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典籍里的甘肃天水|伏羲庙——中华第一庙

博故 2024-06-24 17:49:08

2024年3月,天水麻辣烫因其味美价廉爆火全国,天水这座城市迎来了一波“泼天富贵”。但天水所拥有的不单单是饕鬄美味,还有伏羲与伏羲庙。

天水地处甘肃东南部,人文底蕴深厚,是伏羲诞生地,有卦台山、伏羲庙等一系列人文名胜,有“羲皇故里”之誉。

1988年,天水市政府正式举办公祭伏羲大典。2014年起,举办海峡两岸共祭伏羲典礼,至今已连续举办10届。2024年6月21日(夏至日),将在天水伏羲广场举办“2024(甲辰)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

1889年(光绪十五年)《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之十三·人物》:太皞(古通“昊”)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今山东菏泽一带),而生庖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意思是成对的鹿皮,古代用为聘问、酬谢或定婚的礼物。)为礼,结网罟( gǔ,捕鱼及鸟兽的工具。)以教佃渔,故曰宓(古通“伏”)牺氏。

《路史·卷十·后纪一·禅通纪·太昊纪上》:在治百六十有四载。落,而女弟娲立。年百九十有四,葬山阳。

伏羲为“三皇”之一,其母华胥(故里在今陕西蓝田华胥镇),在雷泽(今山东菏泽)有感,生伏羲于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后建都于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以龙纪官。推演八卦,参与原始文字的创造,始制婚嫁礼仪,教授民众以罗网等工具捕猎,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成纪故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汉武帝时期置天水郡,三国时期设秦州,成纪等古县归其辖,由此天水又有“秦州”之古称。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之二·山川 古迹陵墓景物附·古迹》:成纪废县。州治西五十步,即今城隍庙基。

据《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九·陇石道上》:“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陇西置天水郡。郡前有湖水,冬夏无境减,取天水名,由此湖也。”又传说湖中有白龙现世,故名“天水”。

为彰显伏羲之功德,明清时期,当时还称秦州的天水,曾建有两座伏羲庙以为纪念,一则位于今天水市麦积区渭南镇卦台山,二则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关伏羲路。

卦台山海拔1363米,被认为是伏羲推演八卦,教化众生之地。山东麓渭河环流,渭河中心有滩地数处,形似太极图样。滩河交界,有一大石,不方不圆,似柱如笋,傍实中虚,如画太极,名为分心石。与画卦台隔河相望有龙马山,山上有龙马洞。

《尚书》载:“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之二·山川》:卦山。北三十里有八卦台,台之北环以渭,若颊然对。山有龙马洞。台之东北当渭中流,有石马,人称分心石,其石中虚外实,其形如太极炉,与水浮沉,水纵大石,若随之然者。

秦宣公四年(公元前672年),秦人设密畤,祭青帝,青帝在后世的文献中就是太昊伏羲,按阴阳五行,伏羲的位置排在东方,颜色配青,故曰青帝。

伏羲祭祀,古今不绝。宋时便在卦台山建伏羲庙,明正德时期,因其地处偏远,不便祭祀,遂迁入城内,即为今日的伏羲庙。

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关伏羲路。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有“中华第一庙”之称。明清时期前后经历9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因伏羲庙之故,小西关城曾有“伏羲城”之称。

庙宇坐北向南,原占地1.3万平方米,现存 6600多平方米。建筑群三进四院,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等 建筑依次布置在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上,中轴线两侧有东西朝房、钟鼓亭、碑 房、来鹤亭等。整个建筑呈宫殿式建筑模式。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之三·建置寺观附·秦州》

又西为小西关城,亦曰伏羲城,以内建太昊宫也。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之三·建置寺观附·秦州》

