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不惯侄子,有人只想着南迁:记正统年间的大明韩王家族下篇

冰安聊历史 2023-05-07 00:51:03

前言:在上篇之中,我们介绍了韩王家族大宗亲王的故事,里面提到了两家郡王:襄陵王和乐平王对于本府事务的干涉。而在本篇之中,我们就着重讲一下韩藩的小宗郡王,在正统年间还有哪些故事。

大明韩藩的始祖,是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他在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获封韩王,原本的封国是辽东开原。由于靖难战争的缘故,韩王一直没能就藩,此后更是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在南京去世,谥曰宪。

土木堡之变前韩藩世系图

韩宪王共四子,长子朱冲(火或)袭封韩王,次子朱冲秌封襄陵王,第三子朱冲㷒封临汾王,第四子朱冲烋封乐平王。四人之中临汾王早夭,而韩王则带着另外两个弟弟,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迁国平凉。

襄陵王朱冲秌

朱冲秌,生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生母季氏。这位襄陵王和大侄子开城王不和,却和二侄子西乡王感情不错,所以他在兄长去世之后,向朝廷上奏请求立贤。

这事你说他违反规矩吧,其实还真不是。我们如果仔细翻一翻《皇明祖训》,里面只写到“郡王嫡长子袭封”,可没说庶长子的优先权在庶次子之前。而朱元璋在册封常遇春庶次子常升为开国公之时,白纸黑字写着立庶的话可以立贤。

其立子之法,论嫡而不论贤。或无嫡而立庶,则论贤而不论长。所以谨嫡庶者,其意远矣。—《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四》

太祖朱元璋剧照

不过对于朝廷而言此一时彼一时,太祖在世之时一言九鼎,说谁贤谁就贤,现在谁有这个威望?老老实实按照嫡庶分明,长幼有序的规矩,那才是长治久安之道。所以英宗驳回了襄陵王的上奏,告诫他要“自今慎之”。

朱冲秌碰了一鼻子灰,自然不敢再去触碰这个话题。但他老人家转头又给小皇帝出了难题,想将凤翔府县民张彪等六人纳入府中作为内使。这六个人虽然号称自幼伤残,但朝廷心里跟明镜似的,绝对是自己自宫的。

大明自建国以来便严禁自宫,道理很简单,割了以后种不了地,只能进宫或者去王府当差。这样浪费劳动力,朝廷心疼得很。英宗这次破例允许六人进王府当差,但却写信告诫襄陵王下不为例。

已令礼部移文所司悉从叔祖取用。但斯事先朝明有禁令,今念亲亲,姑曲从之,后不可违。况切近供事之人,尤宜慎择以防欺诈。叔祖亮之。—《明英宗实录卷九十一》

正统年间襄陵王共有六子,其中朱范址、朱范(土列)、朱范坝和朱范墑已经被封为镇国将军,需要出府别居。于是朱冲秌向朝廷上奏,请求征用平凉县治作为子女府第。

平凉城模型图

这个要求对皇帝来说不算什么,他立刻下旨让平凉知县搬去高凉驿办公,驿站则迁往城北门外。说起来平凉知县也够倒霉的,原来的县治被韩恭王第四子通渭王朱范墅给占了,把他给赶去了县内的杂造局。不曾想还没待上几年,又让襄陵王给占了。

孝悌出于天性

话说襄陵王确实能折腾,不久以后又提出自己在城北一里地之外修了一座菜园,想在闲暇之时请母妃过去赏玩。不过他老人家虽说事多,但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孝顺。

其生母季氏和嫡母冯氏患病,朱冲秌都会“刲股和汤以进”。其兄韩恭王寝疾之时,襄陵王每天都在病榻之旁侍奉汤药,史称“衣不解带,目不交睫”。莫不是他老人家对哥哥太好,以至于觉得大侄子不够孝顺?对于这样的宗室典范,英宗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赐书予以褒奖。

当年六月,襄陵王上奏朝廷,称想派人去南京祭告韩宪王坟园,希望皇帝陛下能够特批。儿子祭奠先父有什么问题吗?别说,还真有。韩宪王是韩藩始祖,而襄陵王虽是其子,但已经分家,按照周礼“支子不祭”的原则,他不得祭祀其父。

青年明英宗剧照

我们再举个例子,永乐年间周王朱橚在王府之中奉祀太祖朱元璋,遭到其兄朱棣的严厉训斥,认为此举“不可为孝”。不过考虑到韩宪王坟园毕竟远在南京,襄陵王时隔多年派人前去祭奠不算过分。而且英宗刚刚嘉奖了朱冲秌的孝行,因此这次予以了特批。

辛巳,襄陵王冲炑奏: “臣自幼随兄之国平凉。有父宪王葬于南京向山之原,年久缺于展省。臣分居支子,不敢致祭。今欲令人赍香帛前去祭告,以尽追远之情。”上嘉其孝,特允所请。—《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五》

