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什么意思呢?
乍看上去,这句话实在是太叫人心寒了。这真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的话吗?我们实在是不敢相信老子会这么说,但事实就是事实,这句话确实就是老子说的。
我们之所以会感到惊诧,一定是受了这句话中的两个词的影响,一个是“不仁”,一个就是“刍狗”。
我们先看这个“刍狗”。刍狗就是年龄比较幼小的狗,也就是狗崽、狗崽子。真的就是这个意思吗?非也非也!我们之所以会把“刍狗”,误认为是狗崽,完全是因为我们混淆了“刍”与“雏”这两个字。
“雏”有“幼小”之意,但“刍”却没有。“刍狗”之“刍”,指的是牲口所吃的材料,所以,所谓“刍狗”,就是用草(比如稻草)所扎成的狗,它是古时候祭祀用的。
不过,就算“刍狗”并非“狗崽子”,而是祭祀所用的草扎的狗,但说起来也不好听啊!天地不仁不义,把万物生灵都当成了祭祀用的刍狗;圣人也是不仁不义,把老百姓都当成了刍狗。
的确,如果这样来理解,这句话确实不好听,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只因为另外一个词,也就是“不仁”,我们可能也理解错了。
这里的“不仁”,并不是“不仁不义”的意思,而是做“无所谓仁义不仁义”来讲。换句话说,这里的“不”,并不是“没有”、“缺少”的意思,而是“无所谓”、“无关”之意。
所以,《道德经》中的这句话,意思是说,天地和圣人无所谓仁义、仁爱,而是会顺其自然,也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就像西汉初期统治者的“无为而治”,创造出了中国封建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文 | 王飞虎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