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的一届科举,一位名将、三大文豪、九位宰相同出一榜

人走茶自凉 2023-06-10 01:10:02

科举制度从南北朝萌芽到隋朝草创,自唐朝被普遍应用以来,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始终被历朝历代作为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在前后长达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历史中,要论哪一年的科举最牛,当属被誉为“千年科举第一榜”的北宋嘉祐二年丁酉科。

这一年,担任主考官的乃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他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凡是善工太学体,文章辞藻浮华、内容空洞的生员全数落榜,而那些文风质朴、内容务实的的生员则悉数中第,或许正是因此,才使得这一年的科举如此璀璨。

丁酉科共取进士388人,在这些人中,不仅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大文学家出了三位,而且名列“北宋五子”的大思想家也出了两位,曾官至宰相者更是多达九位,而在《宋史》中有传的更是多达24人。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其中最为耀眼的九人,相较于他们九位,同科的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反倒有些声名不显了。

1.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坛领袖。苏轼的名头自不必多说,他与弟弟苏辙同年参加科举,两人皆高中进士。可惜的是,由于母亲的去世,苏轼只能回家守孝,直到两年之后才再度返京,充任河南府福昌县主簿,后于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之后历任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至宋哲宗时,由于“王安石变法”引发的新旧党争,苏轼在官场上屡经沉浮,最终于宋徽宗时病逝常州。相较于官场浮沉,苏轼在文学领域的造诣无疑更为出众,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皆有极高造诣的他,不仅得以名列“唐宋八大家”,更是北宋中期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

2.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宰相。苏辙与兄长苏轼一同参加科举,后又一同参加制科考试,此后历任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苏辙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出京城,直到宋哲宗即位后,因高太后的“元祐更化”才再度入朝,此后历任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得以位列宰执。

然而,随着宋哲宗的亲政,旧党再遭打击,苏辙再度连遭贬谪,此后长期在地方任职,最终于政和二年(1112年)去世。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合称“三苏”,虽然在文学领域不如兄长那么出众,但也不遑多让。

3.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年少时便已经名声在外,不仅师从欧阳修,而且与王安石、杜衍、范仲淹等颇为交好,但因其擅长策论而不善应举时文,以致屡试不第,直到嘉祐二年(1057年)才与弟弟曾牟、曾布和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先任太平州司法参军,因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

宋神宗时先任《宋英宗实录》检讨,后外放为越州通判,此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地知州,直到元丰四年(1081)才因史学才能重新入朝,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最终于两年后卒于江宁府。

4.曾布:宰相,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与兄长一同中第后,先任后宣州司户参军、怀仁县县令,熙宁二年(1069年)时受韩维和王安石推荐上书言政,受到宋神宗召见和重用,担任集贤校理、判司农寺、检正中书五房、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三司使等职,并在“王安石变法”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熙宁七年(1074年),因为关于“市易法”的争论,曾布被贬地方。宋哲宗和宋徽宗时,曾布虽然一度被拜为枢密使、右仆射,得以位列宰相,但由于政治立场较为中立,在当时新旧党争和后来的蔡京专权那种政局下,曾布的官运实际上并不顺利。

5.程颢:思想家,理学奠基者。自嘉祐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入仕,程颢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等职。

相较于政治层面的作为,程颢在理学层面的贡献显然更为出众,他与弟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他们建立的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对宋朝以后的中华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6.张载:“北宋五子”之一,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早年喜好谈论兵事,曾向范仲淹上陈《边议九条》,后在范仲淹劝说下钻研儒家思想,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学说。嘉祐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时,张载已经三十八岁,在朝中为官十二载后,张载便以病请辞专心读书讲学。

作为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虽然由于死后门下弟子大多投入“二程”门下,导致他的影响力并不如“二程”那么大,但他所创立的“关学”同样是理学的重要分支,他所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句名言更是被广泛传颂。

7.吕惠卿:宰相,“王安石变法”重要人物。进士及第后出任真州推官,任期满后进入京城,与王安石结识,因政治理念相合而颇受其器重。宋神宗时,王安石主持变法,吕惠卿参与了青苗法、市易法等数项改革,作为变法中的二号人物,在王安石于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后,出任参知政事的吕惠卿继续推行变法。

后来,因为构陷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吕惠卿与王安石决裂,最终在王安石回朝后被贬地方,就此远离政治中心。宋哲宗即位后,吕惠卿作为新党很重要成员,再度遭到旧党打击,最终于宋徽宗年间致仕。

8.章惇:宰相,“王安石变法”重要人物。章惇虽然在嘉祐二年(1057年)便已经进士及第,但当他看到族侄章衡竟然高中状元后,心中不服的他扔掉敕诰回家继续苦读,并于两年后再度进士及第,名列第一甲第五名,开封府试第一名。此后历任商洛县令、雄武军节度推官,熙宁年间受到王安石重用,参与“王安石变法”。

作为变法的重要参与者,章惇不仅在朝廷帮助王安石制定新政,更是在地方大力推动新政实施,尤其是对于江南的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元祐更化”时,章惇因反对废除新政被贬,宋哲宗亲政后受到重用,得以拜相执政,打击旧党、恢复新政。

9.王韶:宰相,北宋名将。进士及第后,王韶先后担任新安主簿、迁建昌军司理参军,后因考取制科失败,转而游历陕西一带,采访西北边境风土民情。熙宁元年(1068年),王韶上《平戎策》,详细陈述了攻取西夏的策略,被宋神宗所采纳,遂被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主持开拓熙河之事务。

此后,在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支持下,王韶率军击溃羌人、西夏的军队,设置熙州,主导熙河之役,收复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边二千余里,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累功升任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等职,官至枢密副使。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贬知洪州,迁知鄂州。元丰二年(1079年),拜观文殿学士、知洪州,封太原郡开国侯,最终于元丰四年(1081年)去世。

除了以上九人之外,同为嘉祐二年(1057年)辛酉科进士的郑雍、梁焘、林希、张璪四人也曾官至宰相,只是相较于以上九人,他们不仅名声不显,作为和贡献也远远不及。

2 阅读:482

人走茶自凉

简介:人生是一条路,有捷径,有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