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奇寒门出身,但为奇才,虽玩弄权术,却得康熙荣宠一生

雍亲王府王妃 2024-02-26 13:58:53

康熙十六年十月,康熙对大学士纳兰明珠等人说:“朕经常看书写字,但是近侍中有没有博学多才、善于读书者,连讲论都不能应对。如今我想从翰林院选两位博学善书者,陪伴我左右,给我讲文义。但是他们都各司其职,若仍旧让他们住在城外的话,不方便时常宣召。所以在城内给他们拨房屋居住,这几年也不给他们升转,内侍几年后才酌情考虑。比如高士奇就是善书者,再从翰林院选一两位即可。”

内阁大学士回奏:皇上勤学书写,是一件盛事;要在翰林中选取善书者,便交给翰林院去办即可。康熙给内阁下谕旨:侍讲学士张英可在内供奉,着食正四品官职俸禄。高士奇内阁中书衔,食正六品俸禄。他们所居住的房屋,都交给内务府去拨给。

紧接着康熙又下了一道谕旨:传谕张英、高士奇在内供奉,当谨慎勤勉,日后必定得到重用,不要去考虑其他的事情。就这样张英与高士奇的居所便选在了西安门内,属于紫禁城的范围之内。自大清建立以来,这还是第一次将臣子的府邸赐予紫禁城内。

张英与高士奇一个是正四品,一个是正六品,并非位极人臣,也没有立下赫赫战功,却能得此殊荣,实在是难得。张英是康熙六年的进士,自张英入仕以来,靠着自己的才学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每次康熙前往南苑,必定让张英跟随左右。

如此便可见康熙对张英的宠信,而张英也是一步一步靠着自己的才华与康熙的赏识,做到了文化殿大学士,位极人臣。值得一提的是张英便是历经三朝的老臣张廷玉的父亲,父子二人双宰相,确实难得。

张英暂且不论,出自桐城张家,博学多才者。

那么高士奇呢?

在高士奇入值南书房以后,康熙还专门为其立下一条规矩:什么时候高士奇离去,宫中的门禁才可以关;甚至有的时候高士奇走的太晚,康熙会专门派人将高士奇送回府邸。

他并未参加科举,而且出身寒门,为何会得康熙如此赏识呢?

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让康熙化身迷弟的高士奇,在康熙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01

高士奇的祖上原先居住在河南开封,北宋时期,靖康之变后高家人便从河南迁到了浙江慈溪,并且在此定居下来。顺治二年,高士奇便是在慈溪高家村出生。顺治十八年,16岁的高士奇通过最低一级的考试,取得秀才的身份(生员)。

高士奇的父亲高古生不想自己一直过“坐井观天”的日子,所以在康熙三年便带着儿子高士奇前往京城游学,希望能有机会出人头地。只可惜到京城后不久高古生便去世了,失去父亲的高士奇只好以卖文来补贴生活,到了过年的时候还帮人写春帖子。

当时高士奇是在报国寺的屋檐下卖文,恰巧有一天时任礼部尚书的祖泽深来到报国寺,看到正在卖文的高士奇,一番打量后很是惊讶,便对高士奇说:“我看你的面相是一个贵人,怎会如此落魄呢?”

“我也是饱一顿饥一顿,说不准哪天就饿死街头,哪里有敢想富贵?”听到祖泽深的话,高士奇并没有当真,而是很无奈的说出自己的窘迫。

祖泽深对相书也是有一番研究:“若是根据相书上的说法,你日后一定能拜相;哪怕是做不到宰相的位置上,你也具有做宰相的能力。”

落魄的高士奇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日后当真能成为贵人。

后来高士奇便前往“明相”叶赫那拉.纳兰明珠的府上做了清客,明珠作为为数不多支持康熙裁撤三藩的大臣,得到康熙的青睐与重用,得以平步青云,入阁拜相。康熙得知明珠在府上养了一些清客后,便带着赫舍里.索额图(太子胤礽的叔姥爷)、李光地前往明珠府邸,结果被高士奇的一番谈经论道所折服,而且康熙非常喜欢高士奇所作的理学文章,便怪罪明珠:你府上有如此有才华之人,为何不举荐给我?

