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国家的各种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富国强兵成了时代的主旋律,作为参知政事的王安石面对国家的现状,意识到只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王安石虽然是儒家文化的传承者,但结合北宋现状和改革需求,扬弃地借鉴了中国古代其他学派的治理思想,将治国思想贯穿到国家改革与治理之中,系统化地提出自己的治理理论,但将治国思想贯穿到国家改革和治理中,从这个意义上讲,王安石的思想具有独特性和时代性,其范围更广阔,领域更宽广。
王安石的国家治理思想,集中体现在国家治理方案上,而这些国家治理方案,对北宋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而,王安石的思想在北宋乃至中国整个历史时期,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不仅体现了以民为本、经世致用等古代贤者治理理念,也包含着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等解决封建国家现实问题的举措。
虽然王安石的治理思想是封建时期的产物,带有局限性和时代性的色彩,但以国家治理的视角,去了解王安石的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想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是政治、经济等时代大背景的集中反映。王安石生于北宋中期,公元1021年,他的治理思想既吸收了前人智慧的精华,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他生活的时代,为他后期执政时期所进行的治理实践,奠定了深厚的现实基础。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商品经济不断地发展,到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透过商业发展最为繁华之地——东京汁梁可以窥见一斑,宋代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留存至今,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大繁荣。
北宋在建国之后,便大量地开科取士,这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文官队伍庞大,在当时,以文人为主体的封建官僚待遇十分优渥,这不仅表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他们身处较为宽松的文化氛围中,以至于后世认为宋代是文人的乐园。
在这种宽松的政治背景下,宋代士人对政治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宋代士人的政治社会意识普遍强化,对国计民生强烈关注。北宋文人留下的文学作品,大多都表达了其对政治的不同见解。
宋朝时期的皇权、相权和台谏官三者总是相互制衡,因为在制度上,文官并没有什么能制约皇帝,因而“祖宗之法”就是文官们,对皇帝行为进行约束的手段之一。
有鉴于此,宋代的统治者就十分尊重文官的意见,文人的地位也就有了保障,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只会随之而增加,不仅敢与皇帝对峙,而且认为天下事就应该与士大夫共治。
台谏官制度在宋真宗时代的职责与权力有了明确的保障,台谏可以“风闻言事”,并且即使所言之事有误也无需承担罪责,这种制度更加促使了文官们大胆地直言进谏。王安石敢于针砭时弊,敢于提出改革建议,与这种良好的政治氛围是分不开的。
在文以靖国的政治文化之外,统治者对政治环境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孟子曾说, “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商朝开国之君商汤对于伊尹,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对于管仲,都是先赏识他们学识,继而任用他们为官。
在专制政体之下,政治家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就是要取得君主的信任,由此可见宋神宗对当时政治环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宋史》中记载神宗非常贤德,天性友爱孝顺,对自己的母亲与祖母十分恭敬,总是垂拱而侍,对老师也是充满尊敬与崇拜之意。
待到执掌政权之后,仍旧可以保持做事谦恭谨慎的态度,敬畏朝臣,体察百姓疾苦。宋神宗的个人品质与道德,我们毋庸置疑。在国势上,神宗皇帝也是一心思变,意图振兴。
他崇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实践赵武灵王主张胡服骑射的果断英勇。他为大宋几代以来不断被外族欺辱而感到羞耻,不满于宋朝积贫积弱的悲惨现状,日夜思考如何振兴大宋的良策。
把学习尧舜,成就千秋伟业作为自己志向的神宗皇帝,他的雄心壮志、居安思危可以说已经昭告于天下,他最需要的是有一个可以改变国家局势的人。
王安石把他的地方官从政经验带入朝堂,并依靠他本身几世难得的罕见才干,正好契合了一位志在有所作为的神宗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