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林顿-理查森M1912/1916自动手枪

良陆海 2024-09-10 20:28:51

M1916手枪的“新”与“旧”

相比同时期其他美国自动手枪,哈林顿-理查森M1916手枪的轮廓更加鲜明,除外露的枪管之外,有着扁平、方正的套筒,以及大角度的握把。该枪在套筒左侧以英文大写字母分两行刻印铭文,意为“H&R自动装填/.32口径”;在套筒右侧分三行刻印铭文,意为“哈林顿-理查森武器公司/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专利日期(1907年8月20日,1909年4月13日、11月9日) ”;序列号分别刻印在套筒左侧、握把左侧下方以及枪管底部位置上。

M1916手枪的外露零部件表面均经过发蓝处理,弹匣表面镀有镍层,部分枪身表面经过镀铬处理。该枪全枪长165mm,全枪高114mm,全枪质量616g,整体比韦伯利-斯科特M1908更大、更重一些,但枪管长度只有81mm,比后者的短8mm。

M1916手枪没有衍生型号,在实际生产中的变化及变化幅度也不大。首批生产的约750支,除膛内有弹指示器之外,在照门前方还设有一个待击指示器,它实际上是套筒顶部的一个小切口,当击针待击时,从这里可以看到击针簧导杆的尾部。待击指示器取消后,击针簧导杆也被适当缩短,所以后期型的导杆不能与早期型的互换,同时对套筒座也进行了更改,提高了框架的整体强度。早期的M1916手枪,大约在序列号2500之前,套筒后部加工有12条相对较粗糙的截面为三角形的防滑纹,后来防滑纹改为16条,纹路本身更细,深度也较浅。但从实物来看,对于序列号2500~4500这个范围内的产品来说,实际上粗、细两种防滑纹是混合使用的,而且经常交替出现,比如3190号手枪采用粗防滑纹,3237号则为细防滑纹,而3833号又是粗防滑纹。大约1919年之后生产的产品,全部采用16条细防滑纹,同时取消了弹匣保险功能。

最早的M1916手枪弹匣其托弹板是完全水平的,但后来绝大多数弹匣的托弹板都略微向后倾斜,前端平均比后端高出1.57mm左右。以前有人认为,这种差异可以在所有枪弹打完之后,能够用托弹板挂住套筒,起到提示使用者的作用。但从收藏者和研究者的实际体验来看,这应该是一个因加工误差和弹匣体变形导致的误会,因为这种情况真的出现,弹匣会被卡住,进而难以取出,而且一旦取出,套筒又不能继续保持打开状态,实际上并无任何实用价值。

M1916手枪仍旧采用自由枪机原理、惯性闭锁机构,带有导杆的单根螺旋复进簧设在套筒内部中间,而且直径比其他手枪的要细一些。与此前的M1912以及所有韦伯利-斯科特自动手枪的根本性区别是,M1916是一支真正的“无锤手枪”,它摒弃了笨重的击锤击发机构,改用击针平移击发方式,同时因为取消了强劲的击锤簧,套筒复位更加容易。为保证击发时有足够的能量,击针体被设计成扁平形状,较大且较重,两侧“骑跨”在套筒内部的导轨上。复进簧及其导杆、击针簧及其导杆呈上下排列,复进簧及其导杆前端抵在枪机前块的盲孔上,后端对应地插入复进簧和击针簧底座的盲孔内。枪机前块由定位销固定在套筒上,上方设有带销子的抽壳钩,当膛内有弹时,抽壳钩卡在弹壳底缘上,销子会被顶起,突出于套筒顶部,以提醒使用者。当套筒移动到最后方时,击针尖会伸出枪机前块,起到抛壳挺的作用,与抽壳钩配合,将空弹壳抛出。复进簧和击针簧底座嵌在导轨上,后端抵在套筒尾板上,尾板则插在套筒末端的竖槽中并由销子固定,其顶部加工出一个很小的“V”形缺口,与枪管前端的半月形刀片准星共同构成瞄准线。

M1916保留了韦伯利-斯科特自动手枪上经典的活动扳机护圈。扳机护圈前端的凸耳穿过套筒座前端的方孔,并插入枪管底部的缺口内,从而将枪管和套筒座固定为一体。拆卸枪管时,必须先将扳机护圈的前部向下拉,使凸耳脱离其下方缺口,才能实现。扳机护圈由弹簧钢制成,在击发瞬间,套筒后退之前,枪管会先向后移动一小段距离,此时扳机护圈发生变形,起到缓冲后坐力的作用。

