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著名医学家王肯堂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即从痰湿入手。他认为痰能够阻塞经络,导致气血不通,从而引起疼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创立了茯苓丸,也被称为指迷茯苓丸。
配方:茯苓、半夏、枳壳、风化硝(后下),煎汤口服,加入生姜。具体克数点击蓝色「」,我来为你辨证分析→「」
这个方子实际上是《局方》中的二陈汤,源自宋代。它的主要功效是燥湿化痰。由于其疗效显著,在宋代以及宋代之后的时期,该方剂一直被广泛应用。
王肯堂或许受到了二陈汤的治疗思路的影响,他保留了原方中的半夏和茯苓,这两味药物具有健脾化痰的功效,因为脾是产生痰饮的根源。然而,他更换了陈皮,用枳壳来代替。与陈皮相比,枳壳具有更强的理气功效,能够促进气机的畅通,使气能够更好地运行于经络中。有了气药的相助,王肯堂或许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将经络中的痰饮清除干净。此外,枳壳还具有破气除痞的功效,能够缓解胀闷不适。因此,在治疗湿痰症时,王肯堂或许会经常使用枳壳来代替陈皮,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甘草消失后,一种名为风化硝的物质出现在了它的位置。风化硝,也称为玄明粉,是由芒硝经过风化处理而得到的产物。这种物质可以通便,也可以用来洗涤经络中的痰。据《本经逢原》记载:“风化硝,可用于治疗经络中的湿痰,特别是对于那些寒湿阻滞的人来说,它具有显著的效果。”
不过,硝石和枳壳性寒,为了避免对脾胃造成伤害,最好在它们之间加入一些生姜。生姜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可以帮助平衡它们的性质。
经过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由痰阻经络引起的肩臂痛和腰腿痛,尤其是肩臂痛,症状会得到更好的改善。
刘渡舟先生曾经使用过一种方法来治疗一位名叫冯的男性患者的肩周炎,取得了成功。
冯先生年近六旬,常常感到左臂疼痛难忍,甚至痛及肩膀,以至于无法向上抬起。为了治疗他的疼痛问题,他决定就医。医案中没有具体的时间记录。
起初,给他看病的医生认为他的病情是由于经络不通引起的,并开具了一些祛风通络的药物。然而,经过十多剂药物的治療,病情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变得更加严重。
这个人平日里的习惯是咳痰,因此可以推测他体内有痰湿。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咳痰才有痰湿,因为没有咳痰并不代表体内没有痰。有些人可能不会咳痰,但是他们的舌头伸出来时,舌苔很厚腻,这也是痰湿的征兆,而且非常重要。
除了咳痰和舌苔厚腻,这个人还感到头晕,这是由于痰湿上犯所导致的。痰湿上到头部,会遮蔽清阳之窍,从而引起头晕的症状。
根据刘老的观察,此人的症状表明痰湿很重。于是他开出了指迷茯苓丸,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整。同时,他建议此人少吃油腻之物。服用三剂药后,病人的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胳膊也不再疼痛,而且也能够抬头了。
王肯堂的方子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法,同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因为目前很多人都有痰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