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凭什么成为江南?

柔谈美食 2024-09-04 17:12:45

它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江南;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江南;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江南。

它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江南;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江南;是“二十四桥明月月,玉人何处教吹笛”的江南……

关于江南,千百年来,无数的诗人写下了无数的诗;其以千姿百态万种风情,成为无数人向往的家园映象:它不仅风景秀丽物产丰饶,宜居宜业宜游,还在很大程度上,作为国人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的载体,牵引着民族的共同记忆。

那么,凭什么成为江南?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答案。事实上,今天江南的概念和范畴与它初始的模样相比,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基于地理的变迁,也源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首先,江南地理的变迁。在春秋战国时期,江南先后属于吴、越和楚,范围从浙江江苏安徽一带向湖南湖北延伸,如屈原《招魂》中写道:“魂兮归来,哀江南”,这里的“江南”指的就是湖南湖北。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江南为黔中郡,主要辖属湖南湖北江西部分地区。这个范畴一直延续到唐代,唐太宗时期还设置了江南道;如杜甫名作《江南逢李龟年》,其中的“江南”指的就是长沙。宋朝将江南道改成江南东、西两路,东路包括南京、皖南、赣东北地区,西路相当于今天江西省,从这时起,江南区域向东集中成为趋势。到清朝,江南省包括江苏、上海、安徽,后来进一步分区,江南的范畴与今天大致相同,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以及扬州。

第二,江南经济地位的提升之路。今天的江南,经济领先全国,但在历史上,先秦时期,吴越属于不甚开化的百越地区;即使到三国,该地属于东吴,经济也与曹魏辖属的北方相差甚远。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健康(今日南京)被定为都城,士族豪门聚集江南,他们在经济文化上的积累,加上江南与天独厚的自然地理资源禀赋,推动江南发展进入一个高潮。到了隋朝,隋炀帝打通京杭大运河,江南物资源源不断输送京城,江南向财赋中心蜕变。唐代安史之乱,叛军没有打过江南,这一方面吸引更多的人从中原南迁,另一方面,江南作为唐王朝平叛的后勤支撑重地,江南的经济地位进一步巩固。随后的五代十国,中原纷乱不止,南方相对比较安宁,经济稳健发展。如期间吴越王钱缪在不同朝代之间进退有据,保障一方平安,成为一种典范。宋代偏安,南宋以临安(今日杭州)为都城,将宋朝国祚延续了百多年,也扎扎实实地将江南经济带入到新的高度。后面的元明清,江南虽然也经历过战乱,但人才和经济的基础既已夯实,复苏也非常迅速。尤其滨海城市作为国际贸易港口的兴起,为江南腾飞插上了翅膀。而从国内的交通枢纽大动脉到国际的海上丝绸之路,江南经济发展的引擎不断升级,成就了隋唐时期的扬州、南宋的杭州、明清的苏州、宁波以及近代的上海等城市的崛起之路,书写了在历史机缘下获得时代红利的城市传奇。

第三,人文的昌盛,是江南振兴的底色。东晋的永嘉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北宋的靖康之变,这几次都堪称为历史上中原的大浩劫,但它恰恰是江南崛起的契机,因为人才的流向,经济和文化作为江南发展的一体两面,实现了良好的协同。无论是魏晋时期的名士风流,还是唐宋的诗画江南,还是明清盐商漕运的兴旺,以及上海开埠后的十里洋场等等,是江南传奇隆重的注脚。而江南文化之盛,不仅反映在科举制度下江南进士的大幅度占比上,还沉淀在赏心悦目的江南园林和古镇里,以及苏帮菜和淮扬菜的声名远播中。江南,由此便也从曾经的蛮荒之地,成为今天众口称赞的梦里水乡、理想家园。

阅读原文: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