M1916手枪的保险功能相对比较完备,包括握把保险、弹匣保险(1919年之前的产品)和锁定扳机的手动保险。M1916的扳机连杆后端并非直接连接阻铁,而是通过弹匣保险向后推动阻铁,通过迫使阻铁后端下降来释放击针,扳机连杆的另一端则抵住扳机后部。与M1912手枪不同的是,当套筒复位压下扳机连杆后部的凸起部分时,M1916手枪的扳机连杆前端就会脱离扳机后部,只有松开扳机,才能再次形成连接。当弹匣被取出时,握把保险向前倾斜并离开阻铁,即使弹匣已插入,但未正确按下握把保险,此时扳机连杆也会向下倾斜,从而无法连接扳机。握把护板为硬橡胶材料,中间圆圈内有“H&R Arms Co.”等公司标志,其他部分则为细格子防滑纹。该枪采用盒式弹匣,可容纳8发枪弹,弹匣卡笋位于握把背部稍下位置。弹匣释放钮与韦伯利-斯科特自动手枪的一样,位于握把底部后端,而且固定弹匣释放钮的横向销子两侧各露出一部分,兼起到握把护板定位的作用。

易于拆卸是M1916手枪的一个重要卖点。在卸下弹匣并察看枪膛、确认两者都是空的之后,重新插入空弹匣,再扣动扳机,确保击针处于释放状态。然后握住扳机护圈的前部,稍微用力向后并向下拉动,使扳机护圈前端顶部的凸耳与枪管底部的缺口脱离。这一动作也可以借助弹匣,将弹匣底板插入扳机护圈前端与枪身结合处的空隙,利用其杠杆作用向后下方撬动护圈。一旦凸耳与枪管底部缺口脱离,就可将枪管从前方取出,再取下套筒。重新结合时,枪管推入时其底部缺口的斜面会自动压下凸耳,而不必专门向下拉扳机护圈。

但若要拆卸套筒内部的复进簧、击针和击针簧,步骤则要复杂得多,需要先拆下套筒尾板,将后者向上推动的同时用细冲头压下套筒尾板定位销,而且卸下套筒尾板时务必小心,防止复进簧和击针簧底座在簧力作用下意外飞出。

阻铁、阻铁簧、阻铁簧顶头、握把保险、弹匣保险和弹匣保险簧由握把保险销、弹匣保险销固定在一起,作为一个组件安装在套筒座内,一般情况下不单独拆卸。但在拆卸握把护板时必须多加注意,一方面它们是硬橡胶制品,时间长了易碎,另一方面由于设计的原因,左侧握把护板上部厚度较薄,又被手动保险卡住,更容易断裂。需要拆开时,首先要卸下握把螺钉,先取下右侧握把护板,然后将手动保险扳向上方(即射击位置),然后用手指穿过握把,将左侧握把护板的下端向下推,再将后者从手动保险边缘下方缓缓向下移出,整个过程不能使用蛮力。

M1916手枪的性能中规中矩。虽然一般美国客户会认为它的欧洲式造型很奇怪,但只要打过1、2个弹匣,就会发现这支手枪非常称手,特别是指向性很好,而且较长的握把允许剩下的3根手指全部握住,这对于自卫手枪来说是很难得的。该枪大多功能都很容易操作——除了两个地方,一是其手动保险与常见的正好相反(保险轴位置在前方,操作方向也相反),另一个是照门缺口太小、难以看清。但这支手枪的精确性毋庸置疑,在自卫射击最常见的6.4m(7码)距离上,一组8发射弹的散布圆直径很难超过90mm,这差不多相当于半身靶的“X”(即靶心)范围。

M1916手枪如何来到中国

M1916手枪刚刚推出时,销售形势相当不错。这主要是因为1914年之后,英国在欧洲陷入规模空前的大战,韦伯利-斯科特公司忙于军方订货,而无暇顾及民品生产,哈林顿-理查森武器公司顺理成章地将前者的一些客户纳入帐下。事实上,最早的一批M1916手枪中,相当数量都由英国军官私人购买,作为随身武器之用,而且在一战期间,该枪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都十分畅销。但随着战争的结束,M1916手枪的好日子也走到了尽头。其原因除了战后全球性的经济萧条以及大量剩余军用手枪的辗压式竞争之外,主要是M1916手枪本身的问题。该枪的零部件大多外形复杂,特别是零部件之间的榫接方式,需要加工出精密的凸棱和导轨,非常耗费工时,全枪结构也不够简洁,有多达11根各种各样的销子以及9根大小不等的弹簧,导致其生产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因此在售价上只能做到比柯尔特M1903低0.5美元/支,这大大削弱了M1916手枪的竞争优势。

