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室友被判死刑,为何有177名师生为他求情?

简史说 2024-09-30 11:58:58

2013年4月,著名的复旦投毒案震惊全网。

复旦研究生林森浩蓄意投毒,16天就害死了室友黄洋。

法院一审判处死刑,却又有177名师生为他接连求情。

究竟是何等的深仇大恨使他通过杀人来泄愤?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又为何众人为他求情?案件最后到底是怎么判的?

两个寒门学子的相遇

林森浩,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他就展现出了对医学的浓厚兴趣和惊人的天赋。

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在父母的支持下,林森浩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医学院。然而,贫困的家庭背景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而黄洋则来自四川省自贡市荣县的一个工人家庭。2000年左右,父母双双下岗。

为了供儿子上学,父亲黄国强在儿子的母校荣县中学当起了寝室管理员,母亲杨国华则退休在家。一家人的月收入仅有2000元左右。

2011年8月,黄洋作为新生搬进了421寝室,与林森浩成为室友。

两个同样出身寒门的年轻人,本该惺惺相惜,却不料最终酿成悲剧。

暗流涌动的矛盾

表面上看,林森浩和黄洋相处融洽。两人都勤奋好学,在医学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两人之间的矛盾开始悄然滋生。

然而,这种拼命也让林森浩显得有些孤僻。他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几乎所有时间都泡在实验室和图书馆,也很少有交心的朋友。

两人性格上的差异,加上在学业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潜在竞争,让原本应该和睦相处的室友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发生在2013年2月。宿舍三人对寝室饮用水如何购买的决定,成为了整个寝室关系愈加平淡的开始。

林森浩认为自己在寝室中喝水的次数不多,决定不再参与轮流购水,黄洋和另一位室友葛平(化名)合买饮用水。

就这样,两个原本应该互相扶持的寒门学子,却因为性格差异和生活琐事,渐渐产生了隔阂。

2013年3月31日,春假即将结束,林森浩提前返回学校。走进空荡荡的寝室,他突然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压抑。

这种物质无色无味,却能够导致严重的肝损伤。最重要的是,它在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不易被察觉。

于是在3月31日傍晚,林森浩趁着去实验室做研究的空隙,偷偷顺走了半试管的二甲基亚硝胺,并将其倒入了宿舍的饮水机。

第二天早晨,4月1日。黄洋刚回到寝室,就感到口渴难耐。他随即从饮水机接了满满一杯水,咕咚咕咚喝下。

在饮下投毒的水后,黄洋并未立即感到不适。

然而,三天后的4月4日,他开始出现头晕、恶心和腹痛等症状。起初,黄洋以为只是普通的肠胃炎,便在宿舍休息了一天。

但症状并未好转。4月6日,黄洋来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

医生诊断为急性胃肠炎,开具了一些止痛药和胃药。但这些药物并未能缓解黄洋的症状。

随着时间推移,黄洋的病情急剧恶化。他开始出现高烧、剧烈腹痛,甚至出现了幻觉。

4月10日,黄洋再次被送往中山医院,这次直接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医生们对黄洋的病情感到困惑。他们进行了各种检查,包括血液分析、CT扫描等,但始终无法确定病因。

黄洋的器官功能逐渐衰竭,尤其是肝脏和肾脏受损严重。

与此同时,林森浩看着黄洋日渐憔悴的面容,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愧疚。他多次想要坦白,告诉医生关于下毒的事实,但每次都在病房门口退缩了。

尽管医护人员竭尽全力抢救,但黄洋的病情仍在持续恶化。

15日,黄洋陷入昏迷。直到4月16日凌晨3时32分,年仅28岁的黄洋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真相大白与法律制裁

黄洋离世后,案件立即引起了上海警方的高度重视。市公安局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案组,全力开展调查。

然而,由于毒物的特殊性和案发现场缺乏明显线索,调查一度陷入僵局。

专案组对黄洋生前的活动轨迹进行了详细梳理,调取了大量的监控录像,走访了数十名相关人员,但始终未能找到突破口。

法医鉴定结果显示,黄洋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但具体致死原因仍不明确。

关键性的突破来自于葛平。4月30日,葛平回忆起林森浩曾在实验室里提到过类似的实验,心生疑虑。他给黄洋的师兄发去一条短信,提示周围可能有人使用了能导致肝损伤的药物。

就是这条短信,让警方迅速锁定了林森浩。

专案组立即对林森浩展开调查,发现他曾多次购买N-硝基二甲胺这种剧毒物质。

同时,警方在实验室的垃圾桶中发现了带有林森浩指纹的一次性手套和注射器。

在铁证面前,林森浩最终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案件告破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复旦大学校园内,学生们自发组织悼念活动,缅怀这位年轻有为的博士生。

黄洋的父母悲痛欲绝,他们无法接受儿子就这样离开了。

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法庭内外,挤满了关注此案的媒体和民众。

然而,公诉人和黄洋的家属并不接受这个解释。

最终,法院认定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林森浩被判死刑的消息传出后,引发了复旦大学校园内的一场激烈讨论。

尽管大家都对黄洋的遭遇感到痛心,但177名师生却选择为林森浩求情。

这封请愿书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有人称赞这些师生的宽容与人性,也有人质疑他们是否有权为罪犯求情。

无论如何,这177个签名,见证了一个残酷案件背后,人性中仍存在的温暖与希望。

但由于案件性质过于恶劣,法院仍坚持原判。

反思与警示

复旦投毒案的发生,不仅毁掉了两个原本前途无量的年轻人的人生,也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

当我们回首这个令人心痛的故事时,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压力和扭曲心理,能让一个品学兼优的医学生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我们的教育体系,又是否存在某些致命的缺陷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守住底线,保持善良。因为生命可贵,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会毁掉所有人的未来。

参考材料:

1、复旦投毒案|421寝室:第三个室友的一条短信拨开迷雾_浦江头条_澎湃新闻-The Paper

2、复旦遭投毒学生最后15天回放:入院按胃肠炎治疗|黄洋|复旦|复旦大学_新浪新闻 (sina.com.cn)

0 阅读: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