太昊庙,在小西关南向。明正德十一年,从巡按冯时雍奏,立庙于州北三阳川卦台之上,十六年,巡按许凤翔以祭祀弗便(不方便),复请立庙于此。

前为先天殿七楹,后为太极殿五楹,皆复庙重簷(同檐)如孔庙。

《羲台志》:后殿后有见易亭,亭前有池,今俱无。

殿前露台左右为朝房,各十间,台下为碑亭,下为甬道,夹道古柏数十株。前仪门三楹,东西各有角门,外又柏数十株。迤南大门三楹,曰“与天地准”,前有绰楔([chuò xiē],指牌坊),榜曰“太昊宫”,门外东西二绰楔相对,曰“继天立极”,曰“开物成务”,年久倾圮([ qīng pǐ ] 倒塌毁坏。),后殿将废。

1764年《乾隆直隶秦州新志》伏羲庙图

国朝乾隆五年,知州李鋐增修一新。其太昊宫旧榜已失,会今制府杨公过秦,易题榜曰“开天明道”。庙西北余地一区,复为种花搆(同“构”)亭,以供游憩。

明秦安胡中丞(胡缵宗今甘肃秦安县人,明嘉靖时期右副都御史、山东巡抚、河南巡抚)有《羲台志》,志其籩豆(笾豆[ biān dòu ]古代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借指祭仪。)、牲牢(祭祀用的牲畜)、乐舞之制,一准孔庙。

有礼部颁行祭文,秦州某官某钦奉上命,致祭于太昊伏羲氏云云。祭品三十有六,牛一羊一云云,有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zhuàn,饭菜)、送神之乐。乐器三十有六,乐生四十有四人,冠服一百四十有四;舞器百有三十,舞生六十有六人,冠服二百六十有四。

岁以春秋丁祭(每年阴历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祭祀,称丁祭。),前一日用官银办祭,未知何时祭品止羊豕(shǐ)等,乐舞俱略,而银皆州官捐备。李守既修庙,曾申文藩司,请动公项,复旧仪,未定而止。

其卦台山庙,建于台之中,面阳中为殿三楹,东西序各三楹,前为露台,为仪门,为门,其榜大抵与西郭相同。

《旧志》,正德时,巡按先后请立庙者马炳然、冯时雍、许凤翔。嘉靖时,先后修庙制乐者,陈講(讲)、盧(卢)问之、方远宜、陈世辅、郭圻、张鹏、刘□龙。地方官先后修庙制乐者,巩昌府同知李暹、通判李梅,知州朱纯、白松、李楷、黄士隆、千户黄堂。

1889年《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之二·地域·建置附》

伏羲庙,外坊一,东西坊各一。外门五楹(房屋一间为一楹),重门五楹,内东西朝房(左右两侧东西相向的房子)各五楹。上为殿,纵横七楹,殿后朝房各三楹,寝殿五楹。正殿之西为来鹤亭三楹,前有厦亭,后旧有见易亭,今废。

弘治三年(1490年),都指挥尹凤建。嘉靖朝都御史王翊、王藎(同荩jìn)、巡按马溥然、张梯、李文孝、陈世辅、刘希龙、王鸣凤、余光宇重建。

国朝顺治十年知州姚时来,乾隆五年知州李鋐,嘉庆十一年知州王赐均,光绪十三年分巡巩秦階(阶)道姚协赞,知州余泽春重建。

1939年《民国天水县志·卷之二·建置志·寺观》

伏羲庙,先天殿七楹,后寝五楹,皆高朗深阔。东西朝房各三间,长廊五间,以庋(guǐ,搁置、收藏)碑碣,重门耸矗,绰楔([chuò xiē],指牌坊)对峙,金碧丹雘(dān huò,可供涂饰的红色颜料),照耀逵衢(指宽阔的道路)。

明弘治庚戍年(1490年)创始,规模尚尼陿,嘉靖中增其式。嗣经兵燹、地震,清时重修四次,拓旧作新,益形宏敞,始成今制。迭经变乱,残毁不堪,迩来常驻兵。

(卦台山)伏羲庙,在三阳川之卦台山。山由牛乳山东来,白鹿山之支阜也。山形突起,如龙首北插渭水。庙为明嘉靖十年,巡按御史方远宜建,累经重修。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