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喜欢编造历史。在他们的历史地图上,经常出现把大片中国领土“划归”到韩国的情况,比如古代的新罗国和百济国,其统治范围从未超出朝鲜半岛,但韩国历史专家就敢把两国的领土“拓展”到中国大陆乃至日本列岛,并冠冕堂皇地称之为“内百济”、“外百济”,“统一新罗”等等。其自高自大沦为世人的笑柄。韩国人不仅觊觎别人的领土,还觊觎别人的文化。
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韩国某专家称“孔子是韩国人”,其基本逻辑是:在远古时代,山东属于东夷部落,因此孔子是东夷人;韩国在远古时代也属于东夷,因此孔子也是韩国人。再比如“汉字是东夷人发明的,韩国是东夷人,因此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诸如此类的逻辑不一而足,令人无语又可笑。
从韩国人的“逻辑”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立论点,就是他们自称远古“东夷人”的一部分。并把这种文化观念灌输给韩国学生们,比如在他们的中学课本里,其划定的“东夷势力范围”不仅包括朝鲜半岛全部,还包括中国东北的很大部分以及山东半岛。“东夷”是中国远古时代的部落族群,与黄帝、炎帝的华夏部落和南方苗蛮部落共同构成华夏文明的基本盘。
可以说,韩国人也自称“东夷”,为他们觊觎中国领土以及古典文化奠定了基本逻辑基础,霸占中华文化而毫不脸红。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韩国在历史上究竟属不属于东夷呢?
要明确“东夷”这个概念,需要从古代典籍中去考索。
02《史记》对“夷”的记载非常笼统颇有意思的是,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史记》,对“夷”的记载非常模糊。比如“朝鲜列传”是从燕人王满进入朝鲜建立“卫满朝鲜”开始的,卫满朝鲜的基本民众构成是真番、朝鲜蛮夷以及燕国、齐国的逃亡者;对于朝鲜土著,司马迁用了“蛮夷”二字。紧随“朝鲜列传”之后的是“西南夷列传”。记载了夜郎、巴蜀、滇等国。司马迁对“夷”的这种运用,曾引起史学家傅斯年的不满,认为他的观点不全面,在《夷夏东西说》一文中,傅斯年写道:
《论语》有九夷之称,明其非一类。夏后一代的大事正是和这些夷人做斗争。此事现在若失传,然一把经典的材料摆布起来,这件事十分明显。可惜太史公当真不是一位古史家,虽羿浞、少康的故事,竟一字不提,为其做正义者所讥。求雅驯的结果,弄到消灭传说中的史记,保留了哲学家的虚妄。
可以说,傅斯年对司马迁的意见颇大。在于他对“夷”的记载很笼统。从普遍意义上说,“夷”的精确所指是“东夷”,但司马迁却用了“西南夷”这个概念,其实是把“夷”笼统化、模糊化了。
当然,历史上对“夷”有不同解释。但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精确”的运用,所谓的“夷”就是指“东夷”。另外一种是模糊的运用,所指的是区别于“华夏”正统的那部分族群,并不在于地理方位的东西南北,因此可以是“蛮夷”、“夷狄”、“西南夷”、“东北夷”等等。尤其后一种运用,是随着“华夏”涵盖范围的不断扩大而扩大的,原来的“夷”变成“华夏”一部分,因此没有成为“华夏”一部分的就是“夷”,比如清末,魏源用“师夷之长以制夷”来指称中国之外的外国:英国、法国、德国,都可以是“夷”。“夷”的外延极大扩展了。
“夷”的第二种运用很容易理解。其实很复杂的是第一种运用,就是作为“东夷”的这个远古部落或群属,其内涵和外延究竟是怎样的?根据傅斯年的研究: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前后,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与“夷人”做斗争的结果,但这些历史事件都被司马迁忽略了。只有明确夏商周——中国的上古三代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夏夷之争”、“东西对峙”(傅斯年语)的结果,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东夷”。也才能解开韩国究竟属不属于“东夷”的历史迷题。
