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趁以色列放假进行赎罪日战争,规模远超前三次中东战争

史海撷英 2024-05-05 16:42:51

每年犹太历的七月初十,被称为“赎罪日”。这是犹太人一年中最庄严、最神圣的日子。在这一天,虔诚的犹太教徒完全不吃、不喝、不工作,并到犹太会堂祈祷,以期赎回他们在过去一年中所犯的或可能犯下的罪过。以色列全国上下所有活动,因此都要停顿下来。整个国家沉浸在一片肃穆之中。然而,1973年的赎罪日,却差点变成了以色列的忌日。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为收复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在经过周密准备后,同时在“赎罪日”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由于以色列当天全国放假,许多士兵返家过节。以军在开战初期被打得猝不及防。

西奈半岛方向,200多架埃军战机飞抵苏伊士运河,仅用20分钟就摧毁了以军阵地90%的以上的预定目标,将以军的通讯系统彻底瘫痪。轰炸过后,数万埃军士兵呐喊着:“真主万岁”,强渡苏伊士运河。

戈兰高地方向,1000多辆叙军坦克在600门火炮的掩护下,以排山倒海之势,攻向高地上的以军阵地。此时,阿拉伯联军大获全胜,以色列军队岌岌可危。犹太人在他们复国25年之际,再一次走到了灭国的边缘。

那么,此前一直被打得大败亏输的阿拉伯人这次是如何把以色列逼到近乎亡国的地步。以色列人又是如何绝地反击,从而避免亡国命运的呢?

第三次中东战争形势图

要说到第四次中东战争,就不得不提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先发制人,闪击阿拉伯国家,占领了约旦河西岸、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大获全胜。

经此一战,阿拉伯人对以色列的仇恨达到了极点。以色列人对阿拉伯国家的蔑视也达到了顶点。

失去领土,加之又被蔑视,这使得希望用谈判解决埃以冲突的埃及总统萨达特决心用一场胜利,迫使以色列坐下来与自己谈判。为此,萨达特不断要求苏联提供先进武器。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理念,苏联对埃及的援助简直是不遗余力。不仅提供装备,还派遣大量军事顾问帮助埃及人建立现代化作战系统。

合作期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一度让埃及与苏联的关系恶化。但萨达特凭借高超的政治手腕,成功从苏联又捞到了一大批装备。其中包括米格-23战机、萨姆-6防空导弹、T-62坦克、AT-3反坦克导弹等新式武器。

其他阿拉伯国家亦是如此。在苏联援助下,叙利亚武装了大量T-62坦克和萨姆-6防空导弹。这些武器在后来的战争中,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阿拉伯国家整军备战时,以色列当然也没闲着。但是,以色列的战略出现了重大失误。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为了提防埃及反攻,时任以军总参谋长的哈伊姆・巴列夫中将主张在苏伊士运河东岸,沿运河建立一套防御体系。

这套防御体系由三条防线构成。第一线用沙子堆成大堤,大堤高25到60米、宽10米、坡度为45到60度。这个高度和坡度,可以保证坦克翻不过,士兵爬不动,没办法挖洞修桥。在沙堤之上,再构筑了20多个据点,每个据点由数座碉堡组成一个碉堡群。碉堡内,储备有可供守军作战1个月的弹药和粮食。碉堡周围设有铁丝网,并埋有地雷,还配备机枪、火炮,结筑成一个强大的火力网。

第二条和第三条防线分别修建在第一条防线后方500和1000米处。由坦克射击掩体和炮兵射击掩体构成,主要负责对一线阵地的火力支援。必要时,坦克还可以冲出掩体,前往一线阵地作战。

为了确保防线稳固,以军还创造了一种秘密武器——火障。所谓火障,即在沙堤防线的每座碉堡下面埋一串石油桶,用管道相连接。只要一按电钮,喷油机就会把石油喷到运河水面,待电发火装置将石油点燃,河面就会燃起熊熊大火,整条运河成为一条火障。

巴列夫认为自己的防御计划非常完美,便将计划拿到国防部讨论。

阿里埃勒・沙龙

时任以军装甲兵总监即后来的以色列总理阿里埃勒・沙龙少将看后,表示反对。沙龙认为,任何防御计划都会有漏洞。虽然他现在也不知道哪里有漏洞,但对于强敌环伺的以色列来说,依靠貌似强大的筑垒进行防御,无异于自杀。因此,沙龙建议修改方案,以机械化装甲巡逻部队代替固定的据点和堡垒。也就是说,即便是防御,也要在防线上实现机动防御。要能随时打出去!不能被动挨打。

