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科幻片带你逛末世列车,贫富恋爱大对决!

浅唱侃动漫 2023-10-26 22:47:16

《雪国列车》是一部有叙事伦理深度的科幻影片。该片通过对一个封闭空间中的反面乌托邦的精致设计,在看似寻常的革命叙事的框架下。

巧妙传达了对科技与理性、规则与美德、权益的正当性及其限度、生存与尊严的政治决断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刻反思。

为什么雪国列车要不停运行

《雪国列车》的剧情设定了一个人为灾难的背景,即科学家们为了应对全球日益变暖的状况,发明并使用了一种叫CW-7的冷却剂,不料却导致全球气温骤降。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地球生物都遭遇了灭顶之灾,只有极少数幸存者登上了Wilford制造的列车。这一特殊的列车以“永动机”为动力源,每年绕地球一周,不停运行。

雪国列车为什么要永不停驶?这似乎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至少不用体验通过叶卡捷琳娜大桥时的凶险。江先生认为这个问题在影片本身中不可能找到答案。

所以只能视为导演设置的一个隐喻,隐喻当代科技如同一列“欲望号特快列车”,“‘停不下来’、‘毫无必要地快速发展’、‘没有任何人能够下车’的荒谬性质”。

Wilford是否仁慈

不过,《雪国列车》中的故事之所以发生并不仅仅与Wilford迷恋火车的感觉梦想有关,因为如果仅仅是为了实现这种感觉梦想,Wilford根本不需要很多乘客。

影片中的Mason部长正是反复强调这一点,以此来否定革命的正当性,因为按照这个逻辑,革命当然是忘恩负义之举。

那么,Wilford到底是不是仁慈的呢?相信所有看过该片的观众都会作出否定的回答。影片细致地表现了末等车厢乘客所遭受的种种非人待遇以及Wilford对革命者的血腥镇压。

观众很容易看出,Wilford不仅不仁慈,而且还极其残忍。但是,如果Wilford不仁慈,又如何解释当初允许“蹭车”的做法?我们也没有理由设想Wilford原先是仁慈的,后来才变得残忍。

因为影片借Curtis的话告诉观众,他们上车后还来不及高兴和感谢就被Wilford的士兵夺走了一切,没有食物的人们开始互相杀戮,直到一个月后,Wilford的士兵才送来用蟑螂做的蛋白质块。

可见,Wilford是前后一致的,不曾有过什么转变。既然如此,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允许“蹭车”并非出于仁慈,而更可能是出于统治欲,就像一个真正的国王需要子民一样。

经济规则与人类美德

巧合的是,该片剧情恰好改编自一部获得大奖的法国同名漫画。维持平衡或许需要给乘客安排不同的位置,但并不决定什么样的乘客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和等级。

决定乘客等级的显然是经济实力,买得起哪种票就座哪种车厢,至于买不起票的人能允许蹭车就不错了,自然只能坐末等车厢。

如果把《2012》看作《雪国列车》的前传,这一点就很清楚了。影片中Wilford实行的是计划配给供应,没有说仍可流通货币。

由此可见,雪国列车上的政治秩序,其实是以严格遵守灾难发生以前消费行为的市场经济规则为前提和基础的。

这样来看,无论是《2012》还是《雪国列车》中出售最后庇护所的车票(或船票)的做法似乎都有其合理性。然而观众又能明显感觉到它事实上是如此荒谬。

技术神话的破灭

雪国列车集中体现了该片的科幻元素。例如,影片开场不久,Mason向末等车厢乘客训话时就因通讯故障联系不上Wilford。

革命队伍到达蛋白质块加工车间时发现加工机出了问题,工人Paul只能手动启动;最重要的是,所谓神圣的永动机也并非真的可靠,Wilford承认它的一些部件并非永动,而且还出现了致命故障。

如果不是机缘巧合,末等车厢中正好有符合身材条件要求的儿童,都表明这部影片确实是在有意识地反思技术神话。

技术神话之所以荒谬,或者说技术之所以不可能成为人类真正的守护神,其根本原因在于技术是人类的技术,而人自身是一种有欠缺的存在,人的“在体性欠缺”永远无法依靠人的技术来弥补。

