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共有2位安嫔,始祖皆娶太祖孙女,1位不知所踪,1位一生无宠

雍亲王府王妃 2024-09-24 12:08:53

了解清史的应该知道,大清不管是给皇帝选妃、宗室王公们娶妻,或者是公主、宗室女嫁人,甚至是朝臣们之间的联姻,首先考虑的便是朝政的需要、门第出身,这一点跟明朝完全不同。

比如顺治帝,是满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因为满蒙联姻的需要,所以他的前两位皇后都是来自科尔沁草原的博尔济吉特氏,一位是孝庄太后的侄女,一位是孝庄太后的侄孙女;为了大清顺利入主中原,顺治帝的后宫还有一位汉人妃嫔—恪妃石氏,刚入宫便位居五福晋之首,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皇贵妃董鄂氏,可想而知恪妃对于顺治帝、对于大清有多重要。

再比如康熙皇帝,三位亲封的皇后皆是出身显赫的勋贵世家,第一位皇后孝诚仁皇后是康熙为了除掉鳌拜而娶,第二位皇后孝昭仁皇后是为了稳定满清旧勋世家而娶,至于第三位皇后孝懿仁皇后,是康熙小舅舅佟国维的女儿,出身刚刚崛起的佟佳氏一族。

而同样出身科尔沁草原的莽古斯家族(莽古斯为孝庄的祖父),宣妃一生仅仅止步于妃位,不仅没有康熙的宠爱,更没有机会成为后宫之主;因为康熙一朝时,康熙有意减轻科尔沁草原对爱新觉罗家族的影响,哪怕是皇子宗室王公的福晋也极少来自科尔沁草原。

所以,在大清门第出身甚至比宠爱要重要的多,若是出身低微,即便是再得宠,也很可能因家族出身的缘故而无法被晋封为贵妃、皇贵妃,或者是皇后。比如康熙朝惠宜德荣四妃,均为包衣出身,四妃为康熙生17个子女,都是康熙不同时期的宠妃,但只能止步于妃位;

再比如乾隆皇帝的令皇贵妃魏佳氏,出身内务府包衣管领下人,即便是她为乾隆生六个子女,十分得宠,乾隆将其所生皇十五子永琰秘定为皇储,也没有在其活着的时候将其晋封为皇后。而是在将永琰正式册封为皇太子时,因为永琰的缘故才将其追封为孝仪皇后。就这样,魏佳氏成为大清唯一拥有汉族血统的皇后。

当然门第出身并不意味着结局一定是好的,在大清有两位安嫔,均出身十分显赫。然而结局却不尽如人意,一位不知所踪,连妃园寝中都没有她的宝顶;一位则是一生无宠,夫君在时从未晋封位份。

康熙帝安嫔

康熙皇帝的安嫔是“抚西额驸”李永芳的孙女,李永芳本就出身辽东的将门望族,在太祖努尔哈赤还活着的时候便归顺了大清(后金),是明朝所有边将中第一个归顺太祖皇帝的,所以太祖对其十分重视,便将第七子阿巴泰长女嫁给了李永芳。

就这样李永芳便成了太祖皇帝的孙女婿,大清的额驸。

而李永芳,则是受到了太祖、太宗两位皇帝的重用。

后来,李永芳又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妻侄辅国公翁古,如此李永芳家族在满清初期也勉强算得上是,同皇室互为姻亲。

不过康熙皇帝的安嫔并非阿巴泰长女所生,也就是说安嫔并非爱新觉罗的后代。

安嫔的父亲刚阿泰,年长一些后便跟随清军一起南征北战,多次立下战功。

顺治五年,被授予总兵一职;

顺治八年回到京城后,凭其战功被授予都督同知。

但最终因为属吏侵吞饷银而遭到弹劾,顺治帝将其罢免官职。

虽然安嫔的父亲至死都没有再恢复官职,但是其家族的地位仍在,安嫔的二伯父李率泰,位至大学士、浙闽总督,被封一等男爵。

另外安嫔的五叔巴颜,位至都统,还曾担任满洲正蓝旗固山额真,被封为一等伯。

安嫔虽是汉军旗出身,但作为旗人便可以参加八旗选秀,康熙十年安嫔入宫为庶妃(具体位号暂不确定);康熙十六年,康熙皇帝在将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册封为皇后时,还册封了一贵妃、“七嫔”。

