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伪作”何以传诵千古

雨树披纷 2024-09-11 19:19:51

司马迁是历史学家,史学态度严肃,不会“无中生有”,杜撰历史人物身上没有发生的事情。

以“实录”著称的《史记》,却出现了与史实相悖的“失误”。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史记》里项羽的《垓下歌》,唱出了一曲悲壮的霸王别姬。

唱这首歌的时候,项羽已被刘邦的军队,团团围困在垓下。夜里,刘邦的兵士们,四面唱起了楚歌。其时,虞姬挥剑起舞,项羽慷慨悲歌,令人情不自胜。

虞姬舞后,唱了一首歌和他,“贱妾何聊生”,便用剑自杀了。

二千多年来,项羽虽败犹荣的英雄气概,感动了无数的人,也感动了他的传记作者司马迁。

明代文学家周亮工,在其《尺牍新钞》里质疑:兵陷垓下,士兵逃散,项羽哪有时间作歌吟诗?即使有作,又有谁听到?又有谁记下来呢?

确实如此。太史公“无中生有”了一个桥段,也就是说,《垓下歌》并非出自项羽之手,而是司马迁代写的“伪作”:“力拔山兮气盖世”,横空出世,犹如鲸吞巨海。

这首“伪作”,真的是一次血性酣畅的“无中生有”。

无论史学还是文学,《史记》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

《史记》里很多传记,都是由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这些故事,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为了追求生动逼真,增强文章感染力,在细节上肯定有所虚构。

“窃符救赵”“完壁归赵”“鸿门宴”“霸王别姬”……仿佛亲睹其事,亲闻其语,打动千年之后读者之心,全拜太史公司马迁的精彩描写。

《史记》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对古代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影响广泛而深远;唐宋八大家,以及后来的明清散文大家,无不推崇、模范《史记》的文章。

以后的众多史籍里,再也不见《史记》这种文学魅力了,鲁迅先生因此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同为文学家,周亮工深知《史记》的文学价值,在《尺牍新钞》里,他同时又认为:“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

这次“无中生有”的神来代笔,仿佛墨如泼出,强化了项羽的自画像:力能扛鼎,相貌奇异,双目各有两瞳;一旦发怒,则怒发冲冠。

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形象,在司马迁充满浪漫情调的代写中,传神又传奇地凸显出来,读来就像是一部英雄史诗。

项羽败退乌江边,不肯乘亭长备好的舟船过江,而是对追兵中曾经的部下说:“我原来可怜你无能,既然你今天来了,我就特意奖励你。”说罢,拔剑自刎,将头扔给了对方。

这种史无前例的震撼和壮烈,在文学家太史公笔下完成了。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