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在外,老乡见老乡,一提到在家乡的房屋的距离,如果说是门对门,或者说是隔壁邻居,感情就加深了一层,显得格外亲热。
实际上,乡亲所说的“门对门”,未必就是大门对着大门,可能还相距一段较远的距离,还有可能不是同一个村庄。
农村习俗把隔河相对而居,称之为“对河”或“对岸”;把分别住在一座山的两边山脚,称为“背靠背”或“隔背”;把相邻而居的自然村庄,称为“隔壁”。把隔着一片田野相望而居,互相到看到对方的村庄或房屋,称之为“门对门”或者“对门”。
那么,农村有一句俗语说,“不怕门对门,就怕牙咬门”,这句话中的“门对门”,是不是上面所说的相望而居呢?
当然不是,俗语中的“门对门”是指村庄内的住宅,修建大门时,双方的大门相对,是具体到两户人家的大门了。
前后的两种说法,不是一码事,而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不过,如果两人住居在城市,说两人是住在“门对门”,大门对着大门,也就是两人分别住在街道的两边,门望门而居,这就非常具体了,没有什么歧义。
这就说明,由于居住的环境不同,民居的修建风俗不太一样。古人早就把大门的设立分为两种不同的环境,即市居和乡居。市居就是城市里的住宅;乡居就是乡村里的住宅。
住在不同的环境,对大门设立习俗是有一定差别的。
既然以上要解读的这句俗语是一句农村俗语,在解读的时候,就一定要结合农村传统建房习俗来理解。
一、不怕门对门
在农村,大门在民众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大门不仅是住宅主要的出入口,还是住宅的脸面。
乡村民俗认为,大门关系到住宅的好坏,家庭命运的兴衰。对住宅大门的重要性,明代《张宗道先生地理全书》(清代刻本)一书说:
“大门者,气口也。气口如人之口,人之口正,便于呼吸饮食;人之门正,便于顺纳堂气,人物出入。”
因此,乡村民众历来特别重视大门的修建和装修,更重视大门的朝向及位置的选择。
不怕门对门,话虽然这么说,但是话里还是暗藏对“门对门”忌讳。这种习俗来源于民间一句流传较广的俗语:“门对门,必伤人”,而这句俗语又来源于《鲁班经》中的一句话:
“二家不可面相对,必主一家退;开门不可两相冲,必有一家凶。”
《鲁班经》原名《工师雕斵正式鲁班木经匠家镜》,又名《鲁班经匠家镜》,明代著名午荣所编,本来是一本工匠业务用书,但其中的一些建筑方面的民俗说法,到了清代以后非常流行,我国传统建筑的很多禁忌习俗,受这本书的影响很深。
这里得介绍一下,“门对门”是什么样的情形,一般指两家宅院大门的中轴线向前延伸后,与另一家大门的中轴线正好重合,两者连成一条直线。并非简单地将两门连成一条真线。
宅院大门的中轴线,也就是与大门平面垂直的中心垂直线。
“门对门”的禁忌习俗,在我国乡村流广,对民居大门的修建影响比较大。
在传统俗语中,“不怕……就怕……”的句式,类似于“宁可……,也不……”,事实上,俗语中所说的两件事,人们认为都不是好事,只是在两件不好的事之中,两相比较,取其中较有利的一件。
民间认为,“门对门”和“牙咬门”都不是愿意看到的情形,在现实生活之间,一般两者都不会选择,且尽量回避这种情况的出现。
只不过两者相比,“牙咬门”比“门对门”的情况更糟糕,更可怕,更加不吉利,如果在两者之间选择一的话,宁可选择“门对门”,也不选择“牙咬门”。
二、就怕牙咬门
关于“牙咬门”的说法,不同的地方,因地方风俗的差异,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两门相错。也就是说,指的是两家宅院的大门相对而开,但是,两家大门的中轴线不在一条中轴线上,相互错开一定的尺寸,只有一部分的边上的垂直线重合。
用乡村的话说就是两门相错,在两门大致相对的情况下,不是正面相对,而是两门部分相对,另外的部分则错开了。
这里的相对和相错,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两大门的朝向是正好相反的,也就是说,一座大门的坐向,正好是另一座大门的朝向一致,反过来说也是如此。
