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条不起眼的小马路,连接两大景点,鲁迅和日军头号战犯都在这住过

四月去旅行 2024-07-20 02:24:52

之前的文章介绍了虹口区的老建筑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旧址,其实它所在的黄渡路,也是一条十分有故事可说的老马路。听说过黄渡路的人应该不会太多,但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李白烈士,其故居就在黄渡路上。因此,前往拜访烈士故居之时,我特意完整走了一遍这条马路。

黄渡路南北走向,长300多米,道路狭窄而弯曲,是一条公共租界在1925年越界修筑的马路。黄渡路平时非常幽静,却连接着喧闹的鲁迅公园与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两大景点。马路本身没什么景色可以观赏,一边是新建的楼房,底层零星开着一两家小商铺;另一边是过去留下的里弄和花园洋房,两侧风景各异。如果是匆匆走过的话,也不会留意太多。

我是从鲁迅公园南门出发,取道黄渡路后一路往南,直到东江湾路结束。在黄渡路北端的入口,就能看到李白烈士的介绍墙,面积可观十分引人注目,看来虹口对这一文旅资源十分重视。

李白烈士的故居在黄渡路107弄的深处,走进安静的老弄堂,浓厚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掩盖了历史原本的厚重。弄内的建筑形制基本相同,荷兰式联排花园别墅,外墙底部为红色清水砖墙,上部为水泥拉毛,立面变化较为丰富,显得朴素而又温馨。弄内15号便是李白最后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1947-1948年李白与妻儿住在这里的三楼,中共中央华东局的秘密电台就设在此。

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此被捕;经过5个多月的审讯,李白牺牲于上海解放之前。

故居有3层,1-2层为史料展厅,陈列了李白烈士生前的历史照片与生活物品,展示了他投身革命事业的经历。其中2层还原的李白烈士被捕后遭受敌人酷刑的场景,让人看了触目惊心,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革命志士始终有着坚定的信仰和抱负。

3层为故居原状陈列,根据李白烈士遗孀的回忆复原了当年居室的样貌,陈列了部分李白曾经使用过的物品。

黄渡路89弄5号,建于20世纪40年代,这是一幢二层砖木结构住宅。这栋看似普通的房屋其实一点都不普通,它曾经是侵华日军头号战犯冈村宁次的住处。1948年国民政府将日本战犯冈村宁次从南京转移到这里。这幢住宅位于一条死弄堂的弄底,既隐秘又便于警卫。但是在战后的审判中,蒋介石竟然授意将冈村宁次无罪释放。

照片来自“老房子爱好者”

黄渡路79号,独立式花园住宅,1920年代建,都铎式风格。外墙青红砖并用,圆拱券形主入口两侧立有精美的红色砖砌古典柱式,大门饰有精致的彩色玻璃,想来过去也是大户人家。一旁的67弄2号,建筑形制与之类似,现为虹口区卫生局离休干部活动中心。

黄渡路49弄5号,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日本人开设的花园庄旅馆旧址。这里曾是上海无线电八厂旧址,现为“空间188创意园”。鲁迅在沪期间,因参加社会进步活动,安全多次受到威胁;1931年初,鲁迅经日籍友人内山完造介绍,曾在这里避难暂居1个多月。先生为悼念牺牲的左联五烈士所写的诗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就诞生在这里。

照片来自“老房子爱好者”

黄渡路27弄1-6号,原是日本人公寓Kaenso Apts.——T. Yoda。在日据时代,这些老洋房的居民大部分是日本人,包括附近日本海军医院的职员。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第三面军新闻室曾设于此,新闻处长是张玉麟。目前这里是军产房小区。

黄渡路17弄3号,1930年代建的独立式花园住宅。都铎式风格(一种英国乡村田园风格)。外墙主体为灰色鹅卵石墙面,屋檐起伏堆叠,仿佛一座迷你的苏格兰城堡;木质的外露框架很醒目,三连的坡屋顶起伏有致。

再往前便是之前介绍过的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旧址,从黄渡路一路走过来,其中有一段是贴着这栋建筑步行的。这栋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建筑早已融入了市井生活里,只有墙根的铭牌还在诉说那段历史。

看到党群服务站与路牌,代表黄渡路的漫步就此结束。

这条实在不起眼的小马路上,90多年前却隐藏了太多的暗流涌动,无声的战火硝烟。比起紧邻的鲁迅公园和多伦路,这里如同被时光遗忘一般。日复一日的寂静里,带着一种历史的沧桑和厚重。

0 阅读:53

四月去旅行

简介:不忘初心,步履不停。分享旅行、摄影、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