七嫔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贵妃。

而七嫔之首,自然便是后宫第三位的存在,极其尊贵。

若是来日生下皇子、有皇上的宠爱在,晋封为妃、贵妃都不在话下。

而七嫔之首便是安嫔,安嫔之后的六嫔分别为:

敬嫔完颜氏,康熙十年入宫,护军统领完颜.华善的女儿;

端嫔董氏,其父董得贵与伯父董得启,都在满清入关时立下战功,获得诰封,董家因此而发迹

荣嫔马佳氏,康熙二年或者是康熙五年入宫,出身包衣,康熙十六年之前已经生育五子一女

惠嫔那拉氏,同马佳氏一起入宫,在康熙十六年之前已经生育两位皇子

宜嫔郭络罗氏,康熙十六年入宫,进宫便得盛宠,在没有怀孕的情况喜爱便晋封为嫔

僖嫔赫舍里氏,很可能是在康熙十六年入宫,其家族出身尚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

在这七嫔中,端嫔生下一位公主,荣嫔已生六个皇子公主,惠嫔也生育了两位皇子,而且荣嫔与惠嫔入宫的时间比安嫔要早了最少五年的时间,然而大封后宫时,却是安嫔居于首位;可想而知,安嫔的出身在七嫔中有多显赫。

也可见,最起码此时的康熙还是有些宠爱安嫔的。

然而在此之后,安嫔的位份再没有得到晋封,康熙二十年时康熙第二次大封后宫,荣嫔、惠嫔、宜嫔都被晋封为妃,反观七嫔之首的安嫔却仍旧居于嫔位。

康熙三十六年时,内务府为皇太后、皇子公主等准备食物的数量清单中,还有四位嫔,可以确定的是其中有两位是僖嫔、端嫔,另外两位很可能是安嫔与敬嫔。

但是在康熙四十六年的清宫档案记载中,却完全没有了安嫔的踪影。

可见安嫔很可能是在康熙三十六年到康熙四十六年间,不知所踪。

是“不知所踪”,并非病逝。

在康熙后妃清单中,仍旧有安嫔李氏,说明安嫔从未被降低位份。

而在景陵妃园寝中,确实没有安嫔的宝顶。

可见安嫔并没有被葬入景陵妃园寝中,在康熙的后妃中,有两位确定返回了娘家:

一位是四等台吉多尔济的女儿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康熙八年入宫,康熙十六年被族人接回蒙古

一位是总兵官佟国玺的女儿佟佳氏,康熙十年入宫,康熙十六年回了娘家

安嫔李氏也有可能,跟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佟佳氏一样,被娘家人接回了家。

嘉庆帝安嫔

在大清,只要不是皇帝生母的封号,其他妃嫔的封号是可以重复用的。比如康熙帝的荣妃马佳氏曾被封为荣嫔,而嘉庆帝也有一位荣嫔,为梁氏;再比如乾隆皇帝的顺贵人钮祜禄氏,曾被晋封为顺嫔,而道光帝也有一位顺嫔,为辉发那拉氏。

所以到了嘉庆帝时,又出现了一位安嫔并不稀奇。

嘉庆帝的安嫔,其出身甚至比康熙帝的安嫔还要显贵,出身瓜尔佳氏一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苏完瓜尔佳氏家族。其在大清的始祖,是“满清五大开国功臣”之一的苏完瓜尔佳.费英东。

费英东是苏完部长索尔果的儿子,在太祖创业之初跟随父亲索尔果归顺太祖皇帝。

归顺太祖时,费英东25岁,恰好是建功立业的大好年纪。因为骁勇,善于骑射而得到太祖皇帝的重用,慢慢地凭战功被授予一等大臣,并且娶太祖皇帝嫡长子褚英的女儿为妻,成了太祖皇帝的孙女婿。

在太祖皇帝统一整个女真、与明廷分庭抗礼时,立下赫赫战功。

所以在1615年时,费英东位列五大臣,成为大清(后金)地位最高的臣子之一。

太宗皇帝皇太极,将费英东追封为直义公,爵位世袭;并且在崇德元年皇太极建立大清时,下旨费英东与额亦都配享太庙,附葬皇陵。太祖皇帝在世虽然是五大臣,但是真正配享太庙的,只有额亦都与费英东。