就这样高士奇被康熙看中,让其进入太学读书,并且康熙还赏赐了高士奇会试(只有有举人身份的才有资格参加会试,高士奇只是一个秀才而已)的资格。

半个月以后,高士奇参加会试,两次考试都是第一名。

康熙大喜,将其记入翰林院供奉。

从这一年开始,高士奇正式入仕。

高士奇是名副其实的寒门学子,早早便失去了父亲,孤苦伶仃一个人在京城讨生活。好在高士奇的机缘不错,先是进入明珠府,后得到康熙的赏识得以参加会试,有了进入翰林院的资格,正式开始自己的仕途。

02

康熙十年,高士奇进入国子监,后供奉内廷,得到康熙的重用。

次年康熙东巡,高士奇陪驾左右;

康熙十四年,高士奇被擢升为詹事府录事。

康熙十六年,高士奇被擢升为中书舍人,入职内廷。自古以来忠孝难两全,但是康熙赏赐了高士奇“忠孝”二字,便可见康熙对高士奇的认可。

康熙十七年,为了加强皇权,设置南书房直接掌管票拟权。所以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高士奇与张英一起入值南书房。康熙设置南书房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将内阁的一些权力转移到内廷,从而实现加强皇权的目的。

自康熙擒拿鳌拜、提前亲政以来,便一直在考虑:如此才能管理好偌大的大清,大清是满人建立的,如何才能让汉人臣服呢?康熙思考的结果是:若想要将汉人的心收服,首先就要学好汉文化,然后才能知己知彼。

一开始康熙设置的是“经筵日讲”,名将陈廷敬担任经筵日讲官。

在康熙平定三藩期间,每天都需要发出大量的圣谕,而这些谕旨需要准确无误地将康熙的意思表达出来,所以康熙便需要一帮博学多才还能深谙圣意的人帮自己出谋划策。

其实说白了南书房,就是康熙的“秘书处”。

在设置南书房之前,议政王大臣会议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康熙的意见不同时,议政王大臣可以否定康熙。而南书房不同,作为康熙的“秘书处”是以康熙的意思为意思,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皇权。

而高士奇与张英是第一批入值南书房的大臣,便可见康熙对张英与高士奇二人的宠信程度。

而且在南书房刚成立时,康熙便对群臣说:高士奇与张英是他才能用的臣子,其他人不得随意调遣。为了方便时常召见高士奇,康熙便让内务府在紫禁城内安排了府邸,康熙亲自赐名“忠孝之家”。

就这样,高士奇成功成为康熙的心腹。

康熙十八年,康熙下旨开博学鸿儒科,高士奇参加并且高中。

康熙十九年,康熙下恩旨,授予高士奇翰林院侍讲的职位。而且在侍讲的位置上没多久,便又被授予侍读,担任日讲起居注官。随后康熙又下旨让高士奇在太子胤礽的詹事府担任少詹事,詹事府是康熙专门为皇太子胤礽设置的机构,专门负责太子的衣食住行与读书。

不过高士奇虽然担着詹事府少詹事的头衔,但并不为太子所用,还是直接归属康熙。

很明显,康熙就是想要给高士奇一个升职的阶梯而已。

康熙二十二年,清廷将台湾收复,高士奇被授予日讲起居注一职。

日讲起居注官原本是两个官职:“日讲官”专门负责为皇帝讲解经书,而起居注官则是专门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举止。之后两种官职合二为一,便有了日讲起居注官一职。日讲起居注官因为伴随皇帝左右,是名副其实的皇帝近臣,所以在外出巡查时,地方官都会对其礼敬有加

高士奇能担任此职,便是康熙对他最大的宠信。

次年康熙南巡,高士奇陪伴左右,并且不久便被擢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虽然仅为从四品,但是能陪伴康熙左右,便是其他重臣都不能比的。

在南巡江南时,康熙仍旧不改自己读书到三更的习惯。高士奇在康熙身边,便劝说康熙康熙要爱惜自己的身子。康熙就像是跟自己的亲人拉家常一样,告诉高士奇:我从五岁开始读书,每天都会读书到深夜,一直坚持到了现在,乐此不疲啊!