不过,沙龙的建议未能得到以军高层的重视和采纳。

1969年,在巴列夫的主持下,以色列耗资5亿美元,将防线建成。

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扬在视察防线时,一旁陪同的巴列夫大肆吹嘘,说自己主导的这条防线固若金汤,没有半点纰漏。达扬听后十分高兴,为表彰巴列夫的功绩,便把这条防线命名为“巴列夫防线”。

在修建巴列夫防线的同时,为防止叙利亚进攻,以军在戈兰高地也斥巨资修筑了三道反坦克防线。

这些防线的建成,进一步让以色列高层对潜在威胁放松了警惕。

实际上,第四次中东战争前,以色列的情报部门摩萨德通过安插在埃及的高级间谍,已经知晓了阿拉伯联军的动向。同时,他们还知道埃军引进了的苏联新式轰炸机和战术弹道导弹。这些轰炸机和导弹能将以色列的空军和地面部队打成瘫痪状态。

果尔达・梅厄

但以色列高层对此不以为意。时任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认为,苏联提供的装备8月份才抵达埃及,埃及军队至少要花费4个月时间才能熟悉这些新装备。所以,战争在短期内还不会爆发。

值得一提的是,战争爆发前夕,苏联曾经暗示过美国。约旦国王侯赛因・伊本・塔拉勒则秘密飞往特拉维夫,明示梅厄,埃及和叙利亚即将发动战争。但梅厄与达扬商讨后,仍旧不相信。并命令以军不得首先开火。

当以色列一心一意构筑防线时,埃及方面在为突破防线做准备。

巴列夫防线中的沙堤防线,主要是沙子。沙子这东西,几千吨炸弹下去,也就是听个响,整体结构不会被破坏。如果埃军派工程兵挖沙子,那工程量太大,一时半会搞不定。这时候,位于以军二、三线阵地的装甲部队和炮兵进行火力支援,埃军就麻烦大了。

面对这个看似难以破解的高端局,一名年轻的埃军工程兵军官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且粗暴的解决办法:沙子怕水,可以用消防车的高压水枪冲刷沙堤,直接在沙堤上冲出缺口,供后续部队通过 。经过试验,“以水克沙”确实有效。为此,埃及政府赶紧向英国和德国采购了450台消防用高压水泵,同时也准备了包括水陆两用装甲车在内的大量强渡装备器材。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两国经过周密准备,同时从西边的西奈半岛,东边戈兰高地发起两线进攻。

以军沙堤防线截面图‍

阿拉伯人知道,在赎罪日进攻以色列,意味着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生死之战。所以开战伊始,埃军和叙军就拿出百分百战力。打头阵的240架埃军战机从30个机场同时起飞,直扑运河对岸的以军阵地。

随着空袭的进行,埃军地面部队也开始准备强渡苏伊士运河。

为了防止以军“火烧运河”,埃军首先派出蛙人,将以军事先埋好的石油管道堵死,使得“火障”失效。随后,埃军士兵驾驶着苏制两栖装甲车、划着小艇,向运河东岸杀去。靠岸后,埃军工程兵迅速集中大量高压水枪,对沙堤进行冲刷作业。仅用了5个小时就将沙堤防线冲开了60多个缺口。紧接着,埃军工程兵又在运河上假设浮桥,保障后续部队快速通过。

就这样,以色列费尽心思修建的防线,被埃及人轻松破解。

面对埃军的奇袭,以军虽然绝望,但守军还是进行了英勇的还击。不过,毕竟是寡不敌众。当陷入重围后,防线上的以军只得投降。

这次突袭作战,埃军最高参谋部原以为至少要付出3万人的代价。然而整场战役下来 ,埃军仅有208人阵亡、损失20辆坦克和5架飞机。

戈兰高地示意图

戈兰高地方向,叙利亚军的进攻同样凌厉。

叙军先用600门火炮对以军阵地发动炮火覆盖。随后,叙军投入近千辆坦克对以军阵地发起攻击。而对面的以军此时仅有不到200辆坦克。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导致以军落败。仅一天时间,戈兰高地就被叙军全面突破。

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同时溃败,让以军高层震惊不已。

对于以色列来说,阿拉伯国家人多势众,输一百次都不怕。而以色列国土狭小,一次都输不起。输一次就是亡国之灾。若是埃叙联军接下来继续高歌猛进,以色列就亡国了。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埃军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埃军攻破巴列夫防线后,出于对以色列空军的忌惮,竟然没有乘胜追击,转而开始巩固阵地。企图以防御姿态,以逸待劳,击溃半岛上剩下的以军部队。埃及这一举动,给了以色列喘息之机。

见埃及人停止进攻,以色列一面总动员,一面向国际呼吁恳求援助。欧洲国家担心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制裁,全都拒绝,只有美国答应支援以色列。但美国总统尼克松此时因为深陷“水门事件”,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因此,援助以色列的任务就交到了国务卿基辛格的手上。