顺治帝,将其世袭的爵位晋为三等公;

雍正帝,将费英东追封为信勇直义公;

乾隆皇帝,将其爵位晋为一等公。

费英东信勇公家族的大宗便是嘉庆帝安嫔这一支,安嫔的玄祖父倭黑是费英东第十子查喀尼的儿子,承袭家族三等公爵位,娶宗室女为妻,为和硕额驸;

安嫔的高祖父傅尔丹在康熙二十年时承袭三等公爵位,被授予散秩大臣之位。

在康熙晚年率兵出征准噶尔,大获全胜;

雍正年间,再次率兵出征准噶尔,因兵败而被弹劾;乾隆朝复起,在大金川之战中立下功劳;

傅尔丹之后,便是安嫔的曾叔祖兆德承袭三等信勇公爵位,而且兆德也娶了宗室女为妻,为和硕额驸。兆德之后,便是安嫔的叔祖福瑞承袭公爵爵位,并且坐到了兵部尚书的位置上;至于安嫔的父亲安英,是乌里雅苏台将军福兴的儿子,福瑞的侄儿。

因为乾隆皇帝,将费英东的爵位晋为一等公,所以安嫔的父亲安英承袭的是一等信勇公爵位。

安英病逝后,便是安嫔的兄长黑龙江将军盛贵来承袭一等信勇公爵位。

正因为出身如此显赫,所以安英的女儿,除了安嫔外,还有一个嫁给了康熙皇帝第五子、恒亲王胤祺的曾孙绵琚为妻。

嘉庆三年,安嫔十五岁时入宫,被封为安常在,居住翊坤宫。

向安嫔这样出身勋贵家族的女子,刚入宫最起码也要被封为贵人,甚至是直接被封为嫔;然而安嫔却仅仅居于常在之位,常在之上还有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与皇后六个等级,可见安嫔刚入宫时的地位有多低。

而安嫔之所以如此,其实跟其家道中落有关系。

安嫔的祖父福兴还是乌里雅苏台将军,但是到了安嫔的父亲安英这一代,仅仅是承袭了信勇公家族的爵位而已。可以说到了安嫔的父亲这一辈,只有一个显赫的世袭爵位,家境贫寒。若非安嫔佟国选秀入宫成为常在,另一个姐妹嫁给了恒亲王胤祺的曾孙,很可能会被娘家用来抵债。

既然安嫔的家族已经家道中落,能够册封为常在,确实也算不错的结果了。

向安嫔这样没有娘家支撑的后妃,想要晋封位份便只能靠皇上的恩宠。

而安嫔侍奉嘉庆帝22年时间,却备受冷落,所以一直到嘉庆帝病逝,也从未被晋封过位份,仍旧居于常在之位。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病逝,道光帝继位。

道光帝继位后,便晋封为安常在的位份,不是晋封为安贵人,而是连升两级,直接晋封为安嫔。

道光九年时,道光帝前往盛京,此次跟随道光帝一起的除了皇太后(嘉庆帝第二位皇后孝和睿皇后)、皇后(孝慎成皇后,道光帝第二位皇后)、全贵妃(道光帝盛宠的贵妃,道光帝的第三位皇后孝全成皇后)外,还有一位先帝安嫔。

在此之前,大清的皇帝东巡盛京祭祖,从不会带着太妃一起;即便是道光帝真的想要带太妃的话,也理应当是一些位份比较高的太妃,但为何是安嫔呢?

其实这跟皇太后有关系,皇太后钮祜禄氏是大清开国功臣额亦都的直系后裔,出身十分显贵。

而此次道光帝祭奠的王公功臣,除了皇太后先祖额亦都、武勋王扬古利、克勤郡王岳托外,还有费英东。安嫔作为费英东的直系后裔,跟随皇太后一起去祭祖,也是理所应当的。

道光十七年,安嫔病逝,终年53岁,被葬入昌陵妃园寝。

2 阅读:86

雍亲王府王妃

简介: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书,更喜欢畅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