高士奇与康熙之间的对话,足以看得出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君臣。

南巡回来后的康熙二十五年,高士奇被授予统制总裁一职,可以说从这年开始的几年时间里,是高士奇最为辛苦的时候。

他每天都会工作到二更天,甚至是三更天;在为康熙讲《周易》的那段时间,哪怕是回到家再晚,也会将第二天所要讲到的内容全部准备好才会去睡觉。不管寒暑都是如此,而他的夫人则是陪伴左右,从不会抱怨。所以高士奇,觉得亏欠自己的妻子。

在此期间康熙外出时,高士奇都会陪伴左右。在跟随康熙巡访到盛京、浙江等地时,高士奇作诗一首,这首诗既表明了自己对妻子的亏欠,也说出了自己在康熙身边“载笔频”。

“塞北松亭载笔频,江南山左扈时巡,旨甘不缺慈帏奉,内顾无忧赖尔身。”

虽然深觉亏欠妻子,但是高士奇还是以康熙为先。

03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高士奇时常陪伴康熙左右,康熙又对其甚为器重,经常留高士奇一起吃饭。如此一来哪怕高士奇的官职并不高,朝中很多的大臣都对其非常忌惮;而高士奇便自居“奇货可居”,开始恃宠生娇、招摇撞骗。每次高士奇完成自己手里的工作,直接出门便走,并不会理会在门外等候的同僚。

若谁不顺从他,他便想尽各种办法对其使绊子;

为此朝中很多的大臣都在巴结高士奇,希望高士奇能帮自己在康熙身边美言几句,让自己能够加官进爵。哪怕是已经拜相的纳兰明珠,也是如此。

就这样,高士奇很快便与朝中的一些臣子结成了死党,其中便包括原左都御史王鸿绪。

在高士奇在朝中最为显赫之时,新任左都御史郭琇在康熙面前直接弹劾了高士奇。而且郭琇将高士奇与王鸿绪等人之间收受贿赂的证据准备充足,在弹劾的奏折中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述。可以说高士奇的罪状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按照大清律应当被处死。

更何况高士奇不仅收受贿赂,而且被结党营私、欺君揽权,这是历朝历代皇帝都非常忌惮的。康熙哪怕是再喜欢高士奇,也不能允许其如此;而郭琇便是抓住了为君的这一弱点,想要让高士奇直接倒台。

而高士奇,确实对郭琇的弹劾毫无辩解。

但郭琇还是低估了康熙对高士奇的宠爱程度,康熙面对铁证虽然无法继续保着高士奇,让其在朝为官;但康熙并未处死高士奇,而是让其回老家。就这样高士奇主动辞官归乡,在平湖过起了田园生活。

04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亲征噶尔丹时,高士奇还在家闲赋。

虽然高士奇已经不在京城为官,但是康熙仍旧对其念念不忘,康熙三十二年四月,康熙给高士奇写了一封诏书:我自年少其就不喜用参,你是知道的。只是因为之前生了一场大病,才依赖上了次药来恢复元气。我让人在长白山寻了八、九寸长的人参有十多根,因念着你远离京城,日子辛苦,应是没有当年的气相了;所以便赏赐你南方寻不到的无蜜饯人参一瓶、上好的人参一斤,土木参二斤。望你能够宽心好好修身养性,不必多虑。

七月份,康熙又赏赐了高士奇一手御诗,一把扇子。并且在诗中说出了自己对高士奇的思念

“故人已久别三年,寄语封书白日边;多病相邻应有意,呤诗每念白云篇。”

此时的高士奇已经远离京城三年,康熙的身边必定也是人才辈出,不缺乏新人。而高士奇仍旧让康熙如此念念不忘,便可看得出仍旧无人能替代高士奇在康熙心目当中的地位。

而康熙接连两次赏赐高士奇,便是有了想要重新重用高士奇的打算。果然康熙三十三年,康熙设馆编纂《明史》、《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等。高士奇被召入京城官复原职,而且仍旧住在紫禁城内的府邸。

