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余晖(十五)章惇独占宰相位七年,为何让儿子只当七八品小官?

惊心鸟 2024-05-31 14:02:43

要说宋哲宗赵煦亲政时哪位朝廷大臣最受宠信,那非新党宰相章惇莫属。在赵煦亲政以后,章惇第一时间从地方召回到东京汴梁城,出任朝廷的宰相,负责驱逐旧党和恢复新法。赵煦对章惇几乎是言听计从,就连废除太皇太后高滔滔、皇后孟氏的大案要案,都要与章惇进行商量。这一时期章惇在朝廷中的风头独一无二,他独占宰相之位七年,是宋朝极为罕见的独相,可谓是权倾朝野。在封建王朝时代,如果出现这样的独相,那他的家族和子嗣肯定是鸡犬升天的。然而章惇却将儿子外放地方州县为小官,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独相,这样的称谓在封建王朝时期非常特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也是权倾朝野的代名词。在极度讲究权力制衡的宋朝,出现独相的几率是非常低的。宋朝初年的宰相之中,也就赵普当过一段时间独相,然后被宋太祖赵匡胤给罢免了。从那之后的宰相都是至少有两位同时执政,甚至有三位同时执政的情况。这样的政治架构是为了保证宰相权力无法威胁到皇权,不会出现尾大不掉的权臣。哪怕是以手段强势著称的寇准、深受宋神宗宠信的王安石,他们在当宰相期间都是有另一位宰相监督掣肘的,唯独章惇出现了例外。

章惇深受宋哲宗赵煦的信任,当宰相其实没有安排同等地位的宰相监督,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有一段时间连副相都只有一位蔡卞,整个朝廷的所有诏令都由章惇签署,可谓是权倾朝野。历史上出现这样的权臣,他的家族必然会受到重用,鸡犬升天是必须的操作。但章惇却没有如此做,反而对自己的四个儿子严加要求。他的四个儿子中,除了第四子章援在朝廷中出任从八品的校书郎外,其他儿子都被他外放到了地方州县。他们或出任知县、或出任州通判,都不再朝廷中枢任职,也没有什么权力,可谓是自律到极点。

古时有句俗语叫做,“宰相门前七品官”,给宰相看大门的尚且如此,宰相的儿子对朝廷的影响力可想而知。即便是以清廉著称的王安石,在面对儿子的官职安排上也不能例外。他的儿子王雱才华横溢,与两位叔叔王安礼、王安国并称“临川三王”,在当时的文坛名气极大。王安石拜相后开始变法,便把儿子从八品的旌德县尉调到朝廷,出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后来又擢为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如果不是王雱英年早逝,他的下一个职位很可能是翰林学士承旨,或者是中书舍人、起居舍人之类的官职。

从这个升官路线上看,王安石给王雱安排的是明显的宰相之路。也就是说如果王安石退休,王雱回接班当宰相,继续把熙宁变法搞下去。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古代史上很多,不少宰相都是用这种方式来提拔自己的后人。而王安石如此操作时,他还不是独相,朝廷中还有同等地位的另一位宰相韩绛。实际上这种操作已经成了朝廷中的潜规则,所以也没有人认为不妥,更不会有人阻碍。而章惇是独相,他的权力比王安石还大,提拔自己的儿子理所应当。可是章惇并没有任性的使用权力,拒绝提拔儿子,让他们继续待在基层官职上。

由于章惇没有提拔儿子,没有任人唯亲,所以受到了很多朝廷大臣的赞誉,这一时期也被认为是新党执政时政治清明的代表。那么问题来了,章惇为什么不像王安石那样提拔自己的儿子呢?章惇四个儿子都是进士,才华也非常出众,担任朝廷的官职是很适合的。即便他们不能相王雱那样走宰相之路,但在朝廷中掌握一定的要职,做成上阵父子兵,也比在地方州县当小官强百倍。实际上在当时激烈的新旧党争的形势下,章惇也需要更多可信任的官员帮忙。可是章惇提拔了大量新党官员,却不提拔自己的儿子,让人非常意外。

