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王国:让中国走向现代的语言革命

鹏程谈文化 2023-09-19 13:22:02

一部汉字从1900年到2020年的发展史。

一个汉字突破字母文字中心主义霸权,融入并主导全球化信息时代的故事。

《汉字王国:让中国走向现代的语言革命》

作者:[美] 石静远

译者:林华

书号:978-7-5217-5485-8

定价:68元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在地铁上,超市排队时,上班办公的空当,我们都能用大拇指以惊人的速度在手机上完成滑、点、拖、发送。键盘输入法已经与搜索引擎、手机游戏和购物软件紧紧捆绑,从北京发出的中文信息也会即刻显示在上海、纽约或伦敦的屏幕上。

而汉字融入信息时代并非天经地义。从设计官话字母方案,在字母打字机上加装汉字,到图书馆分类、国语罗马字、汉字拉丁化,直至今天的键盘输入法,中国人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辗转、奋斗、忍辱负重。一场全球化技术变革险些让汉语被世界抛弃,是那些冒着死刑风险重新发明汉语的流亡者,倡导将普通话作为国语的大胆革新者,还有在牢房的茶杯盖上设计汉字输入码的电脑工程师,让汉语为全球贸易和数字技术的现代世界所使用,让今天的中国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

如今,中国正在成为人工智能、自动化、量子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各领域的标准制定者。汉语历经千万挫折,早已从追赶者的身份中蜕变。本书既讲述汉字本身,也包括努力拯救汉字的人,是这些人带领我们用汉语开启属于自己的未来。

作者简介

石静远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博士,耶鲁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教学方向主要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华语语系文学;研究兴趣涵盖离散与华语语系研究、区域研究、比较文学和中国科技史。

著有《中国离散境遇里的声音和书写》(Sound and Script in Chinese Diaspora)、《失败、国家主义与文学:中国现代文化认同的建构》(Failure, Nationalism, and Literature: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Identity)等;曾主编《全球华文文学》(Global Chinese Literature: Critical Essays)。

其研究项目获诸多机构邀约赞助,包括德国洪堡基金会、美国梅隆基金会、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以及史丹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

译者简介

林华

联合国高级翻译,在联合国总部工作30余年。主要译著包括《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断裂的年代》《考古的故事》等,合译有《论中国》等著作。

编辑推荐

一部汉字从1900年到2020年的发展史,一个汉字突破字母文字中心主义霸权,融入并主导全球化信息时代的故事。

汉字让中华文明长盛不衰,却又是中国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长城。

想守住一切,只有改变一切!知识分子、教师、工程师、普通公民、发明家、责之所在的图书馆学家和语言改革者,全体动员,为寻求汉字的出路发起了一场千年来非同凡响的革命。

深描维护汉语的中国杰出人物

洞察中国20世纪的重大事件

揭示语言作为技术的强大力量

感悟汉语文化的优美与神奇

耶鲁大学教授石静远作品

*扩展了语言帝国主义等既有的理论叙事,代之以全景和增补的叙事,使汉字改良史和演变史变得丰富而多元

*把语言分析、传记和历史背景——帝国主义、内战、外国入侵造成的破坏,以及外交上的成功与失意——融为一体,不仅为汉字之争增添了背景深度和意义,也比课本读物有趣得多

入围普利策非虚构奖名单

《纽约时报》2022年值得关注的图书

《卫报》《经济学人》《星期日泰晤士报》等主流媒体大力推荐

每个中国人的汉语文化必修课

媒体好评

严谨而迷人……正如本书所说,语言传达了世界。

——《纽约时报》

这是一部生动而深刻的关于中国信息技术系统及其语言革命交汇的历史。这本书也是一部有丰富文献记载、引人入胜、学术严谨的跨国著作,讲述了中文如何从19世纪深陷困境、难以学习的文字演变为21世纪的全球语言。

——《科学》

一部精彩的作品。

——《经济学人》

一部生动的编年史,讲述了发明家们为使汉字与现代生活相适应而付出的一切。

——《卫报》

这本书是迷人的……石静远对中国的神秘和美丽的热爱,在这一历史和语言学的令人愉快的结合中闪耀着光芒……读起来很愉快。

——《星期日泰晤士报》(伦敦)

博学且文笔优美。

——拉娜·米特,《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伦敦)

这是一个讲得很好的故事,讲述了那些不是通过枪杆子而是通过字典、图书馆和印刷机创造现代中国的人。

——《旁观者》(英国)

