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陀三部落:潜藏着军事力量的粟特人,帮其实现了“民族共同体”

俊杰读书郎 2024-08-27 14:16:39

文 | 俊杰笑书郎

编辑 | 俊杰笑书郎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受到回纥“暴敛”和吐蕃“猜忌”,而只能被迫进行“生存型迁转”时,想必沙陀怎么也不曾想到自己之后不仅会帮强盛的大唐“续命”二十载,更是入主中原四度建立王朝政权。

而这一切的辉煌,都从沙陀迁转到达代北形成“沙陀三部落”开始。

沙陀到了代北这个民族杂居的地方后,与生活于此的其他民族杂居、生活在一起,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了“沙陀三部落”

“沙陀三部落”是指沙陀、萨葛、安庆三个部落,沙陀是其核心部落,萨葛和安庆这两个部落的居民主要是粟特人,即昭武九姓人。

昭武九姓与粟特人

在7世纪中期至8世纪中期,昭武九姓国处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管辖之下,一直与唐朝保持着密切的往来。

由于处于中西交通要道,昭武九姓人以擅长经商闻名于世,长期以来操纵着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足迹无远弗届。

到唐代时,“西域、河西走廊、关内道北部河套地区乃至长安、洛阳,均有昭武九姓胡建立的移民聚落”。

隶属于西突厥的沙陀在内迁之前就在西域、河西活动,且粟特人在西域、河西走廊地区有许多聚落,沙陀应该在内迁之前就与粟特人建立了联系。

像石敬瑭《新五代史》载“其父臬捩鸡,本出于西夷,自朱邪归唐,从朱邪入居阴山”

《旧五代史》言其先世:

“本卫大夫醋、汉丞相奋之后,汉衰关辅乱,子孙流西裔,故有居甘州(治张掖,今甘肃张掖)者焉。四代祖璟,以唐元和中与沙陀军都督朱耶(邪)氏自灵武(治回乐,今宁夏吴忠北)入附”。

显然,《旧五代史》对石敬瑭的先世有所溢美。其祖上来自“西夷”,且姓石氏,当为粟特人无疑。

从上引史料来看,石敬瑭的祖上曾生活在西域和河西地区,后随沙陀朱邪氏迁居内地。

在沙陀内部,除了石敬瑭家族外,还有其他的粟特人,因此,徐庭云说,“早在沙陀人内迁河东地区之前,他们与昭武九姓的关系就已经极为密切了”。

而这只是沙陀人与粟特人在内迁之前的接触。

六胡州

“沙陀三部落”是在沙陀内迁云(治云中,今山西大同)、朔(治善阳,今山西朔州)地区后,与当地居住的粟特人互动、融合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迁居云、朔的粟特人先是迁居东突厥地区与东突人生活于一起,聚族居住具有一定的“突厥化”。

贞观四年(630),唐朝平定东突厥后,这部分粟特人以部落为单位归附唐廷,被安置在“河曲”的中西部地区。

唐朝设置了鲁(今内蒙古鄂托克旗或前旗)、丽(今内蒙古鄂托克旗或前旗)、含(今陕西宝鸡西北)、塞(今内蒙古鄂托克旗或前旗)、依(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契(今内蒙古鄂托克旗或前旗)六个羁縻府州加以管辖,部落首领兼任州的刺史,被称作“六胡州”。

调露元年(679)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管辖的突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反叛,得到二十四个羁縻府州突厥部落的响应,六胡州的粟特居民也受到了影响。

同年,唐廷派官员充任六胡州的刺史,行政长官的变革显然是为了加强对六胡州的控制。

长安四年(704),唐廷将六胡州并为匡(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南)、长(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东南)二州,神龙三年(707)置兰池都督府,分六州为县。

开元十年(722)唐廷重置鲁州、丽州、契州、塞州。同年,唐廷最终平定康待宾及其余党康愿子的叛乱后。

“徙河曲六州残胡五万口于许(治长社,今河南许州)、汝(治梁县,今河南汝州)、唐(治比阳,今河南泌阳)、邓(治县今河南邓州)、仙(治叶县,今河南叶县南)、豫(治汝阳,今河南汝南)等州,空河南、朔方千里之地”。