乐平王朱冲烋

朱冲烋,生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生母赵氏。其兄朱冲(火或)在宣德年间便曾经请求迁国江南,遭到了宣宗的拒绝。相比较而言,朱冲烋对南方的渴望更甚于乃兄。

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九月的时候,朱冲烋生了一场大病,平凉府当地的医生对此束手无策。继位不久的小皇帝闻讯之后,从京中派出太医,这才把乐平王给救了回来。然而次年年底,朱冲烋旧疾复发,英宗不但再次派出太医,还附赠了许多药物。

戊午,书与乐平王冲烋曰: “闻叔祖旧疾复作,亟命太医院择精医者一人往视,兼奉药品及丸散七十余斤。尚冀善加调护,用副朕亲亲之意。”—《明英宗实录卷三十七》

平凉崆峒山

到了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年底,乐平王向朝廷上奏,称自己体质柔弱,实在难以忍受边塞的风霜。虽蒙皇上派太医调治并赐以药物,然而一到冬天就会复发。因此朱冲烋提了一个请求: “乞移温暖之地”。

英宗也很尴尬,改迁封国并不是没有成例,不要说韩王本来就是从开原改迁平凉,就是自己继位以来也已经有襄王自长沙改迁襄阳,淮王自韶州改迁饶州。可再怎么说这些都是亲王,而此前迁居别处的郡王,要么是朝廷有意打压强藩,比如晋藩的高平王、平阳王、庆成王、永和王。要么是本身有罪,比如周藩的汝南王,蜀藩的华阳王。像乐平王这样为了治病请求迁国,在大明王朝的历史还没有先例。因此小皇帝考虑再三,还是婉拒了朱冲烋的迁国请求。

上以书谕之曰: “封土,祖宗所制,岂敢改易?况平凉未必甚寒,惟安心调摄可也。叔祖亮之。”—《明英宗实录卷六十二》

既然不能迁国,那改善生活条件总可以吧?乐平王接着又提了几个要求,其一本府修理房舍缺少人手,希望借调安惠王守坟校尉。其二我身子弱,希望朝廷再派太医过来。

安惠王坟园出土文物

英宗想了想,没有全部同意。安惠王朱楹,太祖二十二子,分封在平凉的第一位亲王。因其死后无嗣,韩王家族这才改迁于此,就连王府也是在原来安王府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守坟校尉来自于原本的安王护卫,朱楹身后的祭祀活动全靠他们维持。所以皇帝对朱冲烋予以了严厉批评,认为他这个请求“于礼尤为未可”。至于医者倒是小事,太医自然不能常驻乐平王府,从附近医学选取一人送府听用即可。

到了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朱冲烋再次上奏,提出平凉府物资匮乏,想让本府教授去福建、两广一带采购货物。其实说来说去乐平王还是想去南方,这次不排除是想让人先去踩点,所以皇帝也没有同意。

礼部尚书胡濙等奏: “乐平王冲烋言日用窘迫,欲令本府教授给批,差人往闽广等处贸易货物,以为服食之资。稽无旧例,未敢轻许。”上命第依旧例行。—《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五》

和生了六个儿子的襄陵王相比,乐平王的生育能力稍差,只有三个儿子。在长子朱范场、次朱范(土鍐)成婚之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的时候轮到了第三子朱范㙏。

成年明英宗剧照

虽然《皇明祖训》规定首封郡王的岁禄为二千石,但朱冲烋的岁禄只有一千石,其中本色米更是只有五百石。当年为了操办王妃王氏的葬礼,朝廷特意将他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的本色米临时增加到七百石,才算解了燃眉之急。

这回老三要成婚,乐平王一看自己这兜比脸都干净,咋办呢?朱冲烋琢磨了半天,想出了一个极为超前的主意:预支岁禄,而且要预支父子四人的两年岁禄。英宗都快气乐了,这穷哭得妙啊,行,那就给吧。

壬寅,乐平王冲烋奏: “臣生三子,二子已成家室。第三子欲成婚礼,仪物无从营办。乞以臣父子四人折色禄米钞贯预支二年,庶有所济。”上曰: “宗室所当优赡,不可拘常例,户部其给之。”—《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六》

结语:虽然是洪熙年间之国的亲王,但韩王府的护卫军士人数依然不少。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的时候,宁夏总兵官黄真曾经提出从庆王府和韩王府抽调护卫军和马匹协助备边。黄真的胃口很大,索要的人数高达三千人。英宗认为宁夏官军人数并不少,黄真不好好练兵,老是想着到王府薅羊毛,不许。

和四十五岁去世的兄长相比,襄陵王和乐平王的寿命很长,二王都活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因此他们日后的故事还很多。至于整个韩王家族在景泰年间的故事,我们放到后面的篇章中再讲。

1 阅读:358

冰安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