西奈半岛形势图

基辛格接过重担后,希望欧洲国家提供机场,供美军飞机起降。但因为害怕受牵连,整个欧洲只有葡萄牙表示愿意协助。无奈下,美军运输机只能小心翼翼地沿着地中海航线飞往以色列。

为了弥补战机损失,以色列向美国买下36架F-4幽灵战斗机。这些战斗机本来隶属美军,在涂掉美军标志,换上以军的标志后,由美军飞行员直接飞往战场,并马上投入战斗。

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总计向以色列提供了2.4万吨军用物资。苏联则向阿拉伯国家援助了1.6万吨物资。

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成功激怒了阿拉伯国家。为此,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造成美国油价暴涨四倍,直接导致1973年的石油危机。

以色列在得到援助后,缓过劲来,决心对付埃及。

在此之前,以军集中自身力量,动员了15个旅和1000辆坦克后,向叙军发动猛烈反攻。

戈兰高地距离以色列核心区域较近,一旦陷落,叙利亚军便能长驱直入以色列。因此,以军在对埃军实施反扑前,先将矛头对准了叙利亚。

叙军完全没预料到以色列会在短短十几个小时内,就动员这么多兵力。因而以军的反攻,打了叙军一个措手不及。10月10日,叙利亚部队被以军击退回开战时的边界。10月12日,以军突破叙军防线,攻入叙利亚境内30公里。

叙军被打得节节败退,这让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不得不派兵支援。约旦、伊拉克陆续派出援兵,增援叙利亚。沙特、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国也以各种形式参与了对以作战。

阿拉伯援军的出现,让以军相当吃惊。为避免被包围,以军主动向后退却数公里。

这个时候,埃及人终于后知后觉,发现未能乘胜追击,导致了失利。

10月14日,为了救援叙利亚,萨达特调动1000辆坦克发动突击。以色列则投入800辆坦克应战。

开战之前,为了解除埃军萨姆-6防空导弹对以军战机的威胁,沙龙派出一支特战队,开着缴获的坦克,身穿埃军军服,穿插到了苏伊士运河西岸,破坏了埃及的防空导弹发射场。

随着防空导弹威胁被解除,以军地面部队在空军的掩护下,立即发起全面攻击。

战斗中,美国通过卫星,观察到埃军的第二和第三兵团之间存在一个缺口。以军利用这个缝隙,成功将埃军第三兵团包围。战局由此被逆转。这场坦克大战,以军仅损失50辆坦克,而埃军的损失超过了200辆。战场失利导致埃军溃败,以军不仅夺回西奈半岛,还杀过苏伊士运河,威胁开罗。

至此,埃及和叙利亚都无力再发动反击,以军反败为胜,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10月22日,在美苏一番磋商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338号决议“,呼吁埃、以双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都表示接受停火。随后,叙利亚也表示接受停火。

10月26日,有组织的战斗全部停止,第四次中东战争宣告结束。

这场战争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三次中东战争的总和。双方投入近90万兵力,在短短20天的战斗中,造成3000多辆坦克和500多架战机被毁,另有6万多人伤亡。激烈程度与二战相比,也是毫不逊色。

战后,负有失职之责的梅厄夫人辞职。伊扎克・拉宾出任以色列总理。拉宾上台后,渐渐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空前的孤立状态。除了美国,貌似全世界都不支持以色列。

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联盟签署停火协议

最关键的是,阿拉伯国家用这一战证明了自己是能打仗的,是在不断进步的。阿拉伯国家的人口是以色列的几十倍,可以不停地和以色列打。这场输了,还可以打下一场,每一场涨一点经验,总有一天能把以色列耗死。这就逼着以色列不得不用谈判解决问题。

同时,埃及人也意识到,想要迅速灭亡以色列,并不现实。当下最重要的,是用和平换土地,恢复埃及的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和埃及签署临时协议。两国政府都宣布,中东地区的冲突不应通过武力解决,而应以和平方式解决。

1977年11月,萨达特史无前例地访问了以色列。十个月后,在美国总统卡特的斡旋下,萨达特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美国签订“戴维营协议”。1979年3月,埃及与以色列又签订《埃以和约》。1980年,埃及同以色列正式建交,结束了两国之间长达30年之久的战争状态。作为回报,以色列在1982年归还了西奈半岛。

埃及与以色列握手言和,为中东和平做出了表率。约旦见状,也与以色列成为友好邻邦。但由于叙利亚不愿意和谈,其支持的真主党与以色列之间也是摩擦不断。这就为后来的第五次中东战争埋下了导火索。

0 阅读:53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