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马上!把条约给朕改了!”

一桐看过去 2023-11-04 02:44:18

01

清咸丰八年(1858年)大年初二,整个北京城还沉浸在过年的喜庆之中,除了咸丰帝。

这天,咸丰针对前不久“英法联军攻进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的事,连发三道上谕,斥骂叶名琛“刚愎自用、畏葸无能”,连同广东地方大员都“问候”了一遍,要求“传谕各绅民,纠集团练数万人,讨其背约受城之罪,将该夷逐出省城。”

但靠嘴炮,是赶不走英法联军的。

正月十五日,英法公使一起要求清政府:公历3月底(即农历二月十七日)之前,派代表到上海谈判,否则联军就要进一步行动”。

咸丰气得七窍生烟:你们占了朕的广州,抓了朕的总督(叶名琛),还要怎样?要谈判,你们先把广州还来!

随即给广东巡抚柏贵发上谕,把他们给朕赶出广州城,再与讲理。

同时指示两江总督何桂清:粤事应归粤办,洋人若纠缠你要求谈判,甭理他们,要谈,让他们去广东谈。

可接下来的二十天里,何桂清的奏报一封接一封,汇报的情况也是越来越严重,报告说:英法俄美,四国的军舰正不断向上海集结,而且四国领事放出风声,要北上天津“找皇上的麻烦”,皇上不可不防。

看着一封封奏报,咸丰“尽在掌握”的信心动摇了,他预感到,这次“洋夷”是真要搞大动作了。

二月初七,下旨给直隶总督谭廷襄,“于海口各要隘,不动声色,严密防范”。

接着又指示,让谭廷襄移防天津,让天津镇总兵移防到大沽口,以防洋人的兵船前来攻打。

谭廷襄接到旨意,挠头不已。

为什么挠头呢?

02

愁啊!

自清朝入关以来二百多年,直隶(即河北省)就没打过什么仗。

虽是拱卫北京的首重之地,武备却废弛得吓人。

大沽口筑有5座炮台,多少年没发射过了,风吹雨淋,锈迹斑斑,有的甚至能从炮膛里掏出鸟窝来!

按编制,应该有1600守军,但当官的一级级吃空饷,实际在编的士兵有一半就不错了。

这样的防御力量,洋人真打来了,如何顶得住?

但牢骚归牢骚,终究还是要面对。

全面整饬大沽口防务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尽力弥补。

老谭想来想去,觉得道光年间,虎门炮台吃亏就吃亏在被洋人从陆地抄了后路,因此他对大沽口防务的总体思路就是:增强炮台防御的同时,部署大量陆军以防被洋人抄了后路。

03

二月二十二日,眼看清政府对上海谈判的要求毫无回应,英法俄美四国舰队拔锚生火,向天津驶来。

三月初七,英法俄美四国公使到了大沽口外,向守军投递文书。

四国提出的要求各不相同:

英法要求“赔款、增开口岸、降低关税、开放内河、自由传教、公使常驻北京”;

俄美国则除了不要赔款,其他和英法一样。

赶紧派代表,就在天津谈判。

如果大清愿意坐下来谈,俄美两国愿意从中“调停”。

否则就要诉诸武力。

谭廷襄慌得一批,赶紧向北京飞马急报。

咸丰接到急报,也是额头冒汗——

原来以为洋人只是像上次那样,派几条船到大沽口外吓唬一下就走了,没想到这次洋来真的。

几十条船,几千洋兵,靠谭廷襄那些绿营兵能顶得住吗?

算了,别做梦了!

没办法,咸丰只好下旨让谭廷襄作为谈判代表,并指示:除了降低关税可以谈,其他条件一律不允。尽量不要开战。

谭廷襄接圣旨,叫苦连天:洋人提的条件不让接受,开战又不让,擎等着和和叶名琛一样当背锅侠呗?

但圣命难违,还是去吧。

可没想到,四国公使不干了:谭廷襄就一总督,不在朝廷中枢,这么大的事你谈不了,派个重臣来。

四国联军大概也猜到咸丰皇帝是不会接受的,就在来回拉扯中,联军已经完成了对大沽口地形地貌、航道水深、潮汐时间、炮台火力和防御力量等情况的侦察,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

四月初七,英法联军在夜色掩护下,出动16艘轻型炮舰和20多艘舢板,海军陆战队2000多人,进入了距离大沽口炮台仅五公里的区域,只等一声令下,发起攻击。

04

天亮之后,炮台清军才发现洋船已经怼到了自己鼻子底下了,赶紧向上级请示是否开炮轰击。

可咸丰早有旨意,“不可轻启边衅”,谁也不敢下令开炮。

早上8点,联军派人送来最后通牒:两小时内交出炮台,否则就不客气了!

这时候,清军终于知道战事已不可避免,才手忙脚乱开始提取弹药、装填火炮、调转炮口。

10点,联军总司令额尔金勋爵下令发起攻击。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就此爆发!

