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攻坚未拿下陈明仁,洪学智阐明失利原因:原定作战方针被改变

漫步史书 2024-06-24 09:30:00

1947年初,原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司令员陈光北调离,原黑龙江军区司令员洪学智调任六纵司令员。

应该指出的是,在1947年初这个时间节点里,东北民主联军频繁的调换了下辖各主力纵队的司令员,其中包括一纵司令员万毅调政委,李天佑出任一纵司令员。

众所周知,这是东北民主联军准备打打仗的前奏。

从同一批被调职的人中,像李天佑原来就是红一出身,比较能打,与林总也熟悉,韩先楚调任三纵司令员,是因为之前在四保临江作战中表现突出。

当然,被调离的人中,除了能力原因外,也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资历问题、身体原因等等。

不过,像洪学智这样调六纵任司令员,还是比较突然的。

洪学智原来是红三军团出身,与林总算不上很熟悉,似乎无论是抗战还是初入东北期间,也无显赫战绩,突然调到六纵,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因为,六纵组成绝大多数都是原来黄克诚的新四军第三师,而洪原任第三师副师长。

过去六纵虽然是东北民主联军成立较早的主力纵队,但战绩一直不佳,调整纵队司令员,也是希望六纵能改变过去的颓势,真正挑起大梁来。

出乎意料的是,洪学智上任六纵司令员后,很快迎来了两次失利。

1947年2月下旬,洪学智指挥六纵加配属的两个炮团发起了德惠战斗。

值得一提的是,此战为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在东北首次发起的攻坚作战。

战斗的结果自然是不尽如人意,因为我军并不熟悉步炮协同作战,加上当时守德惠的是国民党军新一军本身就比较擅长利用自身火力。

考虑到杜聿明已经增兵,东总决定撤离。

显然以东北民主联军当时的实力,尚无法进攻敌人守备坚固的城市,只是从后来情况来看,东总显然没有吸取教训。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后,国民党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中,东北民主联军获得了较长的喘息时机。

1947年夏,为了配合关内战场,沟通我北满与南满、东满、西满之间的联系,东北民主联军决定发起夏季攻势。

从5月13日开始,东北民主联军出动,在四平以北、长春以东地区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攻,与此同时,冀察热辽军区7个旅向锦州至承德铁路和北宁铁路出击,一配合主力作战。

一个月内,国民党军被打的首尾不能相顾,只能将主力收缩在长春、四平、沈阳等大城市。

考虑到四平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险要,因此在夏季攻势结束前,东总决心以一部兵力夺取四平,以争取更大的胜利果实。

根据东总指示,三战四平部队为一纵、六纵以及西满军区三个独立师(西满纵队)。其余四个纵队、5个独立师和2个骑兵师等17个师布置在四平以北、以南地区打援。

从整体上来看,应该可保万无一失。

根据战前侦察的情况,四平国民党守军为陈明仁的71军,该军虽然实力较强,但四平之战前下辖各师就已经数次被我军歼灭过。

尽管71军各师都进行过重新整补,但实力大不如往昔,更为关键的是,在我军夏季攻势中,敌人考虑到长春危急,特意调71军所属的88师、91师增援,结果增援途中遭到我军伏击,大部分损失。

根据陈明仁回忆来看,当时他并不想死守四平,原因无他,手里兵力太单薄,但蒋介石专门发来电令,要求他死守四平,陈明仁无奈,也只有遵从。

形势确实对我军极为有利。

不过没想到的是,后来打起来以后,情况和想象的完全不同。

洪学智的六纵虽然是打四平的主力,但在最初其实只有17师一个师参加了四平攻坚战,另外两个师部署在四平以南打援。

1947年6月4日,洪学智接到东总命令后,派龙书金率领17师南下参加攻城。

四平攻坚战从一开始就不顺利,特别是在对敌情分析上。

敌71军大部被我军全歼过,战斗力虽然弱,但下辖的87师仍然具备较强的实力,另外四平守军并非只有71军,还有不少地方保安部队,陈明仁在战前就把这些保安团充实到部队,还有原属于13军的54师当时也在四平,归71军调遣。

四平守敌总数在3.5万余人。

1947年6月24日,洪学智接到东总命令,调六纵剩余的两个师也投入,攻城总指挥也从原来一纵司令员李天佑换成了洪学智。

洪学智多年后再回忆录中,详细的讲了一纵、西满纵队(辽吉纵队、邓华纵队)攻城时的情形。

在头三天的激战中,一纵负责主攻的一师、二师虽然也突破了敌人前沿阵地,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突入城中的部队太少,巷战无法形成优势兵力,被陈明仁集中火力赶出。

