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7 14:33:02 作者:牛银万 来源:作家网
《鸿雁》背后的故事
作者:牛银万(包头市九原区政协)
“鸿雁,天空上,队队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这是电视剧《东归英雄传》主题曲《鸿雁》的歌词。
《东归英雄传》讲的是蒙古土尔扈特部族被困在沙俄百年,首领渥巴锡率领近部东归返回祖国的悲壮史诗,首领渥巴锡率部起义抗俄,在回归祖国中,沙俄派兵追击,担任后卫的九千名土尔扈特勇士殊死搏斗,全部壮烈牺牲。渥巴锡率部一路东进,跋涉万里,喋血苦战,历时八个月,终于返回祖国,出发时二十四万人,回到祖国不足七万。
《鸿雁》的曲调来自巴彦淖尔乌拉特的蒙古族民歌《鸿嘎鲁》,当年歌唱家呼斯楞在唱这首歌的时候,作曲家张宏光听到后,非常感动,请著名音乐人吕燕卫填词,于是,就有了这版《鸿雁》,后来成为《东归英雄传》主题曲,唱响大江南北。
《鸿嘎鲁》原是乌拉特部敬酒歌,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思乡歌。
在蒙古语中,“鸿”是白色的意思,“鸿嘎鲁”是白色的天鹅,并非是鸿雁,由于蒙古民族对天鹅与鸿雁一样崇拜,就把《鸿嘎鲁》译成了《鸿雁》。
《鸿嘎鲁》出自梅力更活佛罗布生丹毕佳拉森之手,创作年代为清乾隆55年(1790年)。
历史上乌拉特有很多湖泊,每年有大量的候鸟鸿雁在此栖息。清朝顺治年间,因平定噶尔丹部有功,顺治帝就把河套平原北部、阴山西段及南北草原赏赐给乌拉特部,并划分为前旗、中旗和后旗,1648年,乌拉特部由呼伦贝尔迁入。
乌拉特部迁入乌拉特地区后,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各地兴建寺庙,1677年,梅力更召庙建成,1773年,该召庙定为乌拉特西公旗庙。
罗布生丹毕佳拉森是三世活佛。
罗布生丹毕佳拉森活佛是内蒙古藏传佛教著名的大德之一,他在文学、医学、天文学、哲学及音乐、舞蹈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著名的作家、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在他主持庙务期间,梅力更召达到顶峰,1766年阴历五月初一,在梅力更圆寂,享年49岁。
罗布生丹毕佳拉森活佛创作了81首律歌,有歌颂宗教的,也有酒歌。那时的喇嘛不仅是本民族宗教的代言人,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早期《鸿嘎鲁》歌词中描写的湖,是现今五原县境内的海子堰。二百多年前,那里一片汪洋,是水鸟的天堂。
据记载,1790年盛夏,罗布生丹毕佳拉森活佛云游到现在呼勒斯太苏木境内,湖边有一户牧民家正在招待远方的弟弟。这户人家有三个蒙古包,活佛被请到最东的那个。蒙古包里有四五个人一边喝奶酒、吃手扒肉,一边唠着家常。吃喝完,弟弟因路途遥远起身告辞,哥哥再三恳请弟弟再多住些日子,弟弟只好答应再留一宿。活佛喝了几碗奶酒,稍有酒意,便出去观看风景,只见南边是呼勒斯太湖,湖面上畅游着洁白的天鹅,北面连绵的山川上是健壮的牛羊,眼前的美景和兄弟俩喝酒的场面,激发了活佛的创作灵感,于是,即兴吟出一首歌。歌词大意是:“美丽的白天鹅 畅游在湖面上 辽阔的大草原 多么宁静安详 尊贵的客人们 请你留下来吧 品尝那草原上 美味和佳酿……”
活佛回到召庙后,让乐师们记谱演唱,于是,《鸿嘎鲁》就在大草原上传唱开来。
在传唱中,《鸿嘎鲁》的曲调基本未变,歌词却不断润色、增删,直到二三十年代,由活佛、作曲家祁达楞太改编后才定型。
祁达楞太出生在今巴彦淖尔市中旗呼勒斯太苏木的一个蒙古族牧民家中,后来做了活佛,又成为著名的作曲家。
祁达楞太从小很聪明,能歌善舞,深受父母的喜爱,七岁时到五原的新梅令庙做了活佛,十岁时还了俗,到归绥读书。新中国成立后,读完高中在包头市参加了工作,先是在财政部门,后来到了当时的自治区歌舞团(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的前身),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到了歌舞团后,祁达椤太每年都要抽空回呼勒斯太看看。他对家乡非常热爱,对父老乡亲以礼相待,很受家乡人欢迎和爱戴。回到家乡后,他总要到山上走走,去草场转转,看到家乡的一草一木非常激动,于是对传唱已久的《鸿雁》歌词进行了改编,曲调基本保留原貌,从而使这首传统的敬酒歌最终定型,并进一步发扬光大。改编后的歌词大意为:“洁白的天鹅在苇湖的绿波中漫游 远方的客人来到我家 摆酒设宴将你挽留 洁白的天鹅在苇湖的清波中漫游 四方的亲朋来到我家 设宴摆酒将你挽留……”
如今,《鸿雁》早已超出民歌范畴,成为天下飘泊的游子喜爱的思乡歌,久唱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