引人入胜

——《自然》

有趣,非常好看。

——彼得·戈登,《亚洲书评》

非常先锋。

——《物理世界》

这是一部致力于将汉语庞大而复杂的方块字体系转化为现代通信技术的沉浸式历史……石静远揭示了汉语与政治之间的有趣互动。中国爱好者和语言爱好者将为之着迷。

——《出版人周刊》

石静远的人文主义和大局观使信息技术史上一条原本晦涩难懂的线索生动而引人注目。

——《书单》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深入研究语言的过去,以预测中国未来在世界上的成功。

——柯克斯星级评论

石静远在本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很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她讲述了现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故事:一个既转型又传统的国家。

——彼得·赫斯勒,《甲骨文》和《河镇》的作者

石静远淡然地展现了她的博学,给了我们一个迷人而动人的故事。本书展现了一代又一代拓荒者的激情斗争。这是一个充满绝望的斗争、坚持不懈的奉献,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哈金,《等待与战争垃圾》的作者

对现代汉语的一种深刻而深刻的叙述。研究细致,文字优美。

——大卫·王,哈佛大学中文与比较文学教授

我几乎没有读过一本关于现代中国的书,但这本书内容丰富、富有启发性,令人愉快。

——西蒙·温彻斯特,《教授与疯子》和《爱中国的人》的作者

读起来绝对是一种乐趣。这本令人惊叹的、经过精心研究的书是关于中国人物的侦探故事。石静远将身为语言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作为故事讲述者的艺术完美融合。

——大卫·克里斯托,《语言的工作原理》、《英语故事》的作者

精彩选摘

林语堂与中文检索的创新

1917年,23岁的林语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这份杂志两年前在上海法租界创刊,给中国躁动不宁和聪颖卓绝的青年人提供了一个平台。

杂志除中文刊名外还有同样语义的法文刊名“La Jeunesse”,显示了带有马克思主义锋芒的世界性风格。在这本封面加红套印的平装杂志上,勤于思考的年轻人发文表达激进观点,介绍西方思想,质疑传统知识。主编把杂志的使命说得很清楚:如果中国必须丢弃过去所有传统的沉重包袱方能与外部世界竞争,那也只好如此。

与各种激烈批评传统文化的文章相比,林语堂的文章没有那么慷慨激昂。他选择了一个看似无害无趣,更适于图书馆工作者思考的题目——《汉字索引制说明》。同期杂志上的另一篇文章更吸引眼球,因为它介绍了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关于时间的内部体验学说,这个学说看起来足够新颖。

林语堂那篇7页长的文章没有提出什么振聋发聩、令反叛青年趋之若鹜的主张,但它后来做到了杂志中任何其他文章都做不到的事:它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新旧知识的景观。

林语堂的提议乍看似乎简单,但其实可以算是一份组织汉字的完整指南。他把汉字分解成笔画,确定了5类笔画:横、直、撇、点、勾。这里隐约可见传统上教授书法时使用的永字八法的痕迹。

可是林语堂给他的5类笔画界定的范围要宽得多,他注意的是笔画的方向,不是笔画的样式。例如,一横不仅包括明显的一道横线,如汉字的“一”,而且包括任何从左到右以类似的动作写出的笔画,不一定是平的。

林语堂的5个基本笔画

数千年的书法练习使得笔画和笔顺根深蒂固,发展出了一套先写哪笔,后写哪笔,直至完成全字的固定规则。在英文书写中,可以想象写字母“A”时先写中间的小横,但常规写法是先写左边的斜线,后写右边的斜线,最后写连接这两条斜线的小横线。

同样,写字母“X”的时候先写哪一笔都可以,结果毫无差别。但是,手写汉字时,笔画和笔顺严格得多。林语堂用一个字的首笔画作为第一分类依据,却发现分得不够细。于是他在那5个基本笔画的基础上加以扩大,确定了19个首笔画,囊括了所有汉字书写的第一笔。

林语堂在5个基本笔画的基础上确定的19 个“首笔画”

接下来林语堂把第一笔和第二笔放在一起,找出了28个头两笔的格式,几乎适用于所有汉字。这如同先分出所有以一条竖线开始的字母:“B”“D”“F”“H”“K”“L”“M”“N”“P”“R”。然后加上第二条规定:第一笔竖线后必须是曲线,这样前述那些字母就剩下了“B”“D”“P”“R”。用确定的一套头两笔组合来辨识汉字,如此产生的组织格式与字母的逻辑不相上下。

林语堂这个简单明了的办法向数千年来研究、学习和规范汉字的传统提出了挑战。他显示了汉字如何可以按照其自身组织来分类,而不必依赖其他外在的原理,无论是西方字母还是代码。在字典中分类查找汉字从来都是靠部首。在林语堂之前,没有一个中国人提出过他这样完整的替代部首制度的方法。

0 阅读:0

鹏程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