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是孔笙担任总导演,孙墨龙、刘洪源导演,王凯、杨烁、董子健、杨采钰领衔主演,张佳宁、练练主演,许亚军、黄觉、刘丹、宁文彤、李光洁、谭凯、苏小明、姜冠南友情出演的当代剧。
该剧如今已经播到了第12集。最新的剧情依然围绕着宋运辉带彭阳厂的工人研究竹胺展开,附带聊一聊雷东宝的广交会之旅和杨巡商业上(惨败)的剧情。
虽然我们这些剧粉看宋运辉这条线看得津津有味,但我发现周围的原著党都开始坐不住了,在他们看来,彭阳线编剧原创的还可以,但是本季的主场明明在东海厂,如今剧情都过半了,小辉还在捣腾竹胺的事,剧情节奏太慢,他们有些受不了,同时,他们也开始担忧剩下的剧集够不够讲完东海线和梁宋的感情线,怕被导演砍了,他们很着急。
小编虽然不是原著党,但逛该剧相关贴吧和论坛比较多,对剧集原著中后面的走向有一定的了解,我觉得本剧导演之所以安排这么多原创剧情其实是有原因的,今天的这一期内容,小编就这个问题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直接说结论,我觉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导演和小说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不一样。导演心里的主线,是复盘那个时代的经济变迁,而不是什么低俗的金手指爽文。
90年代中后期,对于老百姓来说最重大的事情就是国企体制改革、下岗潮以及随之而生的各种乱象,如果对此轻描淡写而对男主升迁大书特书才是本末倒置降低格局。
可能有的观众看到这里会说,外贸、东海的合资难道不也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吗?
对于这些观众,小编想说的是,90年代外贸只不过是小试牛刀,对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影响并不明显,主要受益人群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真正外贸起飞是在加入WTO之后。
至于东海的合资线也不是当时经济形态的主流,甚至从90年代之后到现在的影响力都落后于民营、国企和加入WTO之后的外商独资企业。
90年代国企改制才是对城市居民影响面最大的事件,还有其中被吞的国有资产形成的银行坏账更是全中国老百姓花了十年以上来买单。
做个最简单的试验,你现在在路上随便拉一个40后-80后这个年龄段的城市居民问一下,他们对90年代的记忆是什么,回答下岗潮的人肯定比回答外贸合资的人多的多,这就是对以上质疑者最好的回击。
(本期节目到此就结束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该剧的剧透彩蛋或是线索分析、人物解构,赶快关注小编吧,也欢迎大家来文章下的评论区,加入本期内容的讨论)
原著就尼玛好像没有彭阳,宋运辉一直在东海,雷东宝中风瘫痪,什么宫书记也没有,老徐人家直接进京当官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