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谭世瑛控诉儿子遭关押,向毛主席告状,毛主席:此事很公道

君不见历史 2024-04-14 10:02:40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老同学谭世瑛向毛主席告状,控诉两个儿子的遭遇,毛主席调查后说很公道。

1955年5月,家住湖南湘乡的谭世瑛去北京告了“御状”,与毛主席面对面地诉说自己的“冤屈”,要给两个儿子平反。

毛主席亲自给湘乡县委写信询问情况,要求他们详细调查事件经过,对处罚谭世瑛儿子的做法进行具体阐述。

这位谭世瑛是何身份呢?毛主席又如何处置这次事件呢?

一份恩情

谭世瑛和毛主席的关系匪浅,在1950年的五月,就曾给主席写过信,他当时的情况不妙,因为家庭成分原因得不到工作,不得不向毛主席求助。

在信中,谭世瑛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困境和苦衷,言语中充满了悲观情绪,希望毛主席能够给予一点帮助和支持。

毛主席很快给他回信,表示他暂时无法为谭世瑛安排工作,但他会尽所能去帮助对方度过眼前的困境。

信里附上了一封邮包,里面装着300元钱,毛主席真切的说:“希望这点微薄的帮助能够在你的生活中起到一点作用,让你的日子过得稍微宽裕一些。”

从毛主席的回信中就不难看出,他和谭世瑛十分熟识,两人是老朋友了。那么谭世瑛到底是什么身份呢?这要从1910年的一段往事说起。

1910年秋天,湘乡东山学校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学生,他就是毛主席,这是主席早年间求学生涯的重要阶段。

在入学考试中,毛主席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能力和才华,他不仅在基础知识上表现出色,还展示了深厚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这些优秀的表现引起了校长和老师们的高度关注和赞赏,他们对毛主席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在学校里发光发热,为自己和家庭争光。

然而东山学校的其他领导层十分排外,虽然毛主席在入学考试中展现出了优异的才华和学术能力,但学校的其他领导层却以他是外乡人为由拒绝接纳他。

谭世瑛的父亲是学校的一位资深教师,他对学校的排外做法感到非常愤怒和不满,作为毛主席的老师,他深知他的学生的优秀之处,不愿看到他因为出生地而受到歧视。

于是,谭世瑛的父亲毅然决定据理力争,他与学校的领导层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坚定地为毛主席争取入学的权利。

他以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和对学校规章制度的了解,对学校领导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批评,指出他们的排外做法是不合理和违背教育公平的。

同时,他还以辞职来威胁学校,表明如果学校坚持排斥毛主席,他将毫不犹豫地辞去教职,让学校失去一位优秀的教师。

面对谭世瑛父亲的坚决态度和有力证据,学校的保守势力最终被迫同意接收毛主席。尽管他们心中仍有些犹豫和不满,但在公平和正义的压力下,他们不得不做出妥协。

毛主席终于得以进入东山学校,开始了他在这个学府的求学之旅,为他日后思想进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谭世瑛的父亲十分欣赏毛主席,他看到了这位贫家出身的学生身上那股与众不同的才华和潜力,对他抱有着极大的期待,认为他必将有一番造化。

于是他把儿子谭世瑛安排到毛主席的宿舍,两人同吃同住,形影不离,共同度过了许多个寒冷的夜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谭氏父子的帮助下,毛主席很快适应了学校,他积极参与各种学校活动,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在各个方面展现出了出色的综合素质。

在东山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毛主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和好朋友,他们一起探讨学习问题,一起参加活动,一起成长进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毛主席在东山学校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他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将来的奋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既然谭世瑛的父亲对毛主席有恩,那么在谭世瑛遭逢大难时向主席求助,毛主席是如何处理的呢?是否给予谭世瑛关照呢?

一份求助

1955年谭世瑛向毛主席告状,请求解除他儿子的管制,毛主席:当地政府没有错。

1955年,谭世瑛以治疗眼疾为理由,孤身前往北京,他要去找毛主席告状,要给自己一家讨一个公道。

作为毛主席的旧年好友,谭世瑛的行动并没有被限制,他很快就到了北京,和毛主席面对面交谈,请求毛主席为自己出面。

毛主席要怎么处理这件棘手事情呢?谭世瑛是否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1953年的一个寒冷的冬日,谭世瑛心如火烧地走进了当地政府大楼,愤怒地质问着人民政府的决定。

他的两个儿子早年间参加国民党军队,不仅担任基层军官,手上还沾染了共产党员的鲜血,因此在建国之后就被揪了出来,判了死刑。

这样的判决在那个年代实属正常,可是谭世瑛显然无法接受,他向政府上访,请求宽大处理,甚至在政府大楼前跪地求情。

然而,在法律程序面前,谭世瑛的做法并没有用,他的儿子被执行枪决后,连他自己也因为过激举动而被判处管制一年。

在这一年时间里,谭世瑛的思想并没有扭转,他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后面解除管制后,他们一家的恶劣境况让他更加烦躁。

由于早年的地主身份,谭世瑛一家在新中国的待遇并不好,两个儿子被枪决,还有两个儿子遭到关押,每天生活在惶恐中。

于是,在1955年,谭世瑛踏上了求助的旅途,他的堂弟谭政是一位开国大将,在国家中拥有重要影响力。

他希望通过谭政的帮助,能够为儿子们的案件争取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不够谭政当时并不在家,谭世瑛的愿望落空了,然而他仍不愿放弃。