05

到开战时,大沽口南北两岸炮台,空有5门大炮,3000守军,300多门大小火炮。

南北炮台后方,有5000多人,以防联军登陆抄袭后路。

人数和火炮数量不少,但质量比洋人差远了。

炮台的重型火炮,还是明末清初的“红衣大炮”的款式,十七世纪前期引入中国,可现在已经是十九世纪中叶了,都三百年了。

比包龙星用崇祯的剑斩同治的官还要离谱。

炮台用的材料是中国传统的“三合土”(即石灰、粘土和细砂),根本扛不住联军舰炮的威力,挨上一炮就是墙倒屋塌的局面。

鲜明对比的是——

联军主力舰虽然被隔在拦江沙外,但其火炮射程完全覆盖到大沽口炮台。

而大沽口炮台的火炮却够不到联军战舰,甚至够不到进入拦江沙的轻型炮舰,只能打打近处登陆的舢板。

可联军登陆部队动作非常快,清军火炮射速太慢,精度又差,根本阻挡不住。

很快,联军冲上炮台,清军开始和洋兵贴身肉搏。

好在“中国士兵军械虽不精良,但勇气十分可嘉”。

联军也一时拿不下炮台,战况陷入焦灼。

06

可关键时刻,正在距离炮台5公里的大沽村指挥的谭廷襄听说洋兵已经攻上炮台,撒丫子就跑,回天津去了。

当官的一跑,当兵的也纷纷扔下还在炮台上血战的战友,也跑了。

......

12点左右,大沽口炮台上的喊杀声和枪炮声终于平息了下来。

联军最终占领了大沽口5座炮台。

守卫炮台的3000将士,伤亡1900人。

联军伤亡400余人。

攻占大沽口后,联军立即组织轻型炮舰和舢板装载陆战队溯海河而上,直扑天津。

这个时候,谭廷襄刚跑进天津城,就听说联军追来了,顿时面无人色。

因为,此时天津守军只有1000多,还是战斗力很差的绿营。

城墙低矮又破败,火炮也不多。

天津城肯定守不住的。

但天津也不能丢,真要丢了,谭廷襄这个总督也干到头了。

谭廷襄一边派人去和联军周旋;一边赶紧给咸丰上折子,“时势危急,战守两难”,请皇上赶紧派人去天津和洋人议和吧!

咸丰一边调集人马去通州布防,以防洋兵趁势攻打北京;一边让老谭去问问俄美两国是否还愿意从中“调停”。并指示,除了常驻北京和允许自由传教两项不能接受,其他条件“尚可斟酌办理”。

四月十六日,咸丰接到老谭奏报,称天津已被洋兵包围,破城在旦夕之间,赶紧派人议和吧。

同天,又接到兵部的奏报,称京城附近兵马调动困难,能布防到通州的只有3000多人。

这下,咸丰彻底慌了手脚,知道自己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了,不得不下旨,命东阁大学士桂良、礼部尚书花纱纳为全权代表,赶赴天津和洋人谈判。

07

四月二十三日,谈判开始。

说是谈判,大清哪里还有讨价还价的本钱?

四国公使寸步不让。

没办法,两人只好奏报咸丰,请皇上拿主意。

咸丰能有什么主意,只有一再指示两人想办法找俄美调和。

俄美两国开心不已,正好狮子大开口。

咸丰此时才明白,都他妈是狼!

可是靠大清自己的力量打跑联军,收复大沽口那是做梦。

万一谈判不成,洋兵再攻来北京,那事情就大条了。

硬着头皮签约吧!

五月十六日,签订《中英天津条约》。

和五月十七日,签订《中法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

1、大清向英国赔款400万两银子,向法国赔款200万两银子;

2、增开南京、镇江、潮州、汉口、牛庄等十个口岸,英法商船直接进入中国内河;

3、允许英法传教士在内地自由传教;

4、要给予英法商人片面最惠国待遇——大清对英法实行最惠国税率,而英法对大清则不需要。

5、给予英法领事裁判权——英法人在中国犯了罪,中国官府无权审理。

6、最要咸丰命的一条——同意英法公使常驻北京,在北京建立大使馆。

签完英法条约,再签《中俄天津条约》和《中美天津条约》,除了没有赔款,其他和英法的条约基本一样。

08

四国联军纷纷开出大沽口南下后,垂头丧气的咸丰又精神起来,指责桂良和花纱纳“让利过多、让权过重”,尤其是允许洋人公使常驻北京,这个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立刻马上!去找英法,把条约给朕改了!

接着,派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为钦差,去天津和大沽口调查。

六月十六日,根据僧格林沁的调查报告,咸丰下旨,将临阵脱逃的直隶总督谭廷襄、直隶提督张殿元、天津镇总兵达年等,全部革职,送北京审问。

同时,下旨,僧格林沁接管天津及大沽口防务,加强海防,整顿军备,以防洋兵再来攻击。

就意味着,双方的较量还会继续......直到一方被彻底打服为止……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史列传》、《清实录》、《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国近代战争史》、《中国历代军事工程》、《光绪重修天津府志》

0 阅读:22

一桐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