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小子到亚洲首富,最终还是油尽灯枯,李嘉诚这一生都经历那哪些变故?

心如止大水 2024-09-12 10:01:39

那些曾经让他熬了无数个夜晚的商业并购,到了现在这个年纪一切都显得无足轻重,李嘉诚也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在了人生终点线上,无论他如何努力,最终还是要面对油尽灯枯的时刻。那么李嘉诚这一生都经历过哪些变故?从身无分文的穷小子到亚洲首富,他又付出了多少?

1928 年李嘉诚出生在广东省潮州市的一个贫困家庭,那时候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一家七口挤在小铺子里,靠着卖牙膏和香皂勉强维持生计。1941 年日本鬼子打到潮州,李嘉诚一家逃难到香港,然而命运并没有眷顾他们,没多久父亲就去世了。年仅 15 岁的李嘉诚一下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为了生存,他四处寻找工作,最终在茶楼找到了一份跑堂的活儿。

在茶楼工作的日子里,李嘉诚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勤奋和决心,每天天不亮就要上班,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中间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为了防止自己打瞌睡,他站在客人旁边听他们讲奇闻异事和经商心得,他还学会了察言观色,猜测客人的喜好、职业、籍贯等,把常客的喜好和消费习惯记得清清楚楚,让客人高高兴兴地掏钱,也因此成为了茶楼里薪水涨得最快的工人。

创业之路的辉煌

(一)塑胶花大王1950 年,22 岁的李嘉诚怀揣着创业梦想,利用自己的积蓄加上向舅舅的借款共计 5 万港元,在筲箕湾创办了长江塑胶厂。创业初期由于质量问题,经营状况一度陷入困境,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嘉诚在报纸上看到意大利一家企业生产塑胶花并准备进军欧美市场的消息。他敏锐地意识到塑胶花市场的巨大潜力,于是在 1957 年春,李嘉诚踏上了前往意大利的考察之旅。为了学到塑胶花的生产技术,他不惜以勤杂工的身份进入当地一家塑胶厂工作,拿着不及同类工人一半的薪资,在工作中他仔细观察生产流程,收工后将心得记录下来并通过与技术工人交往,掌握了技术要领。

回到香港后李嘉诚果断将长江塑胶厂转型生产塑胶花,很快长江厂的塑胶花一面市,就以适中的价位迅速占领了香港市场,填补了市场空白。1958 年李嘉诚迎来了丰收年,一年内纯利润高达 100 多万港元,他也因此成为了大名鼎鼎的 “塑胶花大王”。

(二)进军房地产

1958 年积累了一定资金的李嘉诚开始涉足房地产市场,他在港岛北角、柴湾等地购买土地并建立了两座工业大厦,面积共 12 万平方英尺。1967 年香港地价暴跌,李嘉诚抓住机会,低价购买了大量土地储备,为进入地产行业做足了准备。

1971 年李嘉诚成立长江置业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地产方面的业务。1972 年该公司完成上市并更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上市后长江实业的股票被超额认购 65 倍,旗下储备的土地也升值 20 倍。1977 年李嘉诚在与英资地产公司置地集团的竞争中胜出,赢得中环地铁站与金钟地铁站上盖物业项目。一年后他在中环地铁站建设的环球大厦在 8 个小时内全部售完;建立在金钟站上总值 9.8 亿港元的海富中心开盘后也快速被抢购一空,李嘉诚在房地产领域的地位变得举足轻重,赢得了银行和政府的信任。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财富的积累,他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地产、零售、能源、电信,他的触角延伸到了各个领域。在商界,他被誉为“亚洲巴菲特”,成为无数创业者心中的偶像。成功并没有让他变得骄傲自满,他依然保持着学习的态度,每天睡前都会抽出半小时阅读新书,了解最新的思想理论和科技发展。这种持续学习的精神,让他即使在高龄依然能够洞察市场先机,在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大举投资。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来,他的企业也受到了冲击,面对危机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应变能力。他认为危机就是转机,果断调整策略,将资金从高风险领域撤出,转而投资于稳定性较高的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这一决策不仅帮助他渡过了难关,还在危机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李嘉诚也不忘回馈社会,他成立的李嘉诚基金会,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累计捐款超过270亿港元。他的慈善不仅仅是简单的捐钱,更重要的是他将商业智慧融入慈善事业,让每一分钱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李嘉诚的人生哲学是:衣服和手表不能创造价值,重要的是脑子里的东西。他始终保持着低调谦逊的作风,即使身家已达数百亿,他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这种朴素的生活态度也体现在他对后代的教育上,他的长子李泽钜已经接手了大部分业务,孙女李思德也正在接受培养,李嘉诚的商业帝国正在向着新的高度迈进。

3 阅读:399

心如止大水

简介:精彩持续不间断,快乐生活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