随着销量的迅速下滑,M1916手枪最终于1924年6月30日停产,最后一支手枪序列号为34500。但M1916手枪还有为数不多的外销订单,这些手枪有着独立的顺序编号。比如在1920年代,公司曾为暹罗(现泰国)定制了500支M1916手枪,序列号从S1到S500。因此,M1916手枪的总产量大约是4万支。与柯尔特M1903的57.2万支以及萨维奇M1907的28万支相比,差距甚远。即便是剩余的成品手枪,销售也一直不见起色。在1939年的公司产品目录中,仍然列有这种手枪,这说明在停产15年后,存货仍未能出清。

二战初期,美国虽然没有参战,但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他国提供了大量武器支持,其中就包括一些非制式手枪。大部分哈林顿-理查森M1916手枪借助这一机会,通过政府非公开采购的方式,在1941年被卖到了荷属东印度群岛(现印度尼西亚),由当地军事力量——荷属东印度皇家陆军(KNIL)使用。应该说,M1916作为军用手枪不太合适,一方面该枪所用的7.65mm勃朗宁手枪弹威力有限,对于稍远距离上的目标没有足够的杀伤力,另一方面该枪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精密,在恶劣环境下使用很容易因锈蚀和沙尘而出现故障。也许正是这方面的原因,战争结束后荷属东印度很快将其全部淘汰。

被卖到中国的哈林顿-理查森自动手枪共有多少,并无准确数据。但从国内各博物馆保存下来的实物看,数量绝对不止“凤毛麟角”这一水平。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上海公安博物馆、天津警备区枪械展览馆和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中,均展出了多支M1916手枪,甚至还有不止一支的M1912手枪。从细节来看,它们并非同一批产品,来到中国的时间也没有那么统一,很可能是在一战结束之后、抗战爆发之前,在国内军阀混战的背景之下,趁着各路割据势力疯狂补充军备、四处网罗枪械的机会流入的,在当时的中国包括东北地区在内,这种情况都司空见惯。大概率M1916手枪就是以小批量走私的方式进入国内,作为军官或私人随身武器使用。江桥抗战纪念馆中展出的M1916手枪,无论以何种形式流入,以及何时、何人使用,都不会是日军的武器,因此展牌上不应冠以“日军手枪”之名。由于该枪可能在土内埋藏过,金属零部件表面锈蚀较为严重,如果有机会进行清理,辨明枪身序列号,就可以推断其生产年份,也有助于判断其流入国内的大致时间。

哈林顿-理查森公司的终结

尽管M1912、M1916手枪均未取得成功,但也未影响到哈林顿-理查森武器公司。公司主要业务是面向普通用户的经济型霰弹枪、转轮手枪、步枪,虽然未出现什么世界级名枪,但却因其经济、耐用及适应性强,大多数都卖得很好。比如Model 999运动转轮手枪,生产时间从1932年持续到1986年,先后衍生出16种不同版本,产量数以十万计。著名的Model 158,号称“万能型”可更换枪管的单发撅开式步枪,可配用从.17口径到.300温彻斯特各种口径的枪管,包括各种滑膛枪管,成为该公司另一个经久不衰的支柱产品。与它们相比,M1912、M1916手枪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战争虽然影响了民用枪械的销售,但也为哈林顿-理查森武器公司打开了另一扇门。在二战期间,该公司加入到美国政府武器合同的生产行列中,主要产品是雷兴M50/M55冲锋枪,它们作为汤姆逊冲锋枪的补充,曾列装美国海军陆战队和装甲部队。战争结束后,公司继续为陆军军械部生产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1959年,又再次成为获得M14自动步枪政府采购订单的4家企业之一,共生产了35万支,约占该枪总产量的40%。在此期间,哈林顿-理查森武器公司还承担了多种试验武器的研制及试生产任务,比如M4空军救生步枪,与M14的原型T44同台竞争的T48 FAL试验步枪,以及仿自HK G3的T223突击步枪等。

正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进入1980年代后,在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哈林顿-理查森武器公司遇到了严重的资金困难,最终在1986年宣布破产。1991年,以老公司的原始设计为基础,哈林顿-理查森1871新公司成立了,继续生产部分种类的民用枪械。2000年,该公司被以生产杠杆连珠步枪闻名的马林武器公司收购。7年之后,马林武器公司又被枪界大鳄雷明顿武器公司收购。哈林顿-理查森1871公司名下的生产线最终于2015年停产,一代传奇至此彻底终结。(全文完)

编辑/曾振宇

0 阅读:42

良陆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