如果两门任何垂直线都不相重合,有些大门从肉眼看起来好象是相对或相错。实际上,两门既不相对,也不相错,原因就是一座大门的坐向和另一座大门的朝向不一致,两座大门的垂直线就都可能不重合。
在农村,确定两座大门是否相对或相错,通常用罗盘测量来确定。
这种说法的危害性比较大,人们凭肉眼来观察,往往会出现误差,自己凭感觉认为是相对或相错,从而容易引起邻里纠纷。
因此,这种说法是存在于少数地方,而民间大多数地方则认为,两座大门只要不正对就可以了,即使是相错也没有什么妨碍,更无禁忌。
再说,把两座大门相错说成是“牙咬门”,这种比喻一点也不像那么回事,是乱打比方。用现在的话说,这种比喻一点也形象。
二是两门相对,一门大,一门小。在农村,人们通常把大门比作“口”,上文古书中也是这样说,可能是受古代书籍的影响吧。如果两座宅院的大门,一门大,称之为大口;一门小,称之为小口。
旧时农村有“大口吃小口”的说法,民间也流传这类的俗语,例如,“大口吃小口,家败财散走”、“大门吃小门,破财又伤人”等。
这就很显明了,“就怕牙咬门”中的“牙咬门”,指的就是两座宅院大门相对需立,一座门宽大,一座门窄小,就像两张口,大口就把小口吃掉。“吃”肯定得用牙咬,所以民间又叫“牙咬门”。
事实上,在农村民俗中,大多数地方都是这种说法。
这里再次回到上节讲的“不怕门对门”的说法。
俗语之所以说“门对门”并不可怕,这里面来有一种民俗说法,如果两家宅院的大门一定要相对而建,不是不可以,而是两座大门的门洞的尺寸一定要一样,这样就不存在“大口吃小口”或者“牙咬门”的现象了。
三、俗语的历史背景解析
农村俗语的形成,大多有其深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不怕门对门,就怕牙咬门”这条俗语也同样如此。
古人把宅院大门比喻为人的“冠带”,也就是帽子和腰带,把宅院内的房屋比喻为衣服。古代男子在穿着打扮上,对帽子和腰带非常讲究,被视为在人前个人形象的关键,更是家庭身份和社会地位象征。
同样,宅院大门被称为一个家庭的“门脸”,也是一个家庭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过去,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都非常重视大门的修建,以及外观的装饰。这就在乡村宅院大门的修建上,容易形成攀比之风,劳民伤财。
虽然我国历朝历代的朝廷都颁布律法,如明代有《大明律》、清代有《大清律》,对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修建宅院大门上,有严格的规定,不得违反,否则就要强行拆除,有的人甚至吃官司坐班房。
然而,宅院大门修建的攀比,时有发生,尤其是“门对门”的宅院大院,更容易产生攀比之风。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宅院大门的门对门,有的选修建,有的后修建,有可以出现在大门的宽窄的不一致,容易引起邻里纠纷,造成邻里关系恶化,影响社会稳定。
如此,就需要有民间习俗方面的规定出现,用来规范民间大门修建的行为,让民间共同遵守。这种规定就是民间禁忌。我国民间很多民间禁忌,实际上就是民间的“规矩”。
由于古代人普遍比较迷信,那时的人也就喜欢用迷信附会到民间禁忌之中,那个时代产生的俗语无疑也还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不怕门对门,就怕牙咬门”就是一句带有迷信色彩的俗语,没有科学依据可言,也就不可信,当然也就没有道理。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俗语中提到的问题。我们应该尊重不同地方风俗和传统文化,但不能盲目地相信一些迷信说法,对类似上面的传统俗语要认真甄别。
值得肯定的是,现在农村集中建房,或者旧房改造,民众开始相信科学的建房设计,很多人不再相信“门对门”和“牙咬门”的迷信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