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导师苏东坡(科高李云龙)

星火书院课程 2024-03-25 01:45:07

人生导师苏东坡

深圳市科学高中 李云龙

自隋朝科举制度的形成到建立,无数平民志士都有了做官立业的机会,但是有升者就必有降,历史上有个性的人物大多经历过贬谪。有的人一经贬谪,便如同人生失去了目标,郁郁不得志,如柳宗元。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后笔下的《小石潭记》,开头虽是“心乐之”,但又渐渐地流露出了悲伤之情,“寒意透骨,因此地不可久留,乃告知去也”,最后愤闷地死去。也有的人却像“不倒翁”,即使百般变故打击他,他依然是不会倒下,依然站立在那里,苏东坡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家庭变故

苏东坡在二十岁成年时,便与父亲、弟弟一起从四川出发到京城赶考。在科举考试时,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看了苏轼的文章,以为这么好的文章应该是自己弟子曾巩的文章。为了避嫌,定那篇文章为第二名,没想到结果不是自己弟子曾巩的,而是一个叫苏轼的青年的。科举欣喜之时,苏轼的母亲去世了。家人的去世对任何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来说,都是一个噩耗,按当时儒家的传统,要回去守孝三年。于是,苏轼没有封官便回去给母亲守孝。三年后回来,封了凤翔县通判。几年后,其父苏洵也去世了。一个家中的长子,二十八岁的年轻人,在家庭之中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往后只能靠自己来解决人生的很多事情了,实在令人茫然啊。

官场失利

像苏轼这样年轻时科举高中而做官的人不少,可这样的天才也会招人妒嫉。苏轼刚到湖州就任,写了一个上表,朝中就有小人“左看右看”,最后竟从苏轼的其他诗篇中说其暗讽朝廷,接着朝廷将苏轼抓进牢中,这一关就是三个多月。这三个月是怎么过的?左审右审,连日审问,回答问题。一个问题没完,下一个又开始了,这三个月就是这样过的。最后好不容易被放出来,就被贬到了黄州。

元丰八年又被升迁,在经过差不多经历了九年的时间,又被贬到了可以称为是蛮夷之地的惠州。在惠州,苏轼想这一辈子就这样了,打算就在此安居养老了,却又被曾经的好友章惇妒忌,又贬到了相比于惠州更加荒无人烟的海南儋州。虽然经历一而再,再而三的贬谪,如文章开头所说:他越是经历挫折就越是旷达。

乐观旷达

在御史台大牢里,因为当时的皇帝不明白苏轼到底有什么过错,或者说有没有犯错,于是派了一个宦官到苏轼的房间中看一下。看什么?看苏轼睡得安稳不安稳。如果不安稳,那么就有问题。宦官看到苏轼睡觉了,鼾声如雷,报告了皇上,皇上于是明白了这件事。苏轼就是这样:自己没做错事,就心安理得地如往常一样。后来,出狱后正值除夕,又去作诗:“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压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做后便掷笔一笑:“我真是无药可救,明明是因为诗句而进的监狱,出来了又开始写诗。”说罢,大笑而去,旷达。

在被贬到惠州后,也没有抱怨,或者说整天满腹牢骚,而是与当地的百姓友好往来,互帮互助。与好友游历山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还发明了一种自制的桂酒,还有烤羊。后来被贬到了儋州,自己就办起了学堂,教起了书,培养出了海南史上的第一位举人、进士——姜唐、符确。

苏东坡有着艰难而又辉煌的一生。辉煌是他在科举场上与文学道路上的得意,还有纵情山水的欢乐,艰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和官场的失意。正是这样的不平坦的人生道路,他由先前“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悠然自得,转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物与我皆无尽也”的乐观、透彻与旷达,才造就了这一位人生大师。正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而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活跃,思考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指导老师 星火燎原)

0 阅读:0

星火书院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