综合各方面的史料来看,章惇如此操作也是因为他对于朝廷的党争存在顾忌,是对儿子的最大保护。宋朝新旧党争从王安石熙宁变法时期就开始了,迁延数十年,中间几经波折,闹得愈演愈烈。双方官员党同伐异,一个党派上台,必然将对另一个党派全盘打压和迫害。这已经超出了合理的政见之争的范围,进入了仇恨和杀戮的阶段。章惇自己就提出过很多触碰红线的建议,比如对司马光、吕公著等旧党领袖官员夺谥毁碑,又比如对流放的苏轼、刘挚等追加处罚,而且不限于死刑,因此当时的政治斗争已经白热化了。

正是处于这种政治斗争的环境中,章惇身边随时都危机四伏,所以他虽然权倾朝野,行为却非常谨慎。其中最大的隐忧就是,如果旧党卷土重来,新党会遭到如何严重的迫害。由于有在元祐更化中被司马光迫害的经历,章惇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也遭遇类似的政治危机,所以不让他们进入朝廷中枢也是为了保护他们。当初章惇是枢密使,也宋神宗年间朝廷中仅次于王珪和蔡确的人物,也是新党的二把手。但宋神宗英年早逝后,太皇太后高滔滔临朝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卷土重来,就给当时的新党朝廷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当时的新党宰相蔡确更是因为“车盖亭诗案”被贬官流放,最后死于贬所。除了章惇自己,其他的大大小小的新党官员也遭到贬谪,比如起居舍人邢恕、知开封府蔡京等。这样的情况谁也不敢保证不会再次发生,所以章惇提前做好自保的安排是可以理解的。他虽然是朝廷中的独相,却也是处于风口浪尖的人物,一旦旧党卷土重来,他就是第一个会被迫害的目标。他的前任蔡确死于贬所,弟弟蔡硕和儿子蔡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章惇自然不想让儿子被自己连累,将他们放在低级官僚的位置,就算对方迫害也不会太严重。

除了保护儿子外,他不提拔儿子也是为了让宋哲宗赵煦放心,保证自己继续受到皇帝信任。赵煦与其父宋神宗不同,他是个非常小气的皇帝,而且是出了名的睚眦必报。在这种皇帝身边干活是伴君如伴虎,一旦受到猜忌就可能带来大患。而赵煦对章惇的宠信,恰好带来了这种危机。当时赵煦不但宠信章惇,而且连章家的其他官员也非常重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章惇的堂兄章楶。章楶在绍圣年间出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庆州,主持了宋朝对西夏和吐蕃的战争,并且取得大获全胜,歼灭对手数十万人。

章楶当时是统领西北战区的主帅,掌握宋朝在西北的所有军队。他在平夏城战役中歼灭西夏军主力,打得西夏、吐蕃等国一蹶不振。当时辽朝为了让宋朝息兵,甚至毒杀西夏梁太后来安抚宋朝的西北军队,可见其军事的强大。章楶在西北的胜利是宋朝军事上最后的余晖,也是自王韶熙河开边以来宋朝西北第二次全胜。从当时的局势看,章楶的大胜与章惇在背后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章惇的全力支持,以宋朝猜忌军队的特性,不可能给予章楶如此大的作战权限,也就不可能后后来西北边军对西夏、吐蕃等国的大胜。

因为这个大功,赵煦更加的看中章楶,将其任命为枢密直学士、龙图阁端明殿学士,进阶大中大夫。这个官职非常重要,是枢密院的三把手,仅次于知枢密院事和同知枢密院事。弟弟是独一无二的宰相,哥哥是枢密院的三把手,章家在朝廷的风头一时无两。这既是章家的荣誉,也是章家的危机。如果让章家的人同时掌握了政事堂和枢密院,岂不是有架空皇帝的危机?即便是章惇和章楶没这个做法,但也架不住对方诋毁。以赵煦小气多疑的性格,这种情况必然会给章家带来杀身之祸,这是章惇最大的隐忧。

因此为了取信于赵煦,章惇在行为上表现得很谨慎,从来不给章家人加官晋爵。章惇的四个儿子是非常敏感的人物,一旦加官晋爵了,必然会给朝廷和皇帝带来疑虑。章惇表现得越清廉,越不贪恋权势,越能受到赵煦的信任,反之就会惹上杀身之祸。实际上在绍圣年间,弹劾章惇的不少,但章惇依然稳坐宰相之位,而且是独相七年,正是因为如此才受到赵煦的信任。可以说章惇把四个儿子放在七八品的小官职上,是非常英明的选择。这也在后来他被宋徽宗迫害时,才能够让家族不被自己牵连,保存了最大的政治利益。

0 阅读:42

惊心鸟

简介: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