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冲突持续不断的背景下,战争的硝烟似乎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地面战场,而是蔓延到了更加广阔且复杂的领域——无人机战场。
近期,乌克兰为了缓解前线的巨大压力,采取了一系列激进措施,包括派遣部队突袭俄罗斯库尔斯克州,以及利用无人机对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及周边地区进行威慑性袭击。然而,这些行动非但没有如预期般削弱俄军的攻势,反而激发了俄罗斯更猛烈的军事反制,特别是在乌东地区取得了显著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无人机战争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引人注目的谜团:乌克兰无人机的来源问题。据俄罗斯媒体9月4日的报道,乌克兰方面不顾中国无人机巨头大疆公司的明确反对,通过一系列中间商渠道,秘密采购了大量大疆无人机。
乌克兰国家采购网站上的公开信息显示,基辅市政安全部门与一家名为UMO的公司签订了一项巨额合同,价值高达8.57亿卢布,旨在购买2500架无人机以支持军事行动。令人惊讶的是,这批无人机的实际供应商竟是中国的大疆公司。尽管大疆早已明确表示,其无人机产品不应被用于军事目的,并为此暂停了在俄乌地区的业务活动,但乌克兰显然找到了绕过这一限制的方法,通过中间商伪造身份等手段,成功获取了所需装备。
大疆的立场与中国政府的立场高度一致。自2022年4月以来,大疆就不断发出警告,反对任何将其产品用于军事冲突的行为,并采取了相应措施限制相关销售。同时,中国商务部也加强了对无人机等军民两用物项的出口管制,明确规定禁止出口可能用于军事目的的无人机及其关键部件。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中国在国际军控和防止冲突扩散方面的负责任态度。
然而,乌克兰的“钻漏洞”行为却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中国在今年7月底进一步收紧了无人机出口管制政策,对无人机的重要部件如红外成像设备、目标指示类激光器等进行了更严格的管控,并将高精度惯性测量设备增列入管制范围。同时,明确禁止所有民用无人机被用于军事目的。这一新规自9月1日起正式生效,为遏制无人机在冲突中的滥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乌克兰的无人机采购行动不仅暴露了其军事策略的局限性,也揭示了国际政治中的复杂博弈。在这场冲突中,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对俄罗斯实施严厉的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政策,试图削弱俄罗斯的国力。然而,在对待中国企业的态度上,美国却表现出了明显的“双标”现象。一方面,美国不断指责中国企业“援俄”,试图将中国拉入对俄制裁的行列;另一方面,当乌克兰公开采购中国无人机时,美国却选择视而不见,甚至默许这种行为的发生。这种双重标准不仅损害了美国的国际信誉,也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分裂和对抗。
对于乌克兰而言,继续依赖无人机等高端武器来对抗俄罗斯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当前,俄乌冲突的关键已不再是武器设备的先进程度,而是双方士兵的意志和战斗力。经过多轮征兵后,乌克兰的青壮年人口已经大量消耗在战场上,国内劳动力短缺、经济衰退等问题日益严峻。因此,乌克兰政府需要更加冷静地审视当前的局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寻求通过和平谈判来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
同时,国际社会也应该加大对俄乌冲突的关注和调解力度。各国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尊重当事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各方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分歧和争端。此外,国际社会还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打击无人机等新型武器的非法扩散和使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大疆,你的利润加得太低了!!不追求300%利润就是对不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