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四年八月五日,我偶然间看到一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小学校学生们课间活动的照片,这照片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二十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的中、小学的学校里,能有砖瓦房,那就是最好的学校了。
那时,城市里的很多中、小学校,都是占据庙宇、教堂为校舍而办学的。
那时,学校少,校舍紧张,师资紧张,办公经费更紧张。
城市学校如此,乡村办学就更难啦!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农村上小学。
我们的学校是大队创办的,教师们没有工资,而是挣工分,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就是“民办教师”。
民办教师的学历很低,都是初、高中毕业生。
那时,民办教师们的工分到年底都是取全大队各个生产队的最高值。
那时,公社中学里有公办教师,他们大多都是大学本科毕业,很多都是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名校毕业。
那时,公办教师都是“飞鸽牌”的,他们常常在公社中学干几年,便通过托熟人,找关系等,很快就调进了县城的中学里。
现在,还是接着说我们的小学。
我们小学的校舍是一排五间的泥草房。紧东边是一间狭小的房屋,这是老师办公室。余下的四间房是两个教室。
小学一二三年级在一间教室,小学五六年级则占据另一间教室。
教师讲课时,常常是一节课一个年级讲,没有讲课的年级学生自己自习。
我们全校共有两名教师,一个教一二三年级学生的语文、算术,另一个教五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算术,我们全校学生一共才三十多人。
我们教室里的黑板是木板用两个木棍支着,斜放在教室前。
我们教室里没有讲台,同学的“桌椅”都是用土坯砌成墙搭上板而成。
学校不可能有“操场”这么高级的活动场地,好在“半天班”,上午学习,下午自己在广阔天地间可劲运动。
冬季取暖时,同学们每人交十捆柴禾,由家长送到。
农村学校不大正规,常常是刚刚进入十二月就放假了。不放假也真不行,教室里太冷啦!
记忆中,老师们使用粉笔也是很有讲究的 —— 每节课仅仅用半根粉笔。
那时,教育经费极为有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