对六州残胡来说,这次迁徙中原内地是被迫的。

开元十八年(730),唐廷重新设置匡(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南)、长(今内蒙古鄠托克前旗东南)二州。

开元二十六年(738),唐朝政府将南迁的票特人回迁,设置了宥州(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南)及延恩(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南)等县,后来侨置于经略军(治今内蒙古托克托旗东北)。

虽然六胡州的设置多有变化,但是“其管理区域基本上是重合与一致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的部将阿史那从礼“说诱九姓府、六胡州诸胡数万众,聚于经略军北,将寇朔方”,后被朔方军和回纥联军击败,六胡州的一部分粟特人溃归范阳,并入史思明部。

其中的一部分六胡州的粟特人则迁到了石州(治离石,今山西离石)一带。

到了八世纪下半叶,唐与吐蕃在盐(治五原,今陕西定边)、夏(治朔方,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地区展开激烈的争夺。

贞元二年(786)十二月,唐朝发兵攻打盐州,吐蕃前往救援,唐廷派马燧率河东军攻打吐蕃。

“至石州,河曲六胡州皆降,迁于云(治云中,今山西大同)、(治善阳,今山西朔州)之间”。

胡三省言,这时的六胡州已改建置为有州,“盖各部酋长各以旧州名带刺史,故于时犹有六胡州之名”。

粟特与沙陀的融合

六胡州的粟特人是聚族而居,保持着游牧生活的习俗,他们“是一支潜藏着军事力量的存在”。

当六胡州的粟特人迁居到云、朔地区约23年后,沙陀人也迁居此处,开始了二者的融合。

因沙陀一向骁勇善战,“为九姓、六州胡畏伏”。太和四年(830)柳公绰奏以沙陀酋长“朱邪执宜为阴山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使居云、朔塞下,捍御北边”。

唐廷这样的安排使得六胡州的粟特人处于沙陀的管理之下,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契机。

沙陀内迁代北之前,其部落中已有粟特人的存在,这为沙陀和粟特人建立联系,提供了条件。

且粟特人“长期以北方民族作为自己的首领,旦出现一位勇猛善战的沙陀首领,他们便很快依附于沙陀,形成著名的沙陀三部落”。

因文献中,最早出现“沙陀三部落”的字眼是在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当时:

“党项杂虏大扰河西,(刘)沔率吐浑、契苾、沙陀三部落等诸族万人、马三千骑,径至银(治儒林,今陕西横山境内)、夏(治方,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讨袭,大破之,俘获万计,告捷而还”。

这时距沙陀从元和四年(809)迁到代北已约有 40年的时间,出现“沙陀三部落”的称呼,说明代北的沙陀人和粟特人已经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出现了融合的趋向,且得到了时人的认可。

此后“沙陀三部落”的字样便经常出现史籍中。

所谓的“沙陀三部落”是文献中常常并提的沙陀、萨葛(也称为薛葛或索葛)、安庆三部落。

他们在代北聚族而居,沙陀处于其核心地位,萨葛和安庆两个粟特部落处于从属地位,时人称为“沙陀三部落”,形成了以沙陀为首的新的沙陀民族共同体。

正是由于新的沙陀民族共同体中萨葛、安庆等游牧力量的存在,使得他们成为建立和“支撑沙陀王朝的军事力量”,成就了沙陀人的声名。

后记:

最早的沙陀,仅仅是西突厥处月部落联盟下的朱邪部,然而在历史的辗转下它最终经过迁转与融合,最终成为了一个民族共同体的“沙陀三部落”。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沙陀不仅实现了人员的丰盈和经济实力的壮大,实现了与强盛大唐的友好互助,还与其他多个民族建立个繁杂的联系。

不管是曾经“暴敛”的回纥,还是“猜忌”的吐蕃,亦或是曾经被离间而一分为二的突厥,是敌是友不说,最终都为最终沙陀的强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过显而易见,最终沙陀之所以能完成蜕变成为全新的沙陀三部落民族共同体,其中最关键的还是迁居到到云(治云中,今山西大同)、朔(治善阳,山西朔州)地区的六胡州的粟特人。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内的娱乐人物故事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1 阅读:148

俊杰读书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