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入殓师,11年送走5600名逝者:生命来来往往,没有来日方长

九木的生活 2024-03-30 00:44:48

01

“你能告诉我,死,到底是什么样子吗?我害怕……”

这是最新的爆火剧《三悦有了新工作》快要结尾中,小斌问三悦的一个问题。

才12岁的小斌,患上了白血病,生命已经接近尾声。

而三悦是这样回答的:

“我们买好票坐进摩天轮,从最底下慢慢升上来,升到最高,看到最漂亮的风景之后,又要慢慢降下去,和风景告别,和一起看过风景的人告别,等到降到最底下的时候,我们就把摩天轮里的位置,让给其他人,这就是死。”

很形象,很生动。

把冰冷的死亡注入一丝柔软,帮助一个充满恐惧的小孩直面生命的最后一程。

而这个问题,其实在第一集时,开寿衣店的大姨也解答过:

“你看这条道,黑黢黢的,然后就是你自己一个人啊,不能拐弯,也不能回头,只能往前走,就这条道,一直走到黑,这就是死。”

这个回答听起来十分的残酷。

但同样,它其实也是在给了我们生的勇气。

和很多现在的年轻人一样,三悦一开始很“丧”。

不愿意工作,爱吃垃圾食品,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想要躺平……

还有,对生命缺乏珍爱之心。

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生命。

在听到对方说自己肺癌晚期时,她甚至还有些许羡慕。

因为,可以理直气壮地当一个废物、可以没有什么负担地等待死亡降临。

而在阴差阳错之下,三悦进入了殡仪馆工作。

一开始,她毫不在乎,不想共情往生者和家属。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殡仪馆工作的三悦,每天都在不断地迎接死亡的到来,每天都在见识各种生离死别的故事。

她渐渐意识到——

原来死亡不是一瞬间的事情,前方有无尽的遗憾,身后是无尽的悲伤。

原本对生活了无希望的三悦,对死亡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死亡是活着最好的老师。

这份工作,让三悦从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到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在最后,三悦终于从被父亲抛弃的创伤记忆中解脱,和母亲达成了和解。

从只想躺平,到说出“活着还是挺好的”,变得对生活重新充满了热爱。

中国人忌讳谈生死。

一听到关于死亡的话,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觉得晦气。

但其实,认识死亡之后,人才有了真正的生命。

02

在某社交平台上,有这样一位“网络入殓师”。

点进去看,这似乎是一个“阴气”很重的账号——

上面发布的几乎全部是逝者信息,关注的也多是亡者的生前账号。

从2011年开始,11年来,三代博主坚持无偿为逝者整理人生,给他们在互联网上“立碑”。

被记录下的大多是一些最平凡的人。

他们从前是父母、伴侣、伴侣,他们有着各自的人生,可最终,他们死于疾病、意外,或是自己选择放弃。

她出生在1989年。

有偶尔会拌嘴但总体关系和谐的丈夫,有3个孩子,大儿子12岁,二儿9岁,小女儿才4岁。

她有着平凡的生活,每天去厂子里打工,赚的是计件的辛苦钱。

除了上班、做饭、做家务、带孩子外,她没有太多自己的时间,或许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睡前刷一会手机。

可一场大火,让她的人生走完了。

她是来自俄罗斯的姑娘,不远万里嫁给广西小伙。

2018年他们相识相恋并结为夫妻,可一场疫情让他们分别了三年。

等到他们重逢时,死神却也按下了倒计时。

在归家途中,她突发了急性肺动脉拴塞,永远停止了呼吸。

按照两人曾经的约定,他捐出了她的器官。

在为4名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同时,也以另一种方式与他相伴。

她叫濛濛。

她是辽宁人,在七八年前去到韩国生活,在那里成家立业,并有了一个五岁的宝宝。

和大多数妈妈一样,她喜欢旅行、读书,会在朋友圈里晒娃,分享自己吃过的美食、看过的美景,和那些读过的书。

在万圣节那一天,她本想着与朋友好好聚一聚。

可她的生命,却停留在了那一条逼仄狭窄的巷子里。

“我的朋友,18岁,2017年3月9日,她和她的未婚夫死于车祸”;

“我亲爱的姥姥于2021年1月30日晚上七点离世了,我和表妹都被困在澳洲……我错过了最好的告别时机。”

