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今年28岁,已经在鲁南一个政府单位工作了四年。
眼下,他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单位里要搞竞争上岗,他得和另外35位同事一起,通过考试和面试来争取单位仅剩的几个编外名额。
“我心里有数,这可能就是我最后搏一把的机会了。”小陈暗自思量。
而小陈的大姐小晶,是一个县医院的护士,已经做了近10年的编外工作,最近也被通知要离开医院。
面对政策她没什么选择,而是直接转行到了一家私人企业干财务,虽然收入跟以前在医院时差不多,但她特意避开了医院附近的地方,生怕哪天出门就碰见了以前的同事,心里不好受。
说起来,近些年,好多地方的政府都在优化行政体系,精简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编外人员,像是辅警、城管、老师、护士这些职业,好多都被列在了清退名单上。
在简政增效的大环境下,这么做,是为了让行政资源更合理地分配,让工作更高效。
可是,对于小陈和小晶这些人来说,这清退的决定就像是晴天霹雳,他们这么多年的努力,依然很难固定的留在编外。
这股清退的风潮,动静可不算小。
从前年湖北省房县对编外人员的清理,到2023年安徽省桐城市的规范工作座谈会,再到湖北省利川市公开宣布的301人清退,规范编外人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此外,中国机构编制网发布的信息显示,连中国人民银行也在行政编制上进行了精简。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江苏、山东、江西等地,数量多达上万名甚至几万人。
为啥会有这股清退潮呢?另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地方财政紧张。
经济发展快了,地方财政压力大,得想办法省钱。再一个,编外人员多了,工作效率上不去,资源也分配不均,得整治整治。
被清退的人,啥职业的都有,辅警、城管、老师、护士,虽然干的活儿不一样,但命运却出奇地相似——都得走人。
这对他们来说,可不是小事儿,没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对整个家庭都是个大打击。
当然,咱们也得看到清退的好处,机构优化了,效率提高了,服务也能更上一层楼。
但话说回来,这清退也不能太简单粗暴,得慢慢来,得公平合理。
政府和社会得对被清退的人负责,给他们合理的补偿,帮他们找新的工作机会。
不能让人家辛辛苦苦干了这么多年,最后啥也没落下。同时,这些机构也得自己争气,别清了人之后又搞出冗余和臃肿的问题来。
说到底,清退这事儿,得兼顾各方利益,在实现行政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政府工作更高效的同时,也让相关关联人员有个缓冲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