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国祥|课堂三种:乐趣,无趣,了无生趣

才干王营评 2024-10-28 06:56:31

干国祥 | 课堂三种:乐趣,无趣,了无生趣

原创 干国祥 老干肎读会

2024年10月23日 15:01 河南

上午第一二节,听了两堂数学日常教研课。一堂三年级,万以内加减的整理复习;一堂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授课老师说也是复习与整理,我后来看了教材,发现是“例题三”,还是属于新授课。

三年级整理和复习课,教学四平八稳,学生有规有矩,教学如水渠里的流水般缓缓而流。

似乎少了点什么?

当然是乐趣。

可是你会说,新授课都难以上出乐趣,何况复习整理课?

你还会说,我们怎么能要求所有的课是有趣的?我们怎么可以要求所有的教育都是愉悦的?快乐教育是一个谎言,真正的学习注定是困难的!

对,你说到点子上了,缺的与其说是乐趣,不如说是困难与挑战。难道复习整理,就没有困难与挑战?难道学生面对考卷,就没有困难与挑战?

一切似乎已经学过,已经反复练习过,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在做什么?

唯一的无趣,就是我已经知道了,老师却还在唠唠叨叨地讲个不停,还在要求学生用最笨的方法,一遍遍地重复:念,抄,做……

不仅有无趣的复习整理,更有无趣的家常语文课——幼稚简单的一篇课文,即使有几个字不认得,可并不影响学生初读时候就准确把握了大概的意思——至少他内心里完成了理解上的“完形”,如果接下来教师的教学不能提供新的理解,或者某种创造性,挑战性,那么学生从此刻开始,其实就是在扮演守纪律的木头人。

教学的本质,就是学生认知图式在教学前后的变化、差异——无论是质变(顺应,从0到1,解构再建构),还是足够大的量变(同化,从1到万,巩固和扩充结构)。

学习之前,认识总已经发生,这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资源,同时还是学习的障碍。

读《寻隐者不遇》,读成了一个真实的问答对话故事,写的是诗人访客,和守家童子的一问一答,这是学生的初理解,是深度理解的起点、可能、资源,也是妨碍新理解自动涌现的障碍。

写的究竟是谁?一个怎样的隐者?你从哪里(哪些词语)里读出来的?这样的专家式教学提问,打碎了学生的成见与偏见,让更高的理解成为可能。

但这是新授课,不是复习整理课啊。

复习整理课,要让学生生成的,是“复习和整理”,对具体知识的整理,以及巩固。

所以,它大多数时候确实像是一个量变,是从1到万式的认知结构,但是,就整理能力本身而言,它可能就是一个新的结构。

知识的堆叠并不必然产生系统性认知,整理就是一种超越被整理知识的统摄能力,一种“磅礴万物以为一”的驾驭知识,成为知识主人的能力。

在数学新授课里,尽可能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命名者、发现人和发明人;在复习整理课里,尽可能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知识就像是家里的器具和绿植、宠物,都被主人安放到最舒心的位置上。

无论数位多少,加减法统一不变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统摄之问。每个学生最终必须清晰地说出,说明,让自己成为统摄者。具体的教学组织过程很简单——首先必须是教师有这个意识。

更重要的也许是复习,在万以内的加减上,学生可能犯错、失分的在哪里?或者,速度太慢,影响学习效率的是什么?在程序性完成了统摄理解之后,我们就应该来挑战这种知识的最前沿区域,正确率和速度,就是挑战本身。

于是课堂上同时拥有了两个挑战,一个是新的,统摄之力,或者叫做整理。一个是同一结构的稳固和扩充,或者叫做复习。前者是人人过关,以语言的清晰表述为准,连续两道题说清了,就基本达成了。后者是既是赛马,又是教练指导下的精确训练——以高频率反馈为指引,练习,反馈,练习,反馈。

此刻不做题,难道非得课后去低效率去反复做题?低效率,就低在无法即时反馈——AI在这点上反而更有优势。

乐趣来自哪里?

来自认知受到了挑战,却最终完成了更高级的完形,获得了更高级的结构。

无趣是什么原因?

是认知在已知的地方不断原地踏步,也没有人告诉他如何去改进。

还有一种了无生趣,就是我明明遇到了困难,却没人帮助去解决,只不断提醒我要认真听课,要注意集中,要做个好人——遇到这样的老师,遇到这样的社会,真不如早早躺平。

0 阅读:4

才干王营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