对于一个父亲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他的心情或许是失望和无奈的。然而,即便面对这样的挫折,谭世瑛并没有选择就此放弃,而是选择了继续寻求帮助和支持。

思前想后,谭世瑛决定去北京拜见毛主席,希望借助毛主席的力量来给儿子的命运,让他们一家团聚。

经过数日的奔波,谭世瑛来到了北京,这座肃穆的城市给予了他一种沉重而庄严的压力,在这样的城市中,他觉得自己显得微不足道,而面对即将要见到的人物,他更是感到紧张和不安。

站在高大的铁门前,谭世瑛也不确定毛主席是否愿意接见他,即便两人是老同学,他的父亲对毛主席有恩。

万幸的是,毛主席十分看重感情,他很快接待了老朋友,并留出空间聊天。谭世瑛见到毛主席后,情不自禁地倾诉了一肚子的委屈。

他讲述了儿子们遭受不公正待遇的经历,以及自己多年来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毛主席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一丝表情。

“应该把事情调查清楚。”毛主席的声音平静而坚定。作为国家的领导者,毛主席有责任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权益和利益,但是事情真相如何,他也必须要清楚。

在新中国,没有对事情真相进行彻底的调查和澄清,就无法保证公正与公平,因此,毛主席坚定地主张对事情进行透彻的调查,以确保真相大白于天下。

仅凭表面的现象以及谭世瑛的主观表达,往往无法揭示事情的全部真相,他需要对事件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随即,毛主席安排谭世瑛住下,为他提供最好的医疗资源治疗眼疾,多年的劳累和心情压抑,让谭世瑛的眼睛已经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同时,毛主席给湘乡县委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此事的关注和重视,要求他们彻查清楚情况。

真相是否像谭世瑛说的那样呢?毛主席又会怎样处理呢?

真正的公道

1955年谭世瑛向毛主席告状,想要得到一个“公道”,毛主席:此事很公道。

在上级的督促下,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展开了全面的调查,他们审慎而严谨地追踪每一个线索,仔细分析着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将这一过程详实地记录下来,最终将调查报告呈送到了毛主席的案头。

当地政府没有掩盖任何事实,也没有刻意夸大或缩小任何问题,而是客观地将所有的信息罗列出来,程序上没有任何瑕疵。

毛主席看完是什么反应呢?谭世瑛是否还闹情绪呢?

当得知谭世瑛的儿子是因为手上有血债而被枪决的,毛主席表现得异常严肃,他告诉老同学,他儿子的犯罪事实明显,当地政府的判决很公道。

毛主席没有因为与谭世瑛有旧情而产生偏袒之心,而是以客观的视角对待事件,无论是谁,只要犯下了罪行,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必要手段。

同时,毛主席对谭世瑛对待儿子问题上的态度也提出了批评,希望他能从新旧社会的根本变化上去看问题,逐步地转变思想,平和情绪。

主席的批评并非基于个人恩怨或偏见,而是出于对于社会变迁的深刻理解,新旧社会的巨大变化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因此,对待问题的态度也应做相应的调整。

毛主席认为,谭世瑛应该意识到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面对这些变化。

面对生活中的意外,保持冷静和平和的情绪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理性和平和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因此,毛主席希望谭世瑛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情绪左右,以更加理性和成熟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最后,毛主席督促谭世瑛尽快投入正常社会生产活动中,服从当地政府的管理,改变不良习惯,让当地群众接受他。

参与正常的社会生产活动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参与生产活动,谭世瑛不仅可以积累经验,提升技能,还能够建立社会关系,获得社会认同感,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谭世瑛应该遵守当地政府的管理规定和法律法规,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只有遵守管理,才能够获得社会的尊重。

在聆听到主席的教导之后,谭世瑛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不再表现出情绪波动,他认识到毛主席提出的意见对自己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愿意虚心接受并加以改进。

回到家乡后,谭世瑛展现出了勤恳老实的品质,他全身心投入到农村的生产劳作中,努力耕耘土地,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家乡的责任和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他将毛主席的教导和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始终听从党和政府的指导,心怀感恩,努力为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做出贡献。

与此同时,谭世瑛不仅关注自身的生产生活,还将关爱和教育延伸到了家庭和亲属身上。他以身作则,教育儿子和亲属要听从党和政府的话,要安心农村,搞好生产,勤勉耕耘,遵纪守法。

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得他的家庭和亲属们都受益匪浅,深受他的影响,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和乡风。

直到1962年去世,谭世瑛一直坚守在家乡,为家庭的发展默默奉献着,没有再因为个人的事情麻烦组织。

毛主席与谭世瑛的交往彰显了重情重义的精神,他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对待同学,在两人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同时,主席在交往中能够做到公私分明,把握好分寸,不将个人私事与公共利益混淆,不偏不倚地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做法是我们学习的良好榜样。

本文由“寻不觉”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参考文献:

《我为毛主席办家信》人民网

《青年毛泽东之路:“东山”湘潭生》湖南日报

0 阅读:11

君不见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