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刷《琅琊榜》,发现梁帝的人设有点崩了,打脸不说,还前后矛盾

镜如剧 2024-06-16 11:27:06

本文作者:镜如

图片来源:相关截图,特别致谢

重刷《琅琊榜》剧版和原著,发现结局篇有处地方很有意思,感觉梁帝的人设有点崩了,这让他打脸不说,还前后矛盾。

记得,夏江抓到了卫铮,立即与誉王联手,两人在武英殿上演了一出好戏,不仅给靖王挖坑,还一步步地引诱他以下犯上。结果,靖王上当,梁帝也龙颜大怒,疑心病再次发作。

夏江见火上浇油差不多了,再次质问靖王,他是不是还在质疑当年赤焰旧案的结果?靖王气得不行,直接反驳,说自己当年离了京城,根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回来就听到“祈王”不再是贤王……

他话还没说完,高座上的梁帝直接掀翻了桌上的物品,怒火中烧,大声地骂:“什么祈王?是庶人萧景禹!”

本来,梁帝已经怀疑靖王了,这一声称呼,直接戳中了他的禁忌。

接下来,要不是静妃在芷萝宫出事,遭遇皇后算计,他要暂时移步去那边处理,他一定会直接狠狠地处罚靖王。

这不,他移步过去的那一刻,走下来狠狠地踢了几脚靖王,满脸嫌弃地凶了一句“逆子,等我回来再收拾你!”

从这里看出,梁帝的心中,对祈王是定了“态度”,他有错、有罪,是不可饶恕和原谅的。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环境提起这个人名,他都不会高兴。

那么,现在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呢?在梁帝和靖王事后再次出现在武英殿议事这一段,梁帝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

当时,夏江的算计失败,卫铮被梅长苏的人劫狱带走,靖王也经受住了梁帝的质问,加上夏冬、纪王爷无意中的推波助澜,以及静妃的反攻,梁帝已对靖王解除了误会,转厌为疼爱。

梁帝觉得,此次风波,皆因靖王太善良、为人耿直和身边没有一个能出主意的谋士,所以才容易遭奸人暗算,因此,他有意当着沈追、蔡荃等清官的面,鼓励他去找梅长苏学习。

梅长苏是客卿,又满身才华,跟他取经学习,可以长智慧。

话题既然聊开了,自然就会顺便提到夏江一案。靖王故意好奇地问梁帝,夏江认罪了?梁帝说,夏江不认罪,还在供词上写了梅长苏是“祈王”的旧人,并试探地问靖王,他相不相信夏江的供词?

靖王想都不想,就直接脱口而出,说如果苏先生(梅长苏)是祈王旧人,他怎么会不认识?

在原著中,甚至还多了梁帝这样一个表情和一句话:梁帝听了靖王的话,非但不怒,反而哈哈大笑了几声,无比认同地说,梅长苏和祈王这两人怎么可能会扯得上关系。

这两人以上的这番对话让人很郁闷,

如果说,梁帝是越来越欣赏靖王的耿直,觉得他对自己够坦诚,有什么说什么,不像其他的皇子喜欢遮遮掩掩,是一片赤胆忠心,所以对他再次喊错“祈王称呼”时没有生气,毕竟以前靖王跟祈王感情很好,忘记改称呼人之常情,这个说得过去。

只不过,梁帝自己两次也这样称呼,就很奇怪了。但凡他听到靖王再次喊“祈王”,脸色有所不悦,或者自己喊的景禹,我都觉得非常合理。

但怎么想,他都不像是会称呼景禹为“祈王”的人,这跟他之前教训靖王的话有点前后矛盾,也非常打脸。尤其在后面的表现,更说明他不会还以“祈王”来称呼的。

为什么这么说?

看看这里,《琅琊榜》最后的结局,在朝野上对峙,长公主、言阙、纪王爷、已为储君的靖王,甚至是后来到寝室觐见的静妃,无不努力说服梁帝,让他下旨重审赤焰旧案,逼梁直视自己犯下的误判错误。

当时的梁帝是什么反应?气疯了,气绝了。他怒斥完在场所有的人后,便绝望又失望地一言不发,独自离开了大殿,态度非常坚决,死活不认错。

回去寝室后,静妃随即赶到,他拿起东西就砸,见了人就骂,说话可难听、可绝情、可冷漠,这些行为举止,都足以说明一件事:他是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算有错,那也是儿子的错,那个叫做“祈王”的嫡长子的错,谁叫他功高盖主,谁叫他威胁到了梁帝?

因此,梁帝又怎么可能在夏江陷害靖王的事情上,对祈王的态度突然来了个360度的大转变?轻轻松松与靖王聊天时,与他一起称呼萧景禹为“祈王”?不合理,也不合情,更不符合人性。

在梁帝的心里,他对那个死去的儿子只能有两个称呼:庶人和景禹。

如果说靖王性子直,无意中又在梁帝的面前口失,说错称呼,梁帝过于了解他这个直言的性格,心中不悦但没有呈现之前那种暴怒的态度,有可能。

不过,像上面这种兴高采烈地跟靖王一起讨论这件事,并在这个称呼上不再上心、不再太在意,那就有点理解不了。

所以我说,梁帝的这一段人设有一点崩。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一起讨论。

0 阅读:0

镜如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