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对大学生有什么用?这也许是大学生读者开篇就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大学时代有那么多知识要学,为什么非修大学美育课程不可?其实,不妨先说明这一点:大学时代如果没修美育课程,短时间看什么也没缺。但是,假如放长时间去衡量,即从人的一生的人格完成度看回去,那可能就“亏”大了:缺失了一名高素养公民不可或缺的要紧事——一种健全人格所需的美好心灵的养成之道。这绝非耸人听闻之语。
大学时代应当是这样一个时代:大学生在以广博的视野去自由地吸纳全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预备融入即将到来的知识创新过程或社会职业发展行列之际,能够注意运用大学校园所提供的多种资源对自己进行美育,涵养美好心灵,促进健全人格的定型。在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运用大学美育课程资源进行自我美育,对自己一生的人格发展有着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独特而又重要的价值。
于是,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大学美育课程应运而生。作为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美育课程要向大学生讲解有关美育的基本知识。至于与美育紧密关联的美学原理以及艺术学原理问题,我主编的《美学原理》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以及《艺术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分别有所论述。读者可将本书与上述两书参照修习,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按照我的理解,大学美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像过去有些课程和教材那样仅仅满足于静态地传授美学知识,而是要涵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人格修养。大学美育要协助大学生在人格定型过程中运用美育手段去完成人格定型任务。
本教材的主要特色在于,有意识地舍弃仅仅对大学生讲授美学知识的老路子,转而从大学生人格养成途径出发阐述美育问题,目的是让美育真正成为大学生人格养成的有效途径。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10月15日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围绕“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文件精神组织编写,力求切实适应新时代大学美育课程教学的需要。
大学美育,在这里被理解为依托美学知识体系而对大学生进行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和艺术美等审美形态养成的过程。本书的主要论述体例如下。首先,在大学美育的理念、目标、属性、功能等方面加以开拓,探讨中国式美育传统、美育境界和美育模型。其次,论述自然美育、社会美育、科技美育、艺术美育的基本内容。特别是以艺术美育为主,通过丰富多样的古今中外审美案例赏析,帮助大学生导向个体美好心灵的养成,抵达文心涵濡的目标。再次,专门就近年来社会影响越来越广泛的网络艺术美育问题展开论述。最后,讨论教师角色与美育问题,以便为将来可能走向教育岗位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美育知识和技能储备。
本书在编写体例与论述上有自己的追求:一是理论表述简赅,切忌繁复和过于思辨化;二是注重案例赏析,加强文本分析,突出文心涵濡题旨;三是语言浅显易懂;四是各章都设有“本章摘要”“思考与练习”“深度阅读书目”模块。这些都是为了尽量有助于大学生读者的课程学习以及自修。
王一川
2021年2月19日于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王一川主编,郭必恒副主编
定价:49.80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0月
内容简介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美育直接与其人格养成有关。《大学美育》的主要特色在于从大学生人格养成方式出发阐述美育问题,目的是让美育真正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人格养成途径。大学美育指依托美学知识体系对大学生进行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和艺术美等审美形态养成的过程,能通过丰富多样的审美案例赏析帮助大学生导向个体美好心灵的养成,其目标在于文心涵濡。其中艺术美育问题是论述重点,具体分为中国古典型艺术美育、中国现代型艺术美育、外来型艺术美育、艺术门类美育等。此外,本书专门就网络艺术美育以及教师角色与美育等问题展开了论述。
本书全彩印刷,配有教学课件,是为适应中国美育发展新趋势和新需要而编写的大学美育课程教材,既便于大学生修习,也便于学生之外的读者阅读。
编者简介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暨文学院教授。曾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院长。现为教育部高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主要领域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美学、影视批评。著有《修辞论美学》《艺术公赏力》等。主讲课程“文学概论”“美学原理”“艺术学原理”等。主编教材《文学理论》《艺术学原理》《美学原理》《美学与美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