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黄巾的卢植、皇甫嵩、朱儁,为何到汉末群雄逐鹿时就消失了?

高干历史观点 2024-05-26 01:26:57

文|老达子

本文共3196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烈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汉末三杰皇甫嵩、朱儁、卢植就是这样一群忠臣群雄,他们为东汉王朝起到了输血续命的作用,然而在群雄逐鹿时却相继消失。

他们的一生充满传奇,也留下了许多遗憾。今天老达子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三位~

皇甫嵩

东汉末年,名将皇甫嵩平定了黄巾起义,但随后淡出历史舞台。相比之下,地位更低、名气更小的人却在乱世中活出了自己的精彩。那么,为什么皇甫嵩匆匆谢幕呢?

皇甫嵩的叔叔是凉州三明之一,在凉州地区抗击羌族叛乱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东汉政府眼中,凉州的重要性并不被充分重视。

凉州贫瘠干旱,受少数民族叛乱困扰,丝绸之路的断裂导致更大的贫困和动荡。当地人将资源投入武装,而头脑的培养却被忽视,因此在东汉政府选拔官员时,本地人逐渐失去话语权,朝廷也越来越少关注这里。

而皇甫嵩的家族在当时的凉州地区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他们是少数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帝国上层认可的家族。在凉州地区,这样的家族简直是凤毛麟角。因此,对于这份来之不易的成就,皇甫嵩非常珍视,小心翼翼地呵护着。

东汉政府的骚操作导致百姓与朝廷的积怨日深。在张角的鼓动下,黄巾军提前举事,烧官府、劫掠乡邑,使州郡长吏望风而逃。许多百姓加入义军队伍,声势浩大。

汉灵帝采取措施镇压义军,命各州郡支援京师并任命何进为大将军,采取赦免党人、招募士族和赏赐将士等措施。同时,卢植、皇甫嵩和朱儁分道击讨黄巾军。

黄巾军虽人数众多,但内部分裂,朝廷得以集中精锐各个击破。在对颍川郡的战斗中,皇甫嵩巧妙利用夜间狂风放火,令敌军溃散,最终取得胜利。

随后,皇甫嵩率军平定了汝南和陈国境内的黄巾军。他之所以能轻取黄巾军,一是因为黄巾军初起时并非真正的军队,二是得到了世家豪族的支持。

在广宗的血战中,皇甫嵩趁对方疏忽成功进攻,最终阵斩了三万黄巾军,收获了重大胜利。

随后,他在下曲阳与黄巾军二号领导张宝战死后,彻底剿灭了黄巾军的主力,斩杀或生俘十万余人。黄巾军失去核心领导后转化为流匪,成为各地军阀围杀或利用的对象。

在皇甫嵩红旗报捷之际,汉灵帝病重,任命董卓为并州牧,并交由他统领凉州铁骑。这显示了汉灵帝对董卓的不信任,却又无法直接制衡他。

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劝他对抗董卓,但皇甫嵩选择忍让,最终被董卓牢牢掌控。

董卓逐渐壮大,对皇甫嵩采取两面手段,最终皇甫嵩被迫放弃抵抗。两年后,董卓被杀,皇甫嵩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屠灭董卓全族,结束了与董卓的恩怨。

然而,凉州军仍然强大,王允拒绝了让皇甫嵩安抚凉州军的建议,导致朝廷更加动荡。

最终,皇甫嵩在政治上未能发挥作用,于195年病逝。尽管他是一位忠诚的军人,却错失了在动荡时代做出更大业绩的机会。

朱儁

朱儁出身寒门,靠着自己的天赋与努力一步一步走过来,在那个注重家门出身的时代,他的成功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朱儁的母亲是一位非常有见识的“女强人”,她将儿子送去私塾深造,为其后来的仕途之路打下了基础。朱儁从小就非常好学且孝顺异常,成年后,凭借才学和贤名,获得了县令的赏识,获得一份“吏员”的工作。

尽管朱儁凭借努力与才学获得了一份“铁饭碗”,但他依然是实打实的“寒门”。朱儁在官场上乐善好施、广结善缘,对待敌人果敢狠绝。在大是大非的考验中,他表现出忠君爱国的品质,展现了忠臣良将的风范。