03傅斯年对“东夷”与“华夏”的论述很清晰在傅斯年的专著《夷夏东西说》中,有一个很精彩的观点是: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演进是以黄河、济水、淮河流域为基本地盘的。在这片土地上,地理形势主要是东西之分而没有南北之限。历史与地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中国的这上古三代,大体上分属于东西两个不同的系统:位于东方系统的是“东夷”,位于西方系统的是“华夏”,“夷”和“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这两个系统因对峙而产生斗争,又因为斗争而产生融合,从而促进文化的演进。
这种“东西对峙”、“夏夷之争”的状况一直延续到东汉时期,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发展起来,中国历史才由肇始于上古的“东西之争”演变成“南北之限”!可以说,傅斯年的这个观点很精彩,把中国的上古史清晰化、系统化了。以夏朝为例,“夏夷之争”发生了三个重要事件:
第一,夏后启与伯益争统
伯益是东夷人,与夏启相争,曾一度革夏命,因此这是一次“夏夷之争”。
第二,羿浞与少康相争
东夷的首领后羿反对太康,太康失国,少康的父亲相被东夷人寒浞所杀。少康长大后,在夏后氏遗民的帮助下,攻灭寒浞,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少康积极作为,使夏朝国力大增,史称“少康中兴”。
在傅斯年看来,这也是一次重要的“夏夷之争”。
第三,商汤与夏桀之争
商朝起源于中国东北方,其祖先是否为东夷的一支,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属于东夷,有人认为不属于东夷,没有定论。傅斯年认为:商人虽非夷,但商朝建立后曾抚有东夷之地,并运用东夷的文化,凭借夷人势力而伐灭夏朝。因此,这也可以看做是一次重要的“夏夷之争”。
傅斯年又进一步认为:
周之代殷,秦之攻灭六国,陈项等人攻灭秦,乃至楚汉相争,都可以认为是“夏夷之争”、“东西对峙”的余韵。到了东汉时期,南方发展起来,中国历史才由“夏夷之争”演进到“南北之限”。
换言之,中国远古时代炎黄部落、东夷部落、苗蛮部落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基本盘,经过不断争斗,三大部落走向融合,但这个融合过程并非经过几个历史事件就能完成,而是有一个缓慢的演进过程。比如东夷的首领蚩尤被炎黄联盟打败后,东夷臣服于炎黄部落,但仍是一支强大的力量。按照傅斯年的观点:属于西系的华夏组织力强,属于东系的东夷经济好,文化优越。虽然一时失势,但还是能够凭借文化占据重心,儒家文化影响中华二千多年并非偶然。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东夷是中国远古和上古史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经济、军事、文化上影响深远。
04东夷的辐射范围与“诸夏”相比,组成“东夷”的群属是比较复杂的,傅斯年虽然经过长期研究,但也没有得出确切结论,东夷究竟是属于一个祖先的各个宗系,还是属于不同的族群,仅仅依靠史料已经很难考索。
但是,东夷有两个共同点:
第一,都在东方,其基本盘在黄河下游、济水、淮河流域一带
傅斯年认为:
山东全省境内,及河南省之东部,江苏之北部,安徽之东北角,或兼及河北省之渤海岸,并跨海而括辽东朝鲜的两岸,一切地方,其中不是一个民族,见于经典者,有太昊、少昊、有济、徐方诸部,风、盈、偃诸姓,全叫做夷。
第二,文化相似
无论源于太昊伏羲氏还是源于少昊,“诸夷”、“众夷”、“九夷”、“淮夷”的这一大片部族在文化上都有相似之处,比如伏羲制八卦,伯益善畜牧,高陶善做刑,而所有的夷都以射箭著名。
