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说起十二生肖大家并不陌生,生肖以附属的形式与人结合,衍生出丰富的生肖文化,其实若论源头,可能正是来自于五藏山经中的原始山神崇拜。
半人半兽之神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经说过,半人半兽之神是《山海经》山神演化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相比于兽形神,他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的形象,被加入到了“神”的外形符号之中。
这一点非常关键,几乎可以称作是神祇衍变的里程碑。毕竟,这意味着人类在对待万物的探究中,产生了对于自我价值的发掘与认可,算得上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一次重要觉醒。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十二生肖,是不是在如出一辙的基础上又技高一筹?生肖动物与人的灵肉结合,将人类的地位又提升了一个台阶。因为在这里,生肖动物只是人的属相,是人类的附庸,这就相当于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完全觉醒。
比如,十二生肖被用来纪岁,每一年都用一个动物来代表,这一年出生的人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属相。每个人都记得自己的生肖,但生肖对于人们而言,不能代表自己,它只是人们所拥有的文化符号之一。
生肖动物虽然也是神灵,但是人们不会因为具体的愿望刻意求助于生肖,更多的是借助于其美好的寓意,希望自己的生活有好的事情发生,如取一个喜欢的乳名,或规避某些事情发生,如本命年禁忌等等。
山神十二生肖在了解了基本的生肖与图腾之间的关系后,我们回到《山海经》中去找寻那失落的山神。
《山经》共 49 个山神,身体部位出现人身8次,鸟身4次,龙身4次,马身4次,猪身 4次,蛇身3次,兽身3次,牛身1次,羊身1次,虎身1次。其中人身山神出现动物元素龙首2 次,羊角1次,蛇尾1次,虎尾1次,虎爪1次,豹文1次,手上拿蛇2次。
我们仔细数数看,后来的十二生肖中: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第一组里没有鼠和兔,第二组里全都有,第三组里没有猴鸡狗。
很明显,正是有所取舍、增删的。
从山神信仰对后世的影响、《山海经》对山神动物的群体选取,以及山神动物与生肖动物匹配程度来看,足以说明山神动物有强有弱的选择,也奠定了生肖动物选择的基础,直接影响生肖动物最后的确定。
生肖动物最早出现在先秦典籍中,从出土文物和文字记载来看,殷商甲骨卜辞、《易经》、《诗经》都有关于生肖动物的记述,但此时的生肖动物并未形成十二生肖,只是生肖符号。
而“支”最早见于西周之前,而用干支纪年最早文献,则始于春秋时代鲁隐公元年,上层文人用十二地支纪年,底层农民用十二生肖纪时,十二生肖的出现应该晚于十二地支。
1975 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简,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这是目前十二生肖最早的记录,说明此时民间已出现了相对完整的生肖动物。
两汉时期,从王充的《论衡》可以看到,十二动物的名称及其与地支相配的顺序逐步固定下来,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样的搭配。
墓十二生肖俑另外,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在唐宋之际,于墓葬中会经常随葬这样的十二生肖俑,他们顶着各种动物的头,穿着人的装束,又回归到了上古《山海经》时代的人兽结合体的模样,但此时却是动物的脑袋居于主导地位。
关于他们在墓中的作用,学者认为,这些十二生肖俑在墓葬中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它们分别置于墓室四角,东、南、西、北各3个,以鼠为始,以猪为终,按子南午北顺时针方向布置,旨在用它们轮流值班、守护墓主。
但是,这种在墓中摆放十二生肖俑的习俗到宋代之后就不再盛行了,此时更具性价比的纸质明器逐渐取代了陶俑,但我们依旧能够看到这种古老文化的变种:即在一组元代或明代的十二生肖俑中,十二名文官是毫无争议的“人”,但是他们的手里分别抱着的却正是那12个生肖!
可以说,山海经中的山神崇拜,为远古先民带来精神上的寄托与幻想,即便到了后世,人们也依旧希望它们能够发挥余热,哪怕是呆在阴暗墓室的一角,也能让生者慰藉,逝者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