朱儁受命为右中郎将,出任节度使,与皇甫嵩一起镇压黄巾之乱。在与黄巾军波才部的战斗中,朱儁遭遇失败,但随后皇甫嵩率领军队前来支援,最终成功击败了黄巾军。

接着两人合作平定了三个郡,皇甫嵩上表向朝廷推荐朱儁,认为他是平定黄巾之乱的功臣,朱儁因此被封为西乡侯,并晋升为镇贼中郎将。

皇甫嵩真是个好同事,他不仅把自己的功劳让给了朱儁,还获得了封赏。此外,当时太监有意陷害卢植,而皇甫嵩也曾帮助卢植化解危机。

随着张角去世,黄巾之乱逐渐平息,朱儁在后续的清剿中也取得了不少战功。回朝后,朝廷任命朱儁为右车骑将军,并授予他光禄大夫的职位。

董卓进入京城后,对已经成为河南尹的朱儁心存忌惮,不仅妄图占据他的好名声,还一直试图将他收归麾下。然而,朱儁对此并不买账,屡次破坏了董卓的迁都计划。

后来,他还作为内应准备将董卓的势力逐出,但最终被董卓击败。董卓去世后,朱儁因其功勋和德行受到豪杰们的推崇,被任命为太师,准备讨伐李傕,迎接天子。

然而,李淮听信贾诩的计谋,下令征召朱儁入朝。虽然陶谦等人都劝他不要去,但朱儁认为既然天子有诏,就必须前往,于是奉命担任太仆。

后来,李淮郭汜内斗,长安陷入大乱,献帝被劫持到营中。献帝惶恐不安,命朱儁等人去说服郭汜与李傕和解,但郭汜不从,扣留了朱儁、杨彪等人为人质。由于朱儁的性格刚烈,一时之间过于愤怒发病,最终不幸去世。

尽管朱儁的战斗能力存在争议,但他绝对是一位忠臣。在北宋时期编写的《十七史百将传》中,也将他列入其中。

卢植

卢植,涿郡涿县人,出自范阳卢氏。年少时拜大儒马融为师,郑玄和管宁为同门师兄。

他于东汉灵帝建宁年间被征为博士,步入仕途之路。在熹平四年,他与蔡邕、杨赐等人上书奏求正经文字,得到汉灵帝认可,并刻石经典,成为著名的“熹平石经”。

同年,刘备、刘德然和公孙瓒成为了卢植的门生。在九江蛮反和庐江南蛮反叛时,卢植表现出色,先后担任九江太守和庐江太守,以清静为本,深得好评。随后,卢植被征为议郎,参与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升任侍中和尚书。

东汉光和元年,天空出现了一次罕见的日食,给人们带来了异象。卢植趁此机会上书朝廷,针对国家治理中存在的弊政,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他的主要观点包括:首先,应该选拔贤良之人来担任重要职位;其次,要恢复被禁止的一些行为;第三,要预防传染病的流行;第四,必须加强防御以备外敌侵袭;第五,要修正礼仪制度;第六,应该效仿尧舜时代的治国之道;第七,要善于管理下属;最后,要合理分配利益。

卢植在探讨第五个问题时强调:“修正礼仪制度应该召集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就像郑玄等人一样。虽然他们倾向于古文经学,但并不局限于经典中的规定,反而用自己的学识进行注解。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应该清晰地阐述像《尚书·洪范》等典籍,以消除社会的困扰。”卢植提出的这“八策”思想深度广泛,受到朝野人士的高度赞赏,但遗憾的是并未被朝廷采纳。

张角发动黄巾起义时,卢植被推举为北中郎将,成功平定叛乱。然而,朝廷因一次战役的误解,对卢植产生误解,后来他被召回并削去官职。

东汉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汉灵帝刘宏驾崩后,大将军何进谋划除掉权臣宦官,于是召集并州牧董卓,希望借其势力吓唬太后。然而,卢植深知董卓凶残难以控制,必然会带来后患,坚决反对何进的计划。然而,何进并未听从他的劝告。

董卓抵达京师后果然肆意践踏朝廷,还在朝堂上召开大会,企图废黜皇帝另立新君。百官中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发声,只有卢植勇敢地表示反对。董卓大怒,打算诛杀卢植。卢植与蔡邕交情甚好,蔡邕曾被流放北方,唯有卢植为他上书求情。

然而,蔡邕此时已成为董卓的亲信,因此前去为卢植说情。此外,议郎彭伯也劝告董卓道:“卢尚书是海内一位杰出的学者,备受人们推崇,如果现在杀了他,整个天下都会震惊和恐惧。”最终,董卓才没有杀害卢植,只是将他的官职撤销而已。

由于年事已高,身体多病,卢植请求回家,担心遭到董卓的暗害,因此假称从辕门出城。事后果然有董卓派人追捕他,但未能追上。卢植随后隐居在上谷,与外界不再交往。

东汉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卢植逝世。临终时,他命令儿子将他安葬于土穴之中,不用棺椁,只用单帛裹身。共留下六篇碑文、诔文、表文和记述他事迹的文献。

老达子说

汉末三杰在192年至195年期间相继辞世,而此时群雄逐鹿的战局才刚刚展开,因此这三位英雄的凋零和消失并不令人意外。

卢植、皇甫嵩、朱儁都是汉末时期忠诚的臣子,为东汉王朝尽心尽力。然而,由于当时政权已经腐朽到了极点,变局难以逆转,所以他们的努力最终只能以遗憾收场。

0 阅读:6

高干历史观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