能在漠北。

那么上次在漠北和游牧民族大规模决战的是什么时候呢?是汉武帝时期。

别看汉、唐、宋时期,异族侵扰中原,但双方基本都是在漠南开战的,至于到漠北,纯粹是追击去的。可以说每次北伐,其实都是朱棣冒着粮草不济,以及各种恶劣环境的远距离北伐的。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毕竟朱棣也知道儿孙几斤几两,自己还能勉强压制蒙古,但等自己驾崩后,子孙不一定能压制的了。

比如朱高炽是内政高手,但在军事方面几乎一窍不通,至于朱瞻基,虽然军事优于朱高炽,但朱棣也摸不清这大孙子以后会干啥,事实上,这个大孙子后面真的瞎搞。本着自己能解决就不交给儿孙解决的理念,朱棣哪怕年老,也要北伐。

朱棣五次北伐,虽然未彻底灭了阿鲁台,但效果是巨大的。

朱棣五征漠北形势图

朱棣第二次北伐征讨的是瓦剌,忽兰忽失温一战,瓦剌元气大伤,而后答里巴汗也被杀了,瓦剌彻底打不过鞑靼了。因而朱棣打算扶持瓦剌对付鞑靼,自第三次北伐开始,朱棣打的都是鞑靼部。

尽管永乐二十年(1420年),第三次北伐,阿鲁台跑了,但阿鲁台为了逃命,丢下大量辎重和牛羊,其中辎重被朱棣烧了,牛羊带了回来,途中又教训了反复无常的兀良哈。而没了牛羊的阿鲁台,在冬天注定要出现大量非战斗的减员。

永乐二十一年(1421年),朱棣第四次北伐,结果阿鲁台又跑了,但斥候却发现了蒙古贵族也先土干,将其招降过来,此时朱棣还未出塞,只能作罢,不过也是有收获的。

至于朱棣最后一次北伐也是如此,阿鲁台丢下辎重和牛羊跑了,鞑靼战斗力再一次被削弱,只要鞑靼被削弱,朱棣目的就达到了。

看出朱棣的最后目的了吗?就是要彻底击溃北元正统的鞑靼部,击溃黄金家族的号召力,而扶持瓦剌,就是他在草原上找的帮手,毕竟痛打落水狗,人人都想干。

朱棣五征漠北形势图

这就是朱棣北伐最大的价值。

而且在朱棣的连续打击下,黄金家族的号召力彻底下滑了,也让蒙古各部对北元的信仰彻底坍塌,直接导致日后蒙古部落,哪怕出现了也先和俺答这样的枭雄,但始终未能整合蒙古部落,就是缺乏了号召力。

至于朱棣这边,他生前的担忧成为了现实,朱棣、朱高炽接连驾崩后,朱瞻基的确扛不住了,被迫锁边缩边和妥协,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却发展实控的地方。更要命的是,好圣孙朱瞻基放弃了击溃阿鲁台的最好机会。

宣德六年(1431年),阿鲁台被瓦剌击溃,彻底逃亡到漠南,这时候的阿鲁台已经到了明朝边塞附近了,且无法约束永谢布十营了。现在,朱瞻基要么学汉宣帝招降匈奴的旧事,让其归附大明,成为大明北方的门户,要么学唐朝,趁颉利可汗被铁勒诸部和薛延陀汗国的排挤的时候,直接灭了他。可惜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被朱瞻基放弃了。尽管当时有人建议趁机出兵,彻底收降鞑靼的永谢布十营,结果朱瞻基却说:“乘人之危而击之,岂仁义之师。”白白浪费了朱棣等待了十几年的好机会,甚至约束大同总兵郑亨不准出兵。

朱瞻基

至于为何瓦剌做大,还是朱瞻基的责任,明明鞑靼衰落了,就得遏制瓦剌了,结果他啥也没干,给儿子埋了一个坑。

可以说,朱棣的担忧都成为了现实,好在朱棣北伐之功没有白费。

尽管朱棣之后,大明皇帝们的军事能力迅速下滑,明军战斗力也远不如明初。但即便如此,因漠北蒙古接连遭到朱棣打击而彻底走向稀碎,因而双方整体始终处于一个势均力敌的状态,蒙古最多也就是骚扰关内,无法和之前契丹、女真和统一时期的蒙古人那样,对中原年地区进行深入侵略。可以说终明一朝,蒙古人始终未能给大明带来实质性的伤害。这也是朱棣拼了老命,给后世子孙带来了二百年安稳的日子。

只是朱棣考虑了眼前的困境却无法预料到后世,大明终究还是被东北游猎的女真人偷了家。

2 阅读:96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