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不记得小杰,我已经记不清他的样子,只记得他总是说对不起...”
高分口碑港片《年少日记》大家看了吗?后劲很大!
一本少年日记,一段童年往事,《年少日记》整部影片现实与回忆交织,将东亚家庭的代际创伤和内卷焦虑展现地淋漓尽致。
“我长大后,一定无法变成我想成为的人”,平静的叙述最压抑的事,刀刀戳中人心。
“我一直以为那个漫画家是好开心的人,但为什么他要跳楼?难道他也觉得成为不了他想要做的大人?”
幸福大多是相似的,而不幸各有各的不同。
和自己和解,和这个世界和解,好像很容易但又极其艰难。
“我未必能帮到你,但是我会陪着你”,没有人不需要爱,没有生命不需要灌溉。
“我将来一定是好老师,就算同学迟交作业,弹琴很差劲,我也不会惩罚他们。我会问他们,你是不是不快乐?为什么没心情做作业?”
郑有杰很乖很棒,但这个世界上就是有很多事情不是【加油】就可以做到的。
这部片子真的好压抑,没收哥哥所有喜欢的东西,玩偶、漫画…就连唯一能给他安慰的陈老师也换了,父母忙也没好好关心过哥哥为什么成绩差,成绩不好就是一顿揍。
“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我离开了,很快,没有人会记得我。”
他最终选择结束生命不是因为爸爸老是打他,也不是因为爸妈没有带他一起去旅行,是因为他们都没有把他当作是家人。
《年少日记》是一部主角为少年,但是拍给成年人看的电影。
“很少有人完整地经历过电影里的故事,但它是由我们或多或少的经历拼凑而成”,一些你以为已经忘记的事情,并没有消失,伤疤还会在,只需要几个共鸣的情结就能揭开,静静地坐在电影院的后座依旧无法逃离情绪失控,你只是比小时候的嚎啕大哭相比进化成了低声啜泣,然后比小时候记性更差,睡一觉明天就什么都忘了。
看到有说,这部《年少日记》和台湾的《阳光普照》有点类似,都是讲两孩家庭一个太优秀一个被冷落,就像是它的前传。
今天看到的一段话:“几乎所有小孩都幻想过用自己的死亡来惩罚令他们伤心的大人,因为孱弱的身体和尚未成型的社会关系令他们只能了结自己,从而激发强者的懊悔。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因为缺乏多维的工具,往往更加充斥着对死亡的迷恋。”
“你以自己的视角看这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可是在他们的视角他们的世界已经崩塌了”,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熬过来,熬过来的人也未必痊愈。
说到家庭教育就想到了沈腾马丽的《抓娃娃》,打压式教育,愧疚式教育,最后道德绑架,电影笑点也很密集,题材也确实很窒息。
明明就是一个富豪,为了培养儿子吃苦耐劳的品质,特意搬回破破烂烂的老宅,装作贫寒的样子,他们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儿子考上清北的经管专业,最后回来继承家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破旧院子里的所有人都在演戏。
“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他们的羽毛沾满了自由的光辉”,电影《抓娃娃》像是国产的楚门的世界,马继业的一切都是假的,只有他上学时的嘲笑和霸凌是真的。
看到一句话印象很深刻,中式教育的强大在于:看到交白卷的时候还是会觉得应该换一种抵抗方式,不应该拿自己的人生去开玩笑。
多少人看到他交白卷,第一时间会想那是高考啊…这成本代价是不是太大了…就是说,突然就闭环了!
心酸的是结尾,他以为他选择了自己的路,最后跑步半路捡瓶子,印证着一辈子受童年阴影影响着。
“你以为我们操控了你的人生吗?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一句:“为你好”,被束缚十几年。
这个影片反讽的有点贴合最近短视频没苦硬吃,愧疚式教育的段子。
《撒野》里有句话:“我讨厌有人为我牺牲,为我放弃什么,我不需要。你走你的路,不要停你懂吗。”我本来是淋雨的,你非要给我撑伞,我会走不快,你也会淋湿 。到头来,你还要埋怨我。
每一个东亚小孩都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每一个东亚父母都在等小孩的一句感谢。
东亚人的亲情纽带感觉好神奇,会讨厌会憎恶会想要逃离,但却没有办法完全割舍。
“老大走伤悲”,结局马大俊那句:“老马 我不需要你瞧得起我了!”真的一秒泪奔,有的人一生都在追求父母的认可!
老大练废了,马继业就是他们开的小号,结果小号也不是他们要的理想样子,于是,他们片尾还打算生个妹妹,又出一个小号来继续...
为什么一定要成为有用的人?很多「有用」的人都是靠「无用」的人帮助才成为有用的人呀,只要不害人,不坑人,不骗人,不欺负人,「无用」又有什么关系,我倒觉得做一个「好人」比做一个「有用」的人有用多了。
被人民日报这句话治愈了,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父母,没什么资源没什么太多的文化,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那你就多鼓励他,认可他,多表扬他,多理解他,多支持他。不要把自己的认知、焦虑、恐惧、愤怒、委屈强行转移给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那就让其展翅高飞,接受孩子的平庸,就像孩子从来没有要求父母一定要多么好一样。
愿大家都有不断出发的勇气,去长成一个有趣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