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落》并没有美化日军,它应该是这样理解的
我看了《杜鹃花落》,作为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的问题绝非主观故意的美化日军。
大家先别急着喷我,等我说完了,大家看看我的理解有没有问题。
文章以日本鬼子岗田大佐的视角来描述,它的儿子来看他被八路军截获,他带领自己的部队来追捕八路军为他的儿子复仇,结果岗田将八路军压缩在一个小山包上,用炮火进行饱和攻击,即使有人举白旗也不罢手,谁知道到了最后才发现,白旗是儿子的白衬衫,他活活把自己儿子打死了。
有人骂这篇文章美化日军,说文章里多次使用“共匪”“土八路”“逃窜”“敌人内讧”等贬损性词汇。
是的,这些词语是贬损性的,但,这是敌人的身份需要。
我们看抗日剧,剧中的日本鬼子可对咱们没啥好称呼,他们会骂我们“土八路”,甚至还会骂我们“支呐猪”。难道我们能说这部剧的演员导演美化日军,丑化中国人吗?
并不是的。导演给他们这样的台词,恰恰是还原历史,描写这些日本鬼子的残忍。
坏蛋就得有坏蛋的台词,这没问题的。
《杜鹃花落》是想以日本军人的视角,来写一个中国军人跟日本军人战斗的故事,来反衬八路军的英雄,以及鬼子的丧心病狂。
冈田以为八路军杀了他的儿子,但是八路军没有滥杀无辜。冈田以为八路军在逃窜,但是八路军没有放弃任何战友,冈田以为八路军投降了,但是八路军没有任何投降的表现。八路军的形象从来没有问题。
而在冈田这边,他作为一个职业军人,动用自己全部的队伍来找自己的儿子,这是假公济私。对手举白旗投降,他还要继续炮击,这是没有人性。日本鬼子的形象也没有被美化。
并且,他的儿子不介入战争,却被他这个战争分子活活打死,这更是对日本侵略者的莫大讽刺。
我相信任何成年人都能看出作者想要的表达。
并且文章后面的分析题,也在指引孩子们从“恶人自有报应”“自作孽不可活”等角度来回答,说明文章的立意,跟编辑的思路都没什么问题。
文章作者李佳前,也是当地名师,是河南汤阴县文星中学支部书记、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安阳市英语学科带头人,汤阴县第三届十大名校长之一。
很多人说他是间谍,怎么可能呢,间谍更应该隐藏自己,而不是暴露自己,不是吗?如果他想通过文章来洗脑孩子,他完全可以以八路军的视野来写,说八路军绑架杀害了无辜的日本大学生,来丑化八路军,这样的效果更加潜移默化。
是不是?
所以多读几遍,这篇文章没有什么问题。
那么它就没问题了?
并不是,它的问题是存在的,并且是非常严重的。
这样的文章,非常不适合中学生阅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限,他们很难领悟其中的意义。关于中小学的教育,尤其是关于抗日战争的教育,根本就不允许讨论,不应该有太多的文学创作技巧,就应该直白无误地告诉孩子们,日本鬼子有多邪恶。
比如《地道战》《地雷战》这样的抗日电影就适合孩子们观看,而《南京南京》这样的抗日电影孩子们看不懂。
孩子们需要的是爱憎分明,他们需要的是明白无误的态度。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学科都是如此,中小学简单肤浅直白,高中深入,大学深刻。尤其是历史教育,中小学的历史就应该简单,就应该黑白分明,立场分明。随着大家的年龄增长,见识增加,到了大学,或者从事相关行业之后,大家的认知会继续提高,多一些理性思考,能够从更大更深的角度去看问题。作为成年人,我们能够知道,当年日本侵略者里也有职业军人,也有没滥杀无辜的,甚至还有日本军人看不惯自己人的所作所为,直接投诚到咱们中国来。
但是孩子们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必须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清晰地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要让孩子们的信念有一丝动摇,这一篇文章就不合适。
这皮厚的能跟说以色列用土地换和平那家伙一比了
直接举报
这个也叫没有美化?
你知道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吗?不知道,就去学学再来评论
举报他就对了[得瑟]
只有死的日本人才是好的日本人
对,大家举报就对了,大是大非面前,不能又坏又蠢
为儿报仇的好父亲形象用在万死不能言恨的侵华日军头上???
倭寇都该死
这谁呀!怎么发出来的???洗白的层次低了点!哎
作者观点似是而非,强词夺理![得瑟]
我反手就是一个举报!
击毙就完了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什么是共情,这就是啊!
洗的真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