傅斯年明确指出,东夷的范围跨海而包括辽东和朝鲜两岸。传达出一个重要信息:居于朝鲜半岛上的人也属于“东夷”。司马迁的《史记》对朝鲜半岛历史有记载,用的是“蛮夷”而非“东夷”,且其记载是由“卫满朝鲜”开始的。班固所撰的《汉书》亦是采取司马迁的论调。
但是到了《三国志》,陈寿明确把朝鲜、日本称为“东夷”。不能忘记的是,朝鲜半岛的信史并非从“卫满朝鲜”开始,在此之前还有“箕子朝鲜”。周武王灭商后,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因不愿意臣服周朝,率众五千多人迁徙朝鲜,史称“箕子朝鲜”。在史学界,这段历史没有疑义。
按照傅斯年的观点,周朝攻灭商朝仍然属于“西系华夏”对“东系东夷”的胜利,因为商朝统治范围的很大一部分属于东夷,箕子不愿臣周奔走朝鲜,可以肯定有相当的东夷人进入朝鲜。
《诗经·商颂》有言:“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近些年来有人解读这段话,认为所谓的“海外”是指北美洲,印第安人是商朝遗民的后裔。商朝灭亡后,位于东方的商遗民渡海抵达北美洲。此种论调曾兴盛一时,但历史的发现不是猜想,而是需要实证,没有证据表明印第安人是殷商后裔。
傅斯年认为:《商颂》里所说的“海外”应该距离渤海不远,最近的可能是海外之辽东或者朝鲜。在那时的生产力下,去朝鲜半岛显然更现实。待至卫满朝鲜,跟随王满进入朝鲜的多为“燕、齐亡命者”。
从这些历史事实可以看出,朝鲜半岛上的人很早就与中原王朝有来往,二者是亲戚关系。这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韩国人自称“东夷”,并非空穴来风,也非臆谈,而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
韩国乃至日本的“夷”,也并非清朝魏源所称“师夷之长以制夷”的“夷”,而是与远古、上古时期的“东夷”有紧密联系。历史上,“东夷”这一片的人确实不断往朝鲜半岛移民,给朝鲜当地土著带去更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并建立朝鲜的信史。韩国人自称东夷,确是有依据的。
05本末倒置:韩国人的小心思毋庸置疑,东南亚各国的历史与中华文化密切相关。以汉字为例,曾是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共同使用的文字,后来朝鲜和越南放弃使用汉字,采用本国创造的拼音文字,但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是离不开汉字,他们的古籍是用汉文书写的,法律文书或者名字还是需要标注汉字。
韩国人自称“东夷”后代,确是有一定依据的。但他们耍了一个小心思,就是本末倒置。东夷起源于山东泰沂山区,辐射苏北、安徽东北部、河南东北部、河北环渤海地区、东北的辽东半岛,乃至朝鲜半岛。东夷的根在中国大陆,韩国的“东夷”只能是大陆东夷的一个支脉。
韩国人小心思的一点是,把枝叶当成根脉,模糊韩国“东夷”与大陆“东夷”的传承关系,是大陆东夷文化传承到朝鲜半岛,而非韩国东夷文化传承到大陆。韩国的历史课本中把山东、辽东划归到韩国东夷的“势力范围”中,本末倒置,并从小灌输给学生,这种不严谨的历史态度肯定会留下笑柄:比如有韩国学者认为汉字是东夷人发明的,韩国是东夷,因此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这种逻辑倒错,幼稚的、自高自大的思维,韩国人是真不懂还是故意的?
结语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与朝鲜半岛确实文化相通。比如远古华夏部落是龙图腾,东夷部落是鸟图腾,后来演变为凤凰图腾。韩国人也有凤凰文化,象征权威。凤凰文化也是由中国传承到韩国的,历史的传承关系应该搞清楚。不能因为韩国也有,中国也有,就认为是属于韩国的。
历史应该采取客观态度。以越南为例,历史文化与中国密切相关,这一点与韩国相似,但我们很少听说越南把中华文化占为己有,并本末倒置认为越南文化影响了中国。历史需要严谨对待:谁在先,谁在后,谁是根本,谁是支脉,理清传承关系。惟其如此,才能传达出准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