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客家话,不能不说客家人这个族群。一部客家族群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
客家人的先民来自中原,因为战乱背井离乡,一路向南迁徙。 东晋时,他们迁到江西中部一带。到了唐末,也是因为躲避战乱,又继续朝南迁徙,来到如今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和广东东部这一片区域。
为什么叫客家?因为在宋朝,居民的户籍有主、客之分,常把从外地迁入的移民编入客籍,通常也认为这是客家称谓的得名之由。
广西也是客家人聚居的重要地区,几乎遍及广西全境。迁桂的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的梅州、惠州、潮汕地区和福建的龙岩地区,少量来自江西和湖南。
客家人迁桂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但这时人口规模较小,迁入地主要是以桂东北为主,江西客家人构成了该时期广西移民的主体。
客家人大规模迁桂,主要是在清朝,尤其是18世纪以后,这时候国家政局稳定,社会环境安宁,生产有所发展,但人多地少的矛盾越发凸显,促使客家人往人少地多的地方迁徙。
大量的客家人从广东东部和西部、福建西部及江西南部迁入广西。
广西客家话的分布呈小集中、大分散的局面。大部分地区的客家话与其它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交相分布、接触密切,所以大多数广西客家人是“双语人“或”多语人”,这与广东、福建、江西的客家人大多数只讲客家话的情况不同。
在广西,客家话分布较为集中的是陆川、博白、贺州,平南、柳城等地次之,其余零散分布在广西各地。
客家话又叫亻厓话或麻介话,主要由于其常用词“我”、“什么”的发音为“亻厓”、“麻介”。有的地方叫新民话。
客家话里最有特点的“我”的发音,听起来像“捱”,这跟河南话里“我”的发音“俺”,西安话里“我”的其中一种发音“安”都很像,而且意思都是一样的。因而笔者听客家话,总觉得带着一股胡辣汤和肉夹馍的味道。
客家人有“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祖训。几千年来,不断南迁,祖宗留下的良田迫不得已丢掉了,但语言、风俗习惯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很好地传承了下来。
客家话内部的一致性较强,全国各地的客家话,包括海外的客家话,彼此之间基本都能听得懂。