技术神话实际上是现代工具理性过度自负的后果,而这种自负不过是人的自我神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当然没有必要一般性地否认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只是应该明白,当技术不可避免地进入政治的框架之内,人们(尤其是政治家)只有在清醒意识到技术根本局限性的前提下,才可能使技术变得真正有益。

“大逆转”反思了什么

该片剧情最能制造惊异效果的当数最后的“大逆转”,尽管它明显模仿了《黑客帝国》。正如江晓原先生所指出的,《雪国列车》和《黑客帝国》中“大逆转”剧情的意思。

都是要说明艰苦卓绝的革命原来是被革命对象事先设计好的。这个剧情似乎可以用后现代的思路来解读,即它“解构了这场革命的正义性,解构了革命中战友浴血牺牲的神圣性”。

因为无论是在《雪国列车》中还是在《黑客帝国》中,革命的意义都没有真正被解构掉,在《黑客帝国》中,旧有的政治秩序(人机关系)因革命得到改良。

Curtis的终极抉择

要么选择牺牲爱人和伙伴,这样可以保证人类这个物种的存在;要么选择去拯救爱人和伙伴,但极可能导致整个人类的灭亡。

要么接受NamgoongMinsu的建议,炸毁列车,到车外寻求一线生机。Curtis的最终选择与Neo是一致的,都选择了第二个选项,而且都因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促使他们做出选择的东西其实也是一样的,即都是出于爱。只不过在Neo是爱情和革命同志之爱,在Curtis则主要是受到(对黑人小男孩的)怜悯之爱的触动。

尽管模仿痕迹太重使该剧多少显得缺乏创意,但仔细分辨就会发现两剧在这个情节上至少还存在两个细微而重要的区别,而这两个区别表明《雪国列车》的叙事伦理深度其实超过了《黑客帝国》。

首先,Neo的选择几乎不用承担现实的道义责任,因为他的选择实际上是为已经从Matrix逃脱出来的人们的生命负责,为他们的生存争取机会。

至于那些尚未脱离Matrix的人类,相当于尚未真正出生,为他们的生命负责其实是抽象的。

《黑客帝国》(第三部)的结局证明Neo的选择就结果而言无疑是正确的,他不仅保住了Zion基地,而且为人类争取到了自由进出Matrix的有限权利,打破了TheArchitect的预言。

而《雪国列车》的结局则十分含混。虽然列车脱轨后,两个小孩暂时幸存了下来(影片没有交代是否还有其他人幸存),也看见了代表希望的北极熊。

但严寒仍然存在(不要忘记影片中实施刑罚的情节,把人的手臂冻成冰棍只需七分钟),相信大多数观众都不会对两个小孩的生存前景感到丝毫乐观。

如果Curtis的选择最终导致人类彻底毁灭,那么他的选择是否还是值得的?至于Curtis的决断是否值得这个问题。

首先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或许判断一个政治决断的对错必须依据其结果与预期的差距大小,但不能仅仅依据结果去衡量一个政治决断的好坏。

Curtis当然并不想让人类就此毁灭,但未来难以完全预见,最聪明的人也无法将所有的不确定性转换为确定性,将所有的偶然洞察为必然。

衡量一个政治决断是否值得说到底是权衡各种选项所依凭的价值原则的高低。Curtis的抉择十分艰难。

他面对的困境的实质是,假如人类只能以丑恶的方式活着,那么到底是活着更好,还是死去更好?

结语

在Curtis的眼中,人身上应当有某种超越人自身的神圣的东西,它使得人类存在的价值不仅仅依赖于人类的在世生存。

人类终究有一天会灭亡,如果人类将自身作为物种的存在当作最高价值原则,那么,人类最终拿什么来证明自己在宇宙中曾经存在的意义?

[2]江晓原。从《雪国列车》看科幻中的反乌托邦传统[J],读书,2014(7)。

0 阅读:1

浅唱侃动漫

简介:爱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