战斗持续到第二天,鉴于一师、二师出现的重大伤亡,原定是预备队的6纵17师也投入了战斗。

依托于一纵打开的突破口,17师指战员充分发挥了不怕死的精神,一路高歌猛进,打到了陈明仁的军部大楼中,陈明仁仓皇逃窜,陈明仁的弟弟,敌特务团团长陈明信被我军生俘。

得益于17师的战绩,东总还曾专门致电六纵洪学智、杨国夫、刘其人等:

“17师进展甚佳,致慰,望坚决继续全部歼灭此敌。”

不过,我军虽然差不多夺取了四平一半,但陈明仁仍然率残部龟缩四平以东继续负隅顽抗。

有个历史细节这里值得一提。

负责攻城的西满纵队司令员邓华在战前就通过侦察,发现敌人守备兵力充足的情况,并积极向东总谏言,希望能再调来一个纵队攻城。

不过,东总后来并未采纳邓华的建议。

应该说,当时一线指战员都是遵照东总在战前的要求夺取四平。

可没想到的是,仗都打了一多半了,东总突然改变了原来的计划。

根据洪学智回忆,当时东总考虑到四平久攻不下,而敌人从长春、沈阳方向增援的敌人已经走出,决心付出1.5万余人的伤亡代价,尽可能的消灭敌人的援军。

东总向各纵队、各独立师发去指示电:

“四平之战意义重大,东司决心以1. 5万人的伤亡,再血战一个星期,达到完全消灭敌人的目的我南北区阻援部队,应以死打硬拼的精神阻敌增援。放开四平城东北角,让敌突围歼灭之,特敌援兵进至昌图、郭家店后开始大反击。”

考虑到一纵一师、二师伤亡比较大,东总这才把原定打援的六纵剩余两个师调来,连同一纵三师以及西满纵队继续攻城。

也不难看出,四平攻坚战到此时,东总在战略上已经转移了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东总已经决定围城打援,但鉴于四平守敌已经是强弩之末,所以东总在6月25日给洪学智六纵的指示电仍然是:

“洪、杨、刘:城东之敌抵抗的顽强性,显然已大大减低,希望你们很好组织进攻,把四平打下。”接此电报后,我与杨国夫、刘其人研究了坚决打下四平的部署。”

可东总忽略了敌人负隅顽抗的程度。

当时四平以东,敌人为了负隅顽抗,修建了很多单人地堡,并用交通壕、地道把所有的房屋连起来,使得我军进攻的难度大大增加。

不仅如此,针对我军进攻,陈明仁还做了两手准备:

一、集中优势火力,打击我军增援的二线部队,隔断我军一线、二线之间的联系,使得我军前后不能相顾;

二、对我军已经占领的防御区域,则采用飞机轰炸,使我军无法立足。

当然,我军在整体攻城中,也犯了两个错误。

陈明仁后来在回忆录中曾说:

“东北民主联军当时出现两个失误,其一,他们以过往的经验看待我方,始终坚持从突破口出发,不去多突破些地方,从而陷入我方策略中。其二,民主联军的炮火很猛,但炮火射击是分散的,没有集中在突破点,对我们危害不大。”

由于四平攻坚战形成僵持,这给了敌人增援充分的时间。

至6月28日,国民党军增援四平的部队已经抵达四平外围,并张开一个大口袋,企图在四平外围与我军决战,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军只好选择撤离。

洪学智后来回忆四平攻坚战失利,着重强调了两点原因:

“主要原因是改变了作战方针,把攻坚部队调去打援,改为佯攻四平;其次是作战指挥过程中未能很好地进行穿插分割,因而未能打乱敌人,以便分割歼灭敌人,致使敌人步步退守、始终进行有组织的顽强抵抗。”

之前大同集宁战役,晋察冀军区与晋绥军区联合进攻大同,也是在攻坚过程中,临时改变部署去打援,结果造成攻坚不成、打援也不成的境地。

如果四平攻坚战中,东总一开始就采纳邓华增兵的建议,哪怕是打到一半增兵,四平也许就拿下了。

要知道打到最后,陈明仁实际上也是在苦撑,双方就看谁能撑得住最后一口气。

0 阅读:58

漫步史书

简介: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