“我儿最爱吃红烧肉了,等妈妈见到你亲手做给你吃。看你吃得香,满意的样子,妈妈也很开心”

……

在逝者如斯夫的微博中,这样的话语很多。

每一条的字数都不多,很平淡,但背后却是一份份遗憾、悲伤、温情。

他们不再是新闻中的一个数字,也不是通报中的某某,而是一个个真实立体的人。

当他们存在于虚拟世界,生者的每一次翻阅,都如久别重逢。

03

前些天看到一个新闻,瞬间触动了我。

微信上可以立遗嘱了。

中华遗嘱库开通了“微信遗嘱”小程序。

用户可以用文字、照片、视频的方式,创建“幸福留言”。

按照用户约定时间,中华遗嘱库将会把留言寄送给留言对象。

据不完全统计,开通3天时间里,就有5326人通过微信写下了“遗言”。

留下微信遗嘱的人当中,有仍在为了病人争取生命的白衣天使;

有为疫情献出一份力量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

更多的,是那些生活中的普通人。

疫情之下,生命之于他们有了前所未有的分量,于是纷纷把最想嘱托的话,写给了最牵挂的人。

有妈妈给孩子留言:

“宝宝,妈妈永远爱你。妈妈在外面很辛苦,但回家有你等着我,我就不累了。

妈妈希望你健康,平安和乐。如果有一天妈妈遭遇不测,妈妈名下的房子,转到你名下,归你所有,其他的就你爸爸处理好了。”

也有女儿对妈妈说出感激:

“作为母女可以像朋友一样相处,彼此有共同语言,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只要是方向正确的事你从来不会阻拦我,爱你哦。

顺便说一句,我那些专辑、海报、各种周边都是限量的,千万别误扔。”

也有人写下对爱人的依恋:

“愿余生身体健康,万事随心,所有的烦恼都与你无关,所有的疾病都能痊愈。如果有来世,但愿依旧可以一起。”

这让我想到了一部很喜欢的电影,《遗忘清单》。

两位主人公,一个是身价千万的富人,一个是普通的汽车修理工。

一个钱财无数,却从来没有真正的朋友和亲人;一个省吃俭用,但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家庭。

快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他们列下一份清单,决定在人生的最后6个月里,为自己活一次,去做这辈子觉得遗憾的事。

去高空跳伞,去飙车

去万里长城,去埃及金字塔

去埃塞俄比亚看野生动物

去喜马拉雅山目睹神迹

去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

在这部电影的评论区,很多人写下第一张“遗愿清单”,写下了想在有生之年实现的事情。

有的人想去听周杰伦的演唱会

有的人想在冰天雪地里吃根冰棍

有的人想带妈妈一起去日本旅行

有的人想开一家花店

有的人想出版一本书

……

乔布斯曾说:

“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

在我们的文化里,不敢讨论死亡,不敢立遗嘱。

但“不知死,焉知生”,不讨论死亡,我们怎么能知道生的可贵。

死亡才是人类最好的发明。

因为人总是在认识了死亡之后,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04

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人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学的死亡,第二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离开这个世界,当世界上最后一个人将你忘记,才是真正的死亡。”

在电影中,描绘了一座“亡灵城”。

那是一座,跟我们想象完全不一样的“鬼城”。

在那里,灯火辉煌,歌舞升平,热闹的酒吧、那些逝去的亲人们,还是生活在一起。

生命似乎并未因肉体的死亡而停止沸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但是能继续‘活’在这个“亡灵城”,并能回人间探亲的条件是:

世界上有人记得你。

原来,连接两个世界的唯一渠道,是记忆。

人的生命虽然有限,却可在记忆中永生。

就像现代诗人臧克家曾经写到的那样: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所以,尽管生命再怎样短暂,只要活得充实一点,只要去尝试那些真正想要的生活,只要去热烈地爱你想爱的人,那留下来的爱和记忆,便可以永存。

很喜欢毕淑敏的一句话:

“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

那么,从这一刻起,请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吧。

不要等到来日方长,就从现在开始。

请勇敢去爱,大声向你所爱的人表白;

请学会包容,最亲密的那些人,不要因为一两次不合就心生间隙;

请尽全力去珍惜,每一时每一刻,都要做好自己的事,过好自己的生活。

请点亮“在看”,告诉所有的人——

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

0 阅读:0

九木的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