康熙三十四年,准噶尔噶尔丹再次侵扰大清,此时的高士奇奉命修书。

次年康熙亲政噶尔丹,高士奇随驾一起;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再次亲政准噶尔,高士奇因母亲年迈请求康熙能准许其回京,康熙准许,并且授予其詹事府詹事一职,并兼任礼部侍郎,但是高士奇因母亲年迈并未到任。

就这样康熙三十七年七月,高士奇第二次闲赋在家。

值得一提的是,高士奇虽然并非两榜进士出身,但是康熙对其非常的宠信;若高士奇不在身边,便会对其念念不忘,呵护有加,这在历朝历代的君臣中都是非常少见的。

高士奇第二次闲赋在家时,康熙便再次赠与其御诗:

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

并且在康熙三十八年三月,赠与高士奇一副御篇“忠孝节义”。

也是在这一年康熙第四次南巡,等康熙到达浙江慈溪的时候,高士奇在高庄接驾。康熙赠与高士奇两个字:竹窗。

康熙四十年,康熙赠与高士奇一副对联,对高士奇称赞有加:

“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

在家闲赋四年后,康熙将高士奇擢升为礼部侍郎,但是高士奇仍旧未到任,理由仍旧是“为母养老”。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第五次南巡,高士奇奉旨在淮安接驾;这次康熙带着高士奇一起前往江南一带巡视。

这次南巡后,高士奇跟随康熙一起回到京城任职,而回到京城的高士奇仍旧是在大内居住。

二月高士奇再次回到平湖,六月三十日在平湖病逝。

得知高士奇病逝,康熙亲自写悼词、悼联,并赠与其谥号“文恪”。

结语

很多人会不解:高士奇虽然有才华,但一国之君的身边并不缺乏满腹才华之人;为何康熙对高士奇“情有独钟”,哪怕明知高士奇玩弄权谋、结党营私,仍旧对其宠信有加呢?

高士奇确实称得上有才华,他一生笔耕不辍,他的著作仅收录在《四库全书》中的便有八部,另外还有《读书笔记》等十多种著作。他的著作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康熙皇帝的起居活动;

一类是高士奇的诗文集合;

另一类便是高士奇的学士著作

在《四库提要》中对高士奇的著作评价极高,而高士奇的学问确实也非常广博,虽不能称之为大家,但可称之为杂家。了解康熙的应该知道康熙皇帝爱好广泛,不管是史书五经、天文地理还是数学、历史等都非常感兴趣,而且颇下功夫,每天都坚持读书。

而同为杂家的高士奇,便是康熙的“知己”。

不过高士奇得宠并非“杂家”这么简单:

有一次高士奇、明珠跟随康熙一起南巡,一行人来到杭州的灵隐寺,寺院的主持见康熙心情还不错,便恳请康熙能够为寺院写一块匾额。康熙也喜欢舞文弄墨便答应了,但是他手一挥将字“灵”(繁字体)字的上半部分写得太大,以至于下半部分无从下笔。

高士奇一眼便瞧出康熙的难处,便在手掌上写了两个字“云林”,走到康熙的跟前假装研墨,借机让康熙看到自己手掌上的字。如此康熙便将错就错,写下了“云林寺”,就这样灵隐寺便有了云林寺的称呼。

高士奇能够在康熙需要的时候及时解围,若你是领导会不喜欢这样的员工吗?

而这,仅仅是高士奇与康熙之前的一件小事而已。

其实我们看高士奇的一生,可以用幸运二字来形容:他在京城举目无亲,却能靠自己的满腹才华得到康熙的赏识,得以有了参加会试的资格;正因为康熙的知遇之恩让高士奇入仕,一步一步成为康熙身边最得宠的近臣。而且康熙还给了高士奇“忠孝之家”的赞誉,哪怕是高士奇闲赋在家,日理万机的康熙仍旧对高士奇念念不忘,将高士奇称之为“故人”,还关心高士奇的“气相”,这在整个康熙朝是独一份。

但人生总是不圆满的,高士奇在得到一国之君青睐的同时,还经历了人生中的三大不幸:

年少时丧父

中年时失去爱妻

年老时又失去了儿子

0 阅读:44

雍亲王府王妃

简介: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书,更喜欢畅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