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也被称为“方块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我国使用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因此,汉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不仅仅历史悠久,而是文化底蕴深厚,汉字在书法上,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诸多形式,体现了汉字的文字之美。
可是你知道吗?有这么一个文字,它在商朝的金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中国人沿用了数千年,然而在百余年前的晚清,英国人却禁止中国人使用,这个汉字,便是——“夷”
一、魏延——《海国图志》说起晚清的“夷”字,最深入人心的,便是魏源的《海国图志》,书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里所说的夷,指的便是西方列强。值得注意的是,魏源写《海国图志》的时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的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天津条约》的附加条款中,英国禁止中国使用“夷”字,晚清后用“洋”字代替了“夷”字,因此,是“洋务运动”而不是“夷务运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变成了“师洋长技以制洋”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早已经萌芽,尤其是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一来英国为了掠夺工业原料和商业市场,对外侵略。二来清朝的茶叶和丝绸大量出口英国,英国的白银流入清朝。
英国为了打破贸易逆差,对晚清大量出口鸦片,换取大量白银,鸦片的存在,不仅仅影响了清朝的财政,同时也破坏了治安的稳定,于是晚清政府派遣林则徐,虎门销烟。
为何巩固既定的贸易顺差,也为了进一步打开晚清的市场,攻破晚清的闭关锁国,英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也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也称为“通商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坚船利炮打开了晚清国门,晚清与其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时间为1842年8月29日,同年,魏源写了《海国图志》
三、《中英天津条约》第五十一条《南京条约》中,提出了五口通商,分别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然而,《南京条约》并没有停止英国侵略的野心,为了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为了获得更多的侵略利益,英国和法国联军,在美、俄的支持下,分别以“西林教案”和“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例如与俄国的《瑷珲条约》、《天津条约》(中英、中俄、中美、中法)、《北京条约》(中英、中俄、中法)
在《中英天津条约》的第五十一条中,写着这样一句话:“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也就是说,英国在天津条约中,禁止中国使用“夷”字。
四、“夷”字《中英天津条约》的第五十一条,让晚清的“天朝上国”这一规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为何当时的英国人对这一个“夷”字,神经敏感,耿耿于怀?因为在英国人对这个字的翻译中,将其翻译成“barbarian”,也就是野蛮人的意思,英国认为这是对其的一种蔑视和不尊重。
“夷”这个文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中,金文起源于青铜器时代,也就是说,商周的先民,就已经创立了这个文字。
在《逸周书·明堂》中,曾提及到:“是以周公相武王伐纣,夷定天下”,《说文解字》中,进一步解释道:“夷,平也”,因此,“夷”有平定的意思。
从字形上看,“夷”是由一个“人”字和一个“弓”字和一个“一”字组成,其中“一”字可能代表弓箭,而在古代,东边的部族尤其善于使用弓箭,因此,古代也以“夷”字,来代表东边的部落,也称东夷。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是周朝时的中原人,对于四周非华夏部落的称呼。
总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的运用,更是源远流长,1858年,英国列强通过《天津条约》,禁止中国人使用汉字“夷”,不仅仅荒唐,更是一种耻辱。
晚清是近代史的开端,同时也是一段民族屈辱史。时至今日,中国人已经告别了任人宰割,任人鱼肉的时代,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态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汉字的美,汉字的文化,将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