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名叫冯道的人,却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宰相”。
冯道,字可道,自号长乐老,谧号文懿,唐末五代人,享年73。《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均为冯道立传,描述了他一生侍奉四朝、八姓十三帝,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多年,且官职越做越大,爵位越封越高,被誉为“官场不倒翁”。
然而,对于冯道的评价却存在争议。《旧五代史》对他充满同情,但也有微词,认为他虽然事四朝、相六帝,但不一定是忠臣。而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更是不客气地称他为“无廉耻者”,并认为他的行为是对天下的危害。
冯道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国家频繁更迭的时代,就像一个被人觊觎的市场、一个频频换手的公司,没有一个正当的手段可以维持长久。每个老板都需要用人,而像冯道这样有德有威的人更是奇货可居。
他持身严谨,对家人尽孝,对国家忠诚,言语正直,家中没有不义之财。他的愿望是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
冯道能在乱世政坛如松常青,绝非偶然。他确有独到的本事,如宋人薛居正的《旧五代史》所述,其一生“事四朝十帝”,尽显投降与背叛之能事。
冯道虽貌丑才疏,但处事圆滑,为官清廉,不受贿赂,生活简朴,无隙可乘。然而,观其一生传奇,安身立命、成为政坛“不倒翁”的关键所在,却在于他那张特别厚的脸皮。如若缺少这一特质,他或许难以在风起云涌的时代中立足,更勿论成为政坛常青树。
尽管出身贫寒,但冯道始终保持着一颗爱民之心。当他看到士女被契丹俘虏时,便出钱将她们赎出并安置在高尼的僧舍中,帮助她们找到家人并回到家中。在那个缺乏人性的时代,冯道的存在就像是一道明亮的光,照亮了逃亡者的房屋。
冯道有一首诗《偶作》表明了他的心迹:“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在冯道的时代里,烽火连天,人命如蝼蚁,他面临了三种考验:对君怎么办、对民怎么办、自己持身怎么办。面对这些考验,他对君王忠心耿耿、对人民尽职尽责、对自己严格要求。
他撰写了一本关于为人处世的宝典《荣枯鉴》,其中写道:“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
通过与身边的人交朋友并打探消息,可以做到对一切都了如指掌,身处险境时,断绝一切妄想才能成功突围。
他又写道:“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
那些虚礼俗套不去遵守反而显得真诚,事情恶化后还死守诺言不放并不叫诚信,而是应该根据事情的变化采取相应的行动。
曾国藩读了之后评价道:“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
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着枯荣的剧目,成败与得失的纷扰如尘土飞扬。面对这些,我们不妨以平常心对待,用淡泊的眼光看待世间的万物。
面对生活的曲折,我们要学会变通,因为即使是坚硬的墙壁也会为我们留下一丝缝隙;面对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面对纷纷扰扰的争辩,我们要懂得自守,用心去触摸每一个细微的声音,让内心充满宁静。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要学会沉淀自己,去理解那些深邃的哲理。面对当下,我们应该高瞻远瞩,因为只有透过迷茫的迷雾,我们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道路。
让我们的心境如清澈的秋水,静谧而深沉,映照出世间的万物。只有拥有一颗平常心,我们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之地。
中国也有一句话:“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的墓志铭。”对于冯道的评价不应轻率下定论,我们应该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人物。
虽然冯道并非完人,但他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不应被简单地扣上一顶千古罪人的帽子。因此,我们应该以一个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历史人物冯道。
总结冯道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充分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他的行为举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启示性的示范。也许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理解到为什么在他去世时,万人哀悼,纸钱纷飞,以致道路两旁树枝都被染成了灰色。如果冯道是一个邪恶的官员,那么当时的老百姓还会在十里长街为他送行吗?然而,当我们观察今日的官员,又有多少人敢于夸口“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呢?
如何做人,如何做官,这道存在了几千年的古老命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答题人。通过对比冯道的品质和行为,我们可以深刻反思当代官员的道德和责任感。冯道能够赢得百姓的敬仰和爱戴,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智慧和才干,更是因为他时刻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秉持着兼济天下的宏伟志向。同时,从冯道的示范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有才干和智慧,更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感。